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
裴矩(547-627),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祖父裴佗为北魏都官尚书,父裴纳之任北齐太子舍人。裴矩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是襁褓而孤,家境并不优裕,但他好学多才,有智术,并且留心世事,与时俯仰,善于因境遇因主子不同而不断调整自己,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所以,不论遇到怎样的君主都会有“不俗”的表现。
裴矩少时曾仕北齐为地方掾吏,齐亡入周后久未居官,杨坚为定州总管时才入其府为记室,后得参杨坚相府记室事,隋成立时迁给事郎,奏舍人事,得入中枢挥翰舞墨。伐陈之役得从晋王杨广,曾受杨广之命与高颎收集陈朝秘府图籍。平定南朝陈国之后,岭南发生变乱,裴矩奉旨巡抚,只带三千人马便平定叛乱,杨坚十分高兴,曾对高颎、杨素说道:“韦洸将二万兵,不能早度岭,朕每患其兵少。裴矩以三千敝卒,径至南康。有臣若此,朕亦何忧!”裴矩因此升作内史侍郎,并有了闻喜县公的爵位。这就是说,在杨广未即皇帝位前,裴矩以其出色的政治才能步步高升,逐渐步入最高领导层。
杨广即位不久,裴矩受命营建东都,圆满完成了政府衙署修建的任务。后来,杨广方勤远略,任命裴矩专管外事,经略西域,转民部侍郎又迁黄门侍郎,参预政事,进入中枢最高决策圈子。裴矩虽较廉洁,“然承望风旨,尤好功利”,怂恿杨广兴师远略,劳民伤财。他花费了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在西域各国不知疲倦地跋山涉水,写下巨著《西域图记》,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果这只是一部学术性著作倒也罢了,问题是,它是一部特殊的著作,除了可用作旅行指南和贸易指南外,它还有军事用途。也许是西域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首先激起了裴矩自己的侵略野心,也许是裴矩珍惜自己优美而动人的文笔,总之,为了不使自己多年的心血白费,裴矩向杨广呈献了这部著作,希望引起杨广的重视。没想到这部著作和裴矩的进言不但引起了杨广的重视,而且大大激发了杨广的野心和冲动。于是,杨广“梦想仿效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和征服整个中亚”。这句话是《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说的。同样是这部书,对裴矩作了较高的评价:“他(指裴矩)的政策性建议是使用和平方式——主要是中国的财富和威望——以尽量争取这些民族或尽量影响它们的代表人物。”但这部书也不得不承认,“但裴矩也力促炀帝远出建立边戍哨所和贸易集镇,迫使某些民族集团臣服”。裴矩以自己的见广识多得到了杨广的信任,他将一个帝王引向他所熟悉的领域,进行盛大的节日般的活动(如在榆林向各国商人炫耀中国的杂技、歌舞,在榆林修筑一条当时并无用处的长城等)和庞大的征服计划(征服吐谷浑国,迫使西域各国的国王称臣),这是他的成功,也是他的失败。说动一个帝王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活动当然不容易,但这些活动又导致了隋朝的衰落,这也是始料未及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言“卒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皆矩之唱导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我们不能把隋朝灭亡的责任推给裴矩,但裴矩作为一个谋士,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误导作用。退一步说,裴矩的建议在推动和促进边境贸易、对外开放方面本应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他无疑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向错误的人提出了错误的建议。甚至可以说,裴矩还迎合了杨广好大喜功的心理。杨广曾对近臣说道:“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未发之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隋书·裴矩传》)
俗话说:狗朝屁走,人朝势走。隋朝末年,裴矩随驾在江都,眼看天下将发生变乱,劝谏杨广也无济于事,便既不得罪皇帝,又设法讨好随行将士。杨广见将士都不安心,问他怎么办,他乘机回奏说:“现在圣驾到这里已经二年了,隋驾将士都没带家眷,人若没有配偶就不能长期安心在一个地方,我建议准许他们与当地人婚配。”杨广听了,叹为奇计照办。等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时,将士们自然出面保护他。裴矩又主动迎拜宇文化及,于是宇文化及继续留他做官。也就是说,宇文化及造反,隋炀帝死了,裴矩却有惊无险。宇文化及称帝后,用裴矩做尚书右仆射,封蔡国公;窦建德打败宇文化及后,裴矩成了窦建德的俘虏,窦建德仍重用他做尚书右仆射,专掌选举。裴矩见窦建德和将领们不懂礼仪规矩,便为他们制订礼仪条款,很得窦建德器重。窦建德兵败后,裴矩和留守沼州(今河北永年)的曹旦等人一起投降了李唐。
入唐以后,裴矩很快发现李世民“导之使谏”,于是摇身一变,常常犯颜直谏,多出定国安邦之策,又为时人所称道。他听说有关官吏在审案时有受贿行为,便设法试探,派人乔装改扮去“行贿”。有一位令史(三省六部和御史台的吏员)收下了一匹绢,李世民大怒,准备杀掉这个受贿的吏员。裴矩这时已80多岁了,但是精神爽峻不衰。听说这件事后,裴矩来到李世民面前据理力争:“此人受贿,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道德齐礼之义。”意思是说,这个人受贿,固然应该从重治罪。但是陛下用财物去试探诱发出来的犯罪,这样就处以极刑,正是人们常说的陷害人使人犯罪,恐怕不符合道德礼义。唐太宗李世民听从了他的意见,并召来百官说:“裴矩能够廷争面折,若是臣子每事都能这样做,何愁天下不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