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伦
海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马汽车)自2006年借壳上市以来,已从开始的实业投资转变成如今集汽车及汽车发动机的研发、制造、销售、物流配送等相关业务于一身的汽车类企业。但是,在这一系列的变更过程中,海马汽车却存在诸多问题,这在其近两年的年报中已初现端倪。
端倪一:存货增幅扩大
据海马汽车2013年年报透露,2013年存货年初余额为801,193,396.42元,年末余额为1,096,462,326.45元,增幅为36.85%,年报解释称,是产品车增加所致。据公开资料显示,汽车生产之后,需要专业的库存仓库和定期保养,不然,长时间停放,对汽车本身的性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电瓶及油液老化、轮胎失圆等,其安全系数将大打折扣。
海马汽车在2013年年度报告中详细披露了存货分类。其中,库存商品增幅最多,从年初的366,167,974.46元增加到年末的680,916,659.92元,增加314,748,685.46元,增幅高达85.96%。但是,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比例为产品车,海马汽车在报告中却只字未提。资深分析师李帅对本刊记者表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马汽车的经营可能已经出现萎靡,未来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大幅度下滑。
端倪二:销售费用数据玩“技巧”
据2013年年报,海马汽车的营业收入实现10,235,229,798.82元,同比增幅为20.97%,但是,同期的销售费用为152,718,640.34元,同比2012年的105,836,727.11元,增幅为44.30%。为何企业的销售费用增幅是营业收入增幅的两倍之多?更令本刊记者奇怪的是,海马汽车2013年年报第107页详细列举了销售费用项目,对比项目数字为2012年数据。但是,据企业2012年公布的年报,销售费用介绍中项目只有一项:销售费用。为何海马汽车2012年年报不披露销售费用的详细情况,却选择在2013年年报中公布?分析师李教授称,海马汽车这么做,有可能是利用了财务技巧,进行了风险规避,而在最新一年的年度报告中引用的2012年数据是否经过专业机构审计,还有待确定。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海马汽车的销售费用增幅如此之高,原因在于其销售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还得通过市场调研来确定。
端倪三:职工薪酬增幅畸高
2013年末,海马汽车技术人员及业务人员总人数为2884人,2012年人数为2938人,相比减少54人,2013年的职工薪酬比2012年职工薪酬却增加311.56%。如果将这种现象归结于企业对工资进行了调整,但是其调整幅度之大,让人难以信服。如果不是上述原因,那么,企业的职工薪酬可能存在问题。还有一点就是,海马汽车在2012年及2013年都是将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数进行汇总披露,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是,海马汽车的种种迹象肯定是在隐瞒着什么。
端倪四:募投项目云里雾里,细节未披露
2010年,海马汽车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295,014.63万元,其中的募投项目为海马商务汽车15万辆汽车技术改造项目和海马轿车汽车新产品研发项目。企业2012年年报公布,15万辆汽车技术改造项目预计于2013年12月31日完成,但是2013年年报中却调整为2016年完成,其中原因却是一笔带过。对此,投资者王先生非常疑惑:本来是2013年能够完成的项目,为什么拖至3年后?是谁赋予海马汽车拿着投资者的钱,任意延长期限的权利?而所谓的15万辆汽车的来源是哪里?所谓的技术改造又都包含哪些内容?
就上述读者的疑惑,本刊记者致电海马汽车证券部,但截至发稿,我刊并未收到任何回复。对于以上问题,本刊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