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平
语文教学学生思维能力一、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前者是灌输书本知识,后者是培养人的能力,教人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而教育的功能就在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使之得到健康的成长和正常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世纪宝鼎》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赠鼎表演赛,为使这项活动做到人人参与,我让学生在小组先说,再派出代表在全班说。在赠送宝鼎时,我也参与到其中,并创设了具体情境,同学们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赠鼎的意义,表演时也富有个性化,较有创意。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搞好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把音乐融入到语文教学。爱因斯坦就是在音乐中发展了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因此,在讲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一课时,我播放了节奏缓慢而庄严能给人以舒适安宁感的乐曲——门德尔松的《春之声》,并且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外,我根据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告诉他们:这些内容书里皆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故事无穷无尽,从而把孩子们从爱看电视引向爱看课外书,培养兴趣。同时,我根据学生仰慕英雄人物的特点,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吸取无穷无尽的营养,即精神食粮。
三、在质疑中设问
在阅读教学中,应教会学生质疑。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的钥匙。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质疑中不断拓宽思维。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质疑,谁准备草船借箭,他为何要借箭?怎么借?结果又怎么样?学生通过看、听、读、思、议,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提出不同见解,并且最后有一名同学提问:题目中的“借”字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思维异常活跃。
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我们要放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因此,在教学中把美术融入语文。绘画对孩子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则可把课文中平淡的语言描述化成形象生动的图形,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和想象能力。如教学《卜算子•咏梅》,我让学生对“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想象其中的景象。学生有的用语言描述,有的画一画简笔画,这个问题激活了学生,使学生跃跃欲试,在教学中不断激活学生的想象,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在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中来阅读。学生应该勇于挑战权威,超越前人。唯有如此,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教学中要善于探索和总结,灵活实施教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