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更好地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方法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更好地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读书呢?
一、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的读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能唤起注意,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一只贝》时,在课堂上我巧妙地转变学习方式,由老师问向学生问转变。所以本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通过读书发现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这是一只怎样的贝?”还有一位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既说这只贝可怜又说它可敬呢?”这是文章的矛盾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在文中找句子,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在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富有个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边读边发挥想象,开拓思维理解文章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时,我深刻挖掘教材的潜在意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入手,谈谈自己仿佛看到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孩子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这样一个敢于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是提高了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体会文章内涵
在教学中,抓住感情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朗读,使其深入体会文章的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知道,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只有通过有感情地读才能进入到作者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中,使书面语言还原成具体的情、景、物,使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入学生之中。这样,教师只须稍作点拨,学生对课文内容便能心领神会。如教《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我先范读,尽量使自己进入角色,把感恩母亲的情感融化在舒缓而又深挚的语调里,然后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我看到许多学生的眼里含着晶莹的泪花,这时我虽然没开始讲解课文,但通过对文章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滋润心田。
四、抓住重点词句,指导读书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指导他们品词、品句地读书,使他们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认识事物上得到启迪,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再理解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两次提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一个“爱”字,平平常常,简简单单,但含义深刻,感情色彩强烈,有令人回肠荡气之感。为了保卫家乡,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芦花村的每个人的爱、每个人的恨、每个人的智慧,都凝聚在一起,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这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时,指导学生朗读,字字千金,铿锵有力。
五、指导读后感归纳要点
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分几段?一段话讲了几层意思?这都需要指导学生读后归纳。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最后一段,即“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虽只有几个字,但却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讲读书是一件很好的事;第二层讲尽量多读一些书;第三层讲要读一些好的、有用的书。读后归纳要点,既训练了分层,又突出了重点训练项目,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潜心于阅读方法的指导,便能使学生逐步提高阅读的效率,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