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成
既然艺术美是人类在规定了内容后,以美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为何自然美的形式背后就不能隐藏着人为之愉悦的意蕴呢?
三十多年来,石界经历了多次赏石理论上热与冷的轮回,期间,涉及到传统与现代赏石观的碰撞、观赏石概念的确立、观赏石标准的讨论和观赏石的艺术品定性等一系列关乎赏石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近来《中华奇石》杂志就“奇石是一种表达的艺术”这一命题,在全国展开大讨论,可谓是牵住了赏石理论的牛鼻子。细细想来,以上问题归结到一点其核心还是赏石本质的追问。尽管多年来,石界也偶尔出现论述赏石美学的文章,然观赏石审美学一直缺乏系统、坚实的理论基础,故严重影响到赏石的学科定位,笔者以为这也是观赏石市场时冷时热的症结所在,王朝闻先生曾提出“石道因缘”的命题,作为中国美学大家的王老,深知美学这堵理论高墙的厚重,更何况要确立起观赏石审美学学科的地位,更是任重而道远。为此,王老也只是提出命题,为我们指出赏石研究的方向。历史有时就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顽皮老人,总是喜欢留下一些难解之谜,让后人去追问、探求。本文试图从确立赏石的理论基石——观赏石审美学的角度,对《中华奇石》开展的“赏石是表达的艺术”的讨论作一番阐述。
西方的美学源自柏拉图提出“美”的概念后,以《大希庇阿斯篇》这一对话形式为引导,在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之间展开了“美是什么”的讨论。遗憾的是,“苏格拉底只能够澄清的问题也仅止于‘什么不是美,而未能对‘什么是美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刘成纪《自然美的哲学基础》P46-47页)。两千多年来,西方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徘徊在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模式里。同样,中国的美学界,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年里,对“美是什么”的问题形成了美是客观的、美是主观的、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这四派不同的观点,但也都没有跳出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审美活动。于是乎,“美是什么”的命题犹如美学领域里的“哥德巴赫猜想”,终究未能溢出主客二分的疆域而困扰着中西方美学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美学界经过反思,摆脱了以认识论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阐释美学的桎梏,提出用中国传统美学的“天人合一”说与西方近现代美学中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人——世界合一”思想研究人的审美活动,才能解决“美是什么”的疑惑。那么,“‘美在哪里呢?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叶朗《美在意象》P57页)审美意象具有以下性质:“第一,审美意象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第二,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第三,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第四,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叶朗《美在意象》P61页)
迄今为止,人们对艺术品和艺术美的研究和阐述可谓尽善尽美,诚然,人类创造了艺术品,通过想象——玩味,使作者和鉴赏者表达、抒发情感,进而达到愉悦心灵、提升情操之目的。但对于自然美,人类却并没有给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长期以来,在黑格尔绝对精神理念的理论框架下,“艺术美高于自然美”成为不可撼动的真理,自然被看成没有内容的简单形式。这种以认识论为出发点的主客二分式的哲学思辨模式,严重压抑了人们思维的灵光,使我们无法在领略到大自然形式美的同时悟出其中的所以然。既然艺术美是人类在规定了内容后,以美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为何自然美的形式背后就不能隐藏着人为之愉悦的意蕴呢?人类为何不能跳出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以“天人合一”、“人——世界合一”、“民胞物与”的全新哲学观来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进入更高一级的精神发展阶段——“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观赏石,这一自然馈赠于人类的遗产是什么?“我们是‘顽石之子,是‘大地之子,是它产生出我们,也永远看护着我们,直至死后”(张世英《哲学导论》P146页)。观赏石,这一山之骨、气之根,其形、质、色、纹所展露的形式美,可令人类所有艺术大师为之汗颜;观赏石,这一有限的显现,“在于它显现了它所隐藏的无限关联,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而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的观赏者可以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任意驰骋,得到自己独特的美的享受。”(张世英《哲学导论》P157页)焦洪光先生发出的“石头在这里,人在哪里”的呐喊,导出了“哲学本质上应具有审美意识的惊异”。惊异源于何处?“海德格尔认为惊异就是惊异于‘人与存在的契合,或者说,人在与存在的契合的状态下感到惊异。”(张世英《哲学导论》P134页)观赏石的“美对我们来说虽然是对象,因为反思是我们感觉到美的条件;但是,美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因为感情是我们获得美的表象的条件。因此,美虽然是形式,因为我们观赏它;但是,美同时又是生命,因为我们感觉它”(席勒《美学文集》P284页,张玉能编译)。可见,人在哪里?人在与奇石的契合之中!
《中华奇石》杂志在中国赏石事业发展到今天,不失时宜地开展“奇石是一种表达的艺术”的全国大讨论,“发现与表达”这一命题虽然只是观赏石审美活动中的两个环节,似乎是观赏石审美学的局部理论,然而却直指观赏石审美学的理论核心。杂志编辑部高屋建瓴地将美学大家王朝闻先生《石道因缘》中留给石界的理论难题摆在有志于赏石事业发展的石友面前,旨在引领大家关心赏石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以理论指导我们的赏石实践,真正使中华赏石事业沿着正确、健康、光明的大道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