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惠 时湘斌 梁 宽 王红原 廖宇航2,*
(1.广西大学,广西南宁 530004;2.同济大学,上海 200000)
南宁自清初起商贸繁荣,邕江码头船只进出络绎不绝,南宁骑楼率先在靠近邕江码头的民生路、兴宁路、解放路等街道出现,并逐渐发展成南宁特色骑楼街区。骑楼作为南宁历史遗迹的一种,是南宁由古老城镇发展成为繁荣商贸城市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南宁历史文化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载体。
据南宁市总体规划,旧城区范围面积约4 km2,本文研究的是旧城中心区内的传统历史街区(见图1深色区域),总面积约17.8 hm2。该范围内,解放路现存有较完好的传统骑楼商业点,民生路及兴宁路为骑楼商业步行街。
“骑楼”一词最早出现在1912年民国政府在广州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与骑楼相应的英文单词为“arcade”,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中,把“arcade”定义为“Cover passage or area,esp one with an arched roof and shops along one or both sides”,即带拱形顶盖,一侧或两侧设有商铺的通道。骑楼的英文单词还有另一种说法“veranda”。《辞海》中对“骑楼”的解释为:“南方多雨炎热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于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建在人行道上,故曰:‘骑楼’。”《现代汉语词典》对“骑楼”的解释是:“楼房向外伸出遮盖人行道的部分。骑楼下的人行道叫骑楼底[1]。”
图1 研究区域范围图
尽管各种定义不完全相同,但大同小异。综上,骑楼是近代岭南地区将西方外廊样式与中国传统的民居形式结合而形成的敞廊式商业建筑。
骑楼街区是集商业、居住、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其生长机理反映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记载着这座城市的兴衰更替,是城市的一部活历史。
关于骑楼起源有多种说法,日本学者藤森照信先生主要提出了两种看法[2]:一是由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模仿土著建筑而形成。17世纪英国殖民者来到亚洲,为适应热带环境气候,在印度贝尼亚普库尔向当地土著学习,模仿四面带有廊道的建筑形式,称之为“廊房”,后结合英国本土建筑,成为一种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二是起源于加勒比海的大安得列斯岛。美洲地区殖民样式建筑由大安得列斯群岛传播出去,此岛原为西班牙殖民地,1756年后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于17世纪在西印度群岛拥有殖民地,而外廊样式建筑开始流行于18世纪,从时间发展过程及地理位置来看,这种说法也有可能[3]。经研究分析,我认为骑楼可能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人注重公共生活,城市中心常建设有广场,广场两侧常是带外廊的建筑[4],如古希腊阿索斯城中心广场(见图2)。阿索斯中心广场两侧是柱廊,形成室内外过渡空间,用于商业活动。目前关于印度起源研究较深入,相关文献较多,所以一般以印度起源说为主。
图2 阿索斯中心广场
3.1.1 骑楼文化可以说是一种“海洋文化”
若说印度或大安得列斯岛或古希腊是骑楼文化的摇篮,那海洋则是促进骑楼文化成长、发展的大舞台。西方国家经济率先发展起来,成为经济强国,与沿海多国进行海上“博弈”,向外进行资本输出,实行殖民统治,骑楼文化随之传播,所以可以说海洋是骑楼传播的载体,骑楼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西方国家扩张路线及外廊式建筑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西方国家扩张路线及外廊式建筑的分布图
东南亚逐步沦为西方国家的海峡殖民地。西方建筑文化随之影响东南亚,与当地炎热多雨气候相适应的外廊式建筑得到认可并大量兴建。19世纪,国门被迫打开,在殖民地统治和海外华侨的影响下,东南亚海峡殖民地的外廊式建筑逐渐移入中国[5]。广州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航运便利,外廊式建筑便最早传到广州,并与我国原有的传统檐廊建筑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传统及西洋文化相融合的特色骑楼建筑[6]。
3.1.2 西江——骑楼文化传播的长廊
骑楼在广州兴起,随后在广东各地逐渐出现。广州是近代岭南经济的中心,其商业向周边地区辐射,骑楼文化也被带到周边地区。清初时,南宁就因其“上控滇黔,下达港粤,三江汇流,水陆交通颇为便利”的优势,吸引大量广东商人沿西江而上来南宁经商,利用水运沟通了广西与粤港的商品及文化交流,西江成为了粤港文化传播的长廊(见图4)。
图4 骑楼沿水系从广州传至南宁设想图
综合图3~图5,可推测,国际间骑楼多通过海洋传播,国家内或一个省份,骑楼则多经过河流水系传播,骑楼的传播、分布及发展均与海洋及水系息息相关。可以说,骑楼是“择水而居”的建筑。
图5 广西水系及骑楼分布图
1907年南宁辟为通商口岸,商业繁荣,商人增加,其中广东商人居多。到1910年,南宁人口达60 064人,邕江沿岸的码头有30个,码头船只进出络绎不绝,邕江货运繁荣。经济发展带动文化交流,广东商人将骑楼文化带到南宁。民生路、兴宁路、解放路等靠近邕江码头,自古就是商业繁华区,骑楼在这些地段率先出现[7]。
根据相关资料,总结各时期南宁骑楼的变迁,列出简表见表1,随着骑楼的变迁其商业空间也在发展,如图6所示。
图6 骑楼商业空间演变
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楼底三部分。
在骑楼顶部都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儿墙。山花是立面上女儿墙的装饰,也是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设计成几何形、曲线形或各式各样的图案。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又称“压檐墙”。女儿墙图案简单,强调实用性。楼身一般设有开窗或阳台,窗框或阳台均有一定的装饰。
表1 南宁骑楼各阶段统计
骑楼在商业街道较为集中,多为2层~4层。楼底前部为柱廊,形成一系列连续的外廊空间,组成贯通的人行道,后部为店铺,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或中西结合式造型,称为“洋式店面”。
南宁骑楼建筑分为六类:仿哥特式、仿巴洛克式、仿古典复兴式、南洋式、中国传统式和现代式。分析总结南宁骑楼类型及其特点,列表见表2。
表2 南宁骑楼类型
1)竹筒形。
平面上,因沿街铺面“寸土寸金”,大多骑楼开间较小,进深较大,呈现竹筒形。也有因为主人较富裕或用地较宽裕,平面开间与进深相差不大,呈较规整的方形的。
2)三段式。
骑楼是城镇沿街建筑,上楼下廊。立面上,骑楼一般为三段式,楼底、楼身、楼顶(见图7)。南宁六种类型骑楼均基本遵循三段式及其比例,楼顶部分最小。
图7 骑楼三段式立面
3)“前铺后居、下铺上居”。
骑楼建筑外表虽带有西洋气息,但内部功能布局仍是传统的“前铺后居、下铺上居”的店铺形式,既体现了南宁本土生活习俗,也适应时代商业发展。
4)敞廊多功能。
敞廊空间,既是室内外的过渡,又是横向空间的联系。南方天气炎热多雨,素有“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的特性,敞廊式骑楼店铺恰好与之天然契合。下雨时,敞廊供人们遮风避雨,晴天时,供人们避暑纳凉,方便商业贸易、迎送往来,还可保护店面,实现城市空间的多功能化。
南宁骑楼历史街区作为南宁旧城的历史遗存,无论是未经干预自然形成的,还是由人工精心设计的,都是城市的一部活历史,记载着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集中反映城市传统与特色。如何让南宁骑楼历史街区保持着传统与特色,并保持充满生机与活力地持续发展下去,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探索、研究。
[1]黄振宁.广西城市骑楼街区保护与改造——以南宁、梧州为主要例证[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2]藤森照信,张复合.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J].建筑学报,1993(5):33-38.
[3]王 珊,杨思声.近代外廊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线索[J].中外建筑,2005(1):54-56.
[4]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梁瑞星.佛山近代骑楼建筑发展初探[J].四川建筑,2011(6):71-72.
[6]钟学文.“骑楼”空间——岭南建筑的一朵奇葩——广州骑楼文化再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9):17-20.
[7]滕兰花.从广西骑楼的地理分布透视两广地缘经济关系[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0(8):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