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 笔名中明,祖籍吉林市,1970年3月生于宁夏青铜峡。
1996年7月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1年9月 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高研班学习书法篆刻
2008年7月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
现为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师,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客座教授,绍兴画院副院长
湖北国画院特聘画家
主要学术活动:
1996年3月 《金色池塘》全国大学生书画展专业组铜奖
1996年6月 毕业创作《枯木竹石图》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收藏
1997年11月 上海 王忠民书画作品展
2007年10月 绍兴 鲁迅文化节“鲁迅风”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08年5月 武汉 楚风越韵—张大风田舍郎中明三人中国画作品展
2008年12月 绍兴画院五周年画院画师作品展
2008年7月 浙江省花鸟画联展
2009年6月 绍兴画院日本墨画会东京交流展
2009年9月 宁波 王忠民作品展
2011年12月 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2012年 湖北省第五届高等艺术院校教师作品展
郭味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绘画上的造诣与山东潍县地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特别是与陈介祺的影响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关系。
山东是孔子故乡,山东潍县在清代以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清初文学大家周亮工,扬州八家之一的郑板桥均在此做过县令,清末金石大收藏家陈介祺名动近现代金石史。郭味蕖的曾祖父与陈介祺往来密切,常以金石书画唱和。郭味蕖与陈绮的姻亲更增添了两家书香往来。陈绮是陈介祺玄孙女,能书善画,对古诗文唱韵更加擅长。由此,郭味蕖更加得以金石学问的饱养。陈介祺的收藏和遗著可以饱览,金石学和文字学的著述方法直接受益于陈介祺。
陈介祺(1813—1844),清代大金石家与书法家,字寿卿,因家藏有曾伯霖簋,故名其书斋为宝簋斋,后来干脆以簋斋为号,晚年号海滨病史,山东潍县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科进士,曾授翰林院编修一职,道光二年‘九年寸父忧,后不复官职,以金石自娱。
陈介祺为清末名动海内的大收藏家,也是大书法家。其学术受清金石家阮元的影响,并得到外舅李璋煜之传授,史称“金石砖瓦,靡不搜罗,赏奇析疑,老而弥笃。”
其著作有《簋斋藏古目 :簋斋金石文考释簋斋尺牍》、《传古别录、广封泥考略十(与吴式芬合著)》、《十钟山房印举》等,其中以十钟山房印举:最为有名。另外还有不少未成遗稿,由其后代捐赠给国家。陈介祺对金石考古,特别是金石篆刻研究具有深邃的审美能力,是依据于广博的文史知识和宏富的收藏经验形成的鉴赏眼光。陈介祺的金石收藏在清末被誉为第一巨藏,著名的青铜器毛公鼎和虢叔旅钟等即出自陈介祺的收藏。他的收藏除青铜器外,更旁及汉画像、玺印、封泥、瓦当、陶文、砖文等方面,拓宽了金石收藏和研究的新领域,这些对郭味蕖的学术研究深有影响。
陈介祺与同时代金石书画家吴大潋、潘祖荫等来往密切,共同推动了清末金石学的兴盛,承继和发展了“道咸中兴学”。
在中国绘画中,用笔一直是最重要的灵魂因素。清代金石碑版考据学的兴盛,为现代花鸟画用笔注入了雄浑的气象,在现代写意花鸟画中,笔法的运用更承担了画面中立骨的作用,承蒙家学滋养,郭味蕖的创作中一直贯穿用笔的苍劲高古、深厚华滋的金石趣味。本文着重探讨这一点在郭味襄花鸟画中承担着的重要作用,这种金石的蒙养除家学之卟,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郭味蕖意识中的敏感深刻把握住了中国花鸟画中的精髓,即以线立形,以线立骨。这种线是从金石碑版、古镜器物铭文、篆刻用刀分行布白中体会到的苍茫高古、雄浑气质的艺术趣味,并自然地融入其花鸟画创作,方使他的“三结合”方法卓尔不群。
金石的蒙养到头来就是写意画中的用笔问题,郭味蕖绘画所呈现的用笔,是刚劲而又含蓄的,细线勾勒为造型服务,劲力内敛,而对比的是枝干的金石用笔,深厚而又蕴藉。纵观绘画史,用笔无外乎内敛与外拓,从郭味蕖绘画实践来看,反映他的绘画审美理想的笔墨应该是兼收并蓄,内敛与外放兼得,如果绘画史是两种笔法的不断反正的话,中和之美定当是最完美的反映儒家思想的追求。
郭味蕖在家学蒙养之中,敏锐地把握了这一点,他并不偏颇,从知鱼堂藏画。及他学术主张中,他既推崇赵之谦的以北碑笔法入画也不排斥以吴昌硕篆隶笔法入画,同时吸收扬州八家灵动又厚重的笔致。乾嘉年间由于金石考据学的兴起,金石入画可以说直接影响了海派绘画风格的诞生,郭味蕖是直接受益者,他更多的是把金石笔法和他创作观、写生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这个方面讲,金石的蒙养对近现代写意画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