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与思考

2014-07-14 02:04白利栓
学理论·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特征

白利栓

摘 要:群体性事件在近几年的社会改革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暴露了社会改革中的摩擦,从不同程度展现了政府的危机公关能力,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征、原因及影响的深入剖析,提出了新形势下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特征;影响;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12-03

社会矛盾和冲突存在于任何社会,社会转型时期更是如此。改革开放36年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凸显。在众多的社会冲突当中,群体性事件值得高度关注。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征及原因

群体性事件是指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社会群体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和公私财产安全,并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行为和活动[1]。

群体性事件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参与群体性事件人数多和次数频繁。此类事件爆发时往往参与人数众多,呈现规模化,在群体性事件的初始阶段参与人员以实现某种共同的利益诉求为动机迅速聚集于特定的空间内,同时不法分子也可能不断地加入进来,规模处于难以预测的增长状态;其二,参与人员成分愈加复杂。近年来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员身份十分复杂,可以说,目前群体性事件几乎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以获取利益为目标,越来越多地采取各种极端或违法行为发泄不满情绪,冲击国家机关,给各级政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其三,谣言在部分群体性事件中起着推波助澜作用。在近年发生的不少群体性事件中,谣言成为重要的催化剂。特别是通过短信和互联网传播的谣言得不到及时澄清,最后使局面走向失控的群体性事件不在少数。其四,社会危害日益严重。有的个别群众容易受煽动、蛊惑等影响而参与集体行为,情绪较为激动,暴力抗拒执法,冲击国家机关,烧毁、损坏公共财物,有的甚至演化为“打、砸、抢、烧”事件,这些事件不仅会造成直接财产损失,导致人员伤亡,而且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影响社会的长期稳定。

这些群体性事件是如何酿成的?依笔者之见,主要有以下成因。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社会分化严重,不同阶层在追逐不同的社会利益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摩擦或冲突,尤其是当前深化改革进入到攻坚战,因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部分企事业单位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部分领导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使小矛盾酿成大矛盾;随着经济和政治全球话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在民众间的普及,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法制不健全,权力集中,加上不明群众受唆使而部分民众经常会使用非法行为表达个人利益诉求。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一般有环境维权、征地强拆、官民冲突、警民冲突、社会纠纷和民族纠纷。

二、群体性事件对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秩序的影响

当前,我国政府正在以壮士断腕之雄心深化改革,这必然会加速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转型。古往今来,凡是改革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深化改革的同时必然会加剧思想观念的摩擦,微小的社会事件也有可能演变为群体性事件。在当今通讯、网络、传媒发达的情况下,群体性事件越发膨胀起来,通过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很容易升级群体的规模,甚至有些不法分子成为专业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将原本小范围的摩擦进行包装和演变,通过网络,媒体使其不断壮大,引发更多的媒体和群众的关心和参与。造成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而这些负面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治方面

由于长期的改革开放,思想松懈,加之制度监管存在漏洞,群体性事件时常爆发在政府管理的缺失当中。而群体性事件的目标指向首先指向社会的公共行政组织。这些不同层面的社会公共行政组织是社会运行的管理者,有些还是国家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者,而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就是对这种公共行政发出的挑战,是由部分民众对这些公共行政组织的不信任或不满而引发的一种局部反抗行为,通过这种公然的挑衅,打击公共行政组织的权威,从而引发不知内情的民众对公权力的质疑。严重的会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在新旧制度的交替缝隙中腐败问题逐渐抬头。王宝森案、陈良宇案、刘志军案、薄熙来案都给中国政治巨大打击,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度,甚至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

(二)经济层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也有相应的回应,如果一个国家或社会发生剧烈的政治动荡,社会的不稳定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一个国家的和谐稳定,是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源泉。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不但会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也必然受到牵连,而经济的发展也使整个社会融为一体,各行业环环相扣,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故或受到影响,必然会牵连其他行业和地区的发展。因此,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不能迅速进行危机公关的解决问题的话,所造成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将不可计数。

(三)社会秩序层面

在群体性事件中最受冲击的就是社会秩序,群体性事件的指向首先是社会的公共权力组织,一旦矛盾爆发和扩散,对当地的政治和经济必然造成影响,正常的生活秩序会被打破,高速路上一起简单的车祸可能就会引起整个道路的堵塞和封闭,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必然会将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吸引至此,简单的会使政府公权力失灵,企业停产,民众无法生活,严重的则会引起社会的骚乱和动荡。

(四)思想文化层面

不同的地区或国家会因为传统观念和当地法律法规的影响有自身的行为规范或活动准则,会形成固有的一种思想文化内涵和道德标准。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会引发民众对固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对现有的道德环境进行变更从而引起现有价值观的缺失或失灵。稳定的社会环境会增强民众的安全感,信任感和幸福感,而群体性事件往往会引起民众的心理恐慌,无法用现有的价值观进行解读,引起思想上的混乱。endprint

三、构建和完善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与思考

(一)群体性事件治理理念的转变

一方面,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结果也要为人民所共享,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发展当中,用他们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社会,会让民众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提高主人翁的态度,以更好的姿态进行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是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践行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是每个参与主体追求的目标,每个参与的社会主体如果都能根据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待遇,同时,社会能够合理分配财富与风险,使每个人都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它就满足了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会使社会处于一种动态的稳定协调状态。尤其是经济和政治上的公平与公正,会使每个民众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都有参政议政的机会,则会极大地提升民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

民主观念的提升,使得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必然要考虑的问题,群体性事件的不断产生,很大一部分就是政府管理或指导的失误。在政府作为或不作为引发失误的同时,民众会以各种方式积极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是政府在民众心中影响力的表现。同时,在民众行使这些权利的同时,公共权力组织如果不能迅速合理地进行引导,不得不说这是公权力的渎职和失当了。

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不少政府部门或干部或多或少会保留些官僚作风,这是计划经济时代思想发展的滞后性引发的,面对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很多地方政府在起初阶段不是疏导和进行危机公关,而是采用传统的强制打压,或“私下”、“内部”解决,这种方式如果奏效,则会迅速化解风险,但却埋下了隐患,使得之后的工作处于一种被动局面,这就要求公共权力部门必须迅速改变作风,实现从控制到服务的转变[2];另一方面,面对群体性事件不能采用单一模式进行管理,而应不断创新,采用多种手段化解矛盾与风险,单一性质的简单粗暴管理必然会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大规模爆发,刚柔并济,齐抓共管的综合管理模式程序上可能会变得复杂,但却切实增强了问题解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群体性事件的宏观预防机制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小康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战中,在这一特殊时期,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变革的缝隙阶段往往成为群体性事件的最初诱因,作为社会的管理者,不能仅仅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要不断研究原因,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干预群体性事件。

1.加快预警机制的建设。每个结果的诞生都存在一个或多个相互关联的理由,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机制是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的关键。敏锐的预警意识是治理和化解风险的前提,预警意识包含着对风险认识的自觉性和对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它不但是一种反思、忧患意识,唤醒了人们对传统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批判,要求人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而且是一种理性和责任意识,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能够在源头上控制危险源,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完善社会监控机制。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控机制可以对社会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约束,针对各种不同形态的群体性事件,必须建立多元的控管机制,政府的管理者要提供公共资源,制定政策,为社会控管提供政策支持、资源保障,做社会组织、媒体不能做到的工作。各级政府做好管理范围内的相应工作,建立公共危机预防体系,发挥地方优势,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为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开发技术产品,做到地方危机尽可能就地处理,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

3.建立及时稳妥的善后机制。虽然有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完善的社会监控机制,但我们依然不能保证群体性事件的不产生,所以在事件发生以后,我们必须有一套稳妥的善后机制。首先,公共行政管理部门要以身作则,诚信做时,做好行政规划和指导工作。其次,加强舆论监督。公共行政管理部门要与各类媒体建立好合作关系,做好信息沟通,当发现此类事件时,要实事求是,加强对媒体信息的收集、分析与管理,做好舆论的导向工作。最后,吸收经验和教训。任何情况的产生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加强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四)和谐理念与多元处置方式的初步探索

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多方面问题。因为碰触到个人或群体的切身利益,民众才会聚会起事,而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完善社会利益的分配,保障民众的基本利益,提供抒发不满的渠道并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树立社会公正才是杜绝群体性事件发生最根本的本质所在[3]。

1.完善社会利益分配制度。正处在剧烈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面临的是风险分配与财富分配的共生问题。转型期的中国正在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进行改革,但不可否认的是:积极进取的中国政府不得不解决传统社会的矛盾,还要解决由于现代化甚至是后现代化过程带来的社会问题,最需要也是最迫切的就是完善社会利益分配问题,这是激发人民主人翁态度和创造性的积极因素。合理的利益分配一方面可以体现社会的公正,另一方面是缓和矛盾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利用税收调节高收入和低收入差距,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收入,通过各种法律制度保障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杜绝任何偷税漏税行为。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宏观调控的作用,在缩短贫富差距的同时也要在防止两极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高收入群体创造和使用财富的积极性[4]。当今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敏感阶段,要不断完善社会利益的分配制度,顾全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协调好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才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运行。

2.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民主社会制度会给予这个社会中每一个民众相应的发言权和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渠道,建立真正的利益表达机制。真实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可以有效缓冲矛盾的恶化,可以有效避免不法分子利用社会弱势群体的不满发泄私愤。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可以使民众在利益受损失,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合法获取自身利益,这可以大大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率。因此,完善的社会利益表达制度显得十分重要,必须面向社会弱势群体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

3.提升政府公信力。政府的公信力是社会思想凝聚的基石,政府公信力的丧失最终将引起社会崩溃。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就是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和制度化,民意表达的顺畅与及时,同时建立日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反,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就是因为公权力不受制约甚至滥用,具体则表现为个别官员作风蛮横,做事飞扬跋扈。而当前的部分民众存在的仇富、仇官心理就是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等.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黄建钢.群体心态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晋胜.群体性事件研究报告[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4]费文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0(2).endprint

猜你喜欢
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
高校学生常见突发事件情况分析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