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丽洁
生活中“比较”无处不在。那么,父母如何善于利用“比较”这个利器促使孩子更好的成长,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需要特别注意的:(1)尊重差异:少横向比较,多纵向比较;(2)摆正标准:纠正行为习惯,放宽兴趣爱好;(3)讲究技巧:客观且适度,鼓励加引导。
好孩子比较父母一、案例陈述
学生子俊是个乖巧的孩子,平时话不多,遵规守纪,性格有些偏内向,学习上很努力,成绩在班里属于中等偏上。班上还有一个叫晓风的学生,是子俊妈妈同事的孩子,开朗活泼,热爱运动,学习有方法也有效率,各项考试中经常将第一名收入囊中。
有段时间子俊的学习状态波动明显,上课专注度和作业完成度都变得不好,成绩也开始下滑。和子俊进行了几次交心谈话后,我了解到,由于子俊妈妈对孩子期待高、管理严,在考试分数上有些“锱铢必较”,她经常会用同事的优秀儿子晓风来对子俊进行“榜样教育”。“你看看人家怎么就能回回拿第一!”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久而久之,子俊对于“向第一名看齐”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挫败,渐渐出现厌学倾向。
找到了问题所在,我和子俊妈妈进行了诚挚沟通。子俊妈妈告诉我,她以为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榜样目标有助于激发他的斗志,而且平时子俊表现得顺从且努力,所以她并不知道儿子内心的“焦虑”和“抗拒”。子俊妈妈表示,为了孩子好,她愿意做改变。为防止给孩子压力和负担,子俊妈妈没有当即和儿子进行刻意谈话,而是开始转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她不再喋喋不休的把儿子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不再逼着孩子“非拿第一名不可”,而是鼓励孩子“每次进步一点点”,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会适时给予鼓励,努力向孩子传达“正能量”。
家庭教育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子俊妈妈调整了教育方式后,亲子关系慢慢变得融洽,子俊不仅恢复了学习状态,而且变得自信乐观了许多,班级的集体活动中也能够积极主动的表现,多了朝气与活力。
二、案例分析
该案例折射出,很多时候,家长因为爱面子、跟风,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却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长处在哪儿,甚至忽视孩子的优点,专门挑毛病。看到别的孩子成绩好,就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努力得高分,看到别的孩子有特长,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赶紧拉齐差距,于是把孩子笼罩在各种补习班的重压之下。父母希望自己孩子以出类拔萃的人物为榜样,向他学习,这对孩子的发展自然是有益的。但是,使用“比较”要适度,过多比较无形当中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长期下去不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培养,也容易让孩子形成攀比的心理。
案例中,子俊妈妈能够听从老师的建议,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改变亲子交流方式,不再一味高高在上的对孩子发号施令,而是平等对话,学会倾听孩子的烦恼和困惑,这样有利于对事情原委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学习的压力来自什么”“哪一方面得心应手,哪一方面觉得困难”“最喜欢学什么,最讨厌哪一学科”“希望家长提供哪些帮助”等,倾听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开始。当家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家长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学会从不同侧面去看孩子,和孩子交朋友,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那么家长的建议孩子就能听得进去。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效仿父母的言行,所以家长希望孩子做到的,首先要自己以身作则。而如果父母总是一味地苛责孩子的缺点和不足,那么孩子在自卑心理产生的同时,也会慢慢变得挑剔。
三、解决策略
其实,某种意义上而言,生活中“比较”无处不在。那么,父母如何善于利用“比较”这个利器?“好的比较”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1.尊重差异:少横向比较,多纵向比较
因为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孩子都有个性的特点,存在个体差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与生俱来的优势各不相同,每个孩子都拥有八大智能,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应该根据每个孩子智能的优势和弱势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家长应该尊重差异,将横向比较转为纵向比较,也就是“少和别人比,多和自己比”。
当孩子自己和自己比较时,会知道通过努力是可以进步的,于是自信在一点一滴中积累。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把孩子最近的表现和过去做一个比较。如果孩子没能达成目标,家长可以帮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攻克。如果现在孩子比以前有了进步,一定要对孩子进行肯定和表扬。表扬时最好使用“摄录机的语言”,即描述具体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好在哪儿,进而将好的感受化作好的行为,培养对是非辨别的能力,建立和定型好习惯。
2.摆正标准:纠正行为习惯,放宽兴趣爱好
家长一定要摆正做比较的标准,孩子做人和行为习惯上如果有偏差,需要及时纠正,至于兴趣和特长,每个孩子都不同,不要强求。所谓“好的比较”,首先要符合孩子的能力,比如对于学习,不要非向第一名看齐,总是对孩子强调:“你怎么不向谁谁学习,每门都考100分?”比如对于速度和进度,不要过分催促孩子凡事都要和别人紧跟不放,总是把“你看别人都会什么什么了,可你什么也不会!”挂在嘴边。
其次,比较不要挖苦诋毁。特别是牵涉到孩子的人格和品质,如拿他人的长处来贬低孩子,说孩子“丢人”“蠢”“笨”等,会让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委屈。另外,比较可运用到生活习惯上。在日常行为中,在符合孩子的能力和认知前提下,将比较和立界限结合起来。
3.讲究技巧:客观且适度,鼓励加引导
我们认可家长对比心理的存在,因为从社会的大环境看,竞争客观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有比较才会有进步”。虽然“比较”在所难免,但怎么比,是需要技巧的,家长的做法要让孩子能够接受,讲究科学性。不要用对立的比较方式去刺激孩子,而是用引导的比较方式让孩子去向榜样学习。鼓励孩子去发现别的孩子的优势,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很多时候,应该鼓励的不是分数,而是孩子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分数上见分晓,不如能力上见分晓。
不要逼迫孩子赶考,不要家长教师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对孩子进行“夹攻”,要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的学问,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发展他的天才。有时应该让孩子“慢慢的走,然后吸收沿途中所接触的事物,所欣赏的风景”,使他们成为真正“活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