成殿华
摘要: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没有吃透教材,随意提问,完全失去了实效性。本文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75-1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从而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堂提问随意性强。
在我们平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现有些教师没有吃透教材,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意提问,问题价值不高,表述也不够精准,以致出现无效提问和低效提问,完全失去了提问的实效性。
2.课堂提问过分僵化。
有的教师提问预设得很好,但课堂生成的问题却经常被置之不理,或处理不当,这也是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所要突破的瓶颈。这样的提问过分流于形式,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更实现不了教学目标。
3.不重视创设提问情境。
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和自由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小学数学课堂开展有效提问的策略
1.紧扣“发散处”提问,增强趣味。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发现、挖掘数学信息,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追求的方向。如果说能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是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那么能运用数学眼光来看待、分析生活问题就是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了。如在教学《平行与相交》时,从南京长江大桥面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如果桥面两边不平行,相交了哪会有什么后果?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把握了平行的实质:中间宽度一样,两条线永不相交,两条线直直地平行下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联系生活去学数学,学生学习趣味盎然。
2.围绕“困惑处”提问,凸显本质。
很多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流于表面,不会透过现象深入地去看待问题,但这也是他们产生困惑的根源。所以教师应该及时抓住这个困惑,让他们自己动手,带领他们深入进奇妙的数学世界里去。
一位好教师往往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通过询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发现解题关键。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之前,接触到的除法运算的商都比被除数小,在学生的脑海中认为这就是一条规律了。当学到除数都是小数的除法时,对商比被除数大感到困惑。面对困惑,老师并没有急于讲清道理,而是抓住这个“困惑点”提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4个苹果,每人吃2个,能分给几个人吃?每人吃1个呢?吃半个呢?教师板书算式:4÷2=2(人),4÷1=4(人),4÷0.5=8(人)。当老师书写好最后一个算式,学生恍然大悟:1人没吃上1个,吃的人数当然比苹果个数多。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总结规律:怎样的情况下,商会比被除数大。
这样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3.捕捉“增长处”提问,彰显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知识“增长点”,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设计难易适中的变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例如教学这样的一道应用题:甲乙两辆汽车相对开出,19个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相遇时,甲车离中点多少千米?解答这个问题,学生采用的方法往往是:(80+60)×19=2660(千米),2660÷2=1330千米,1330-60×19=190(千米)或者80×19-1330=190(千米)。
这个方法是从“总路程”这一思路“刨根问底”地想下去,虽然步骤繁琐,但每一步都可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问出这样的问题:“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了多少千米?”或者“甲车多行驶的路程与相遇点到中点的路程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尝试从求“路程差”这一思路出发,方法如下:(80-60)×19÷2=190(千米),还可以让学生画线段图,当学生充分理解多行驶的路程是相遇点到中点路程的2倍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就是学生知识能力的一个“增长处”,这样的提问设计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
4.抓住“生成处”提问,演绎精彩。
课堂教学是师生对话和交流的过程,因此,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任何一堂数学课,不出现任何“意外”、“错误”的课,是缺乏弹性和活力的。因此,当课堂上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或出现了“意外”时,教师应该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顺势推进,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新的生长点。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