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辉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实现课堂效益与实践运用效益的最大化是我国目前进行教学课程改革需要思考与解决的一大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有效”与“课堂的构建”,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过程,理解所学知识并尝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下从事化学疑难探讨,突破科研难题.
如何以较少的时间、精力、物质投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寓教于乐,有效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主要引用高中课堂实例有针对性地探究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学会有
效地提问,激发探究欲望
任何的教学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作为课堂的一个导入,起着调动教学气氛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学习愿望,而教学情境就是学习愿望的调动者.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紧贴学生的认知特点,兼顾书本知识,同时突出趣味性与多样性,这直接关系到化学课堂的有效与否.
例如,在讲“钠”时,可以展示燃烧钠的图片或者视频,可以展示钠与水的反应,让学生在惊奇中了解钠这种物质.除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问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针对“钠”的学习进行如下提问:钠是一种什么物质?钠燃烧时大家注意到了什么?日常生活中的钠有哪些?这种“有效”的提问,能使学生在求知欲刚调动起来之时就得到思考的机会,并没有严谨的约束与限制,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大家可以在一种畅所欲言的氛围中展开讨论.
又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在初中的化学学习中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呢?接着提问:同学们学习过氧化反应吗?大家还记得氧化反应的定义吗?同学们学过还原反应吗?还原反应的定义是什么?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大家能说说氧化还原反应吗?在一连串的引导提问中,本节课的重点也就出来了.
二、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特点,进行
有效地授课,解决学生疑惑
任何的教学改革都不能忽略教学中的“授课”环节,古人说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授课环节是重点环节,实现有效课堂必须先实现有效的讲授.现代教学理念中倡导的系统点拨和总结概括,也表明教师授课精彩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
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恰到好处,画龙点睛”.明确哪些地方需要讲解,哪些地方只是启发,哪些地方要给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讲得贴合学生的特点,讲得不深不浅,这就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就是“锦上添花”的意思,在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系统讲解与概括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起到补充作用.
例如,在讲“物质元素的周期规律”时,对于“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要求学生明白:原子与原子核的大小比较,前者对于后者来说是巨大的;离原子核距离越近,电子数也就越少,反之则多.如何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呢?采用比喻就可以实现有效讲授.同学们在幼年时期,因为比较柔弱所以总会依偎在父母的身边,因为父母的种种限制,所以自由活动的空间是比较小的,相反,当同学们羽翼渐丰,渐渐离开父母的限制,可以自由活动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大.通过这样浅显的讲解,同学们也会明白能量低的电子一般在比较近的区域内活动,那些能量高的电子一般可以在较远的区域内活动这一化学知识点.
三、学生动手实验与教师演示实
验有机结合
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验,通过亲自参与实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更加真实、具体,在理解上也就更加容易.高中阶段的化学实验主要是实验探究、观察实验和设计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把实验的权利放手给学生是不错的教学尝试.其实,光有学生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
例如,在讲“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者的性质”时,无论是实验目标,还是实验准备都不太好操作,加上本次实验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量都不好把握,就给实验本身加大了难度.有位教师在授课时请了两个学生上台操作,一个做碳酸钠盐酸溶液反应的实验,一个做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学生无法准确把握固体的质量和盐酸浓度,实验效果不理想,导致整个课堂陷入冷场,教师无法正常讲解,学生也陷入迷茫,这样的实验非但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倒是给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副作用,尤其是登台操作实验的两个学生.所以说,如果让学生动手实验存在困难,就需要老师的演示实验.有效教学需要学生动手参与与教师正确演示的有机结合.
总之,化学教学有效模式并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空中楼阁,是真正为化学教学服务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进行的有效探索,立足点还应该是当前的教学实际与学生的现有能力.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有必要尝试有效提问、有效讲解与有效实验等有效教学模式步骤,同时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多加思考,积极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实现化学课堂真正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