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赣南客家人的生态实践

2014-07-14 23:11:45蓝美玲乔桥
学理论·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启示

蓝美玲 乔桥

摘 要:赣南客家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者,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演绎于生产生活实践中。整体和谐的居住环境构建、顺应自然的生产安排、协调身心的民间信仰等生态实践都体现出赣南客家人的生态智慧。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语境下,这对推动赣南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赣南客家人;生态实践;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74-03

引言

在经历多次大迁徙之后,由中原地区辗转于赣南之地的客家先民,他们不仅将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下来,还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融于自身的生产实践当中,并延续至今。目前,生态文明已然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方式,2012年党的十八次报告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保障我国人民福祉和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中得以实现,这既需要充分展开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的探索,也需要对历史时代人进行反思和重构。赣南客家人作为“在路上”的民系,自然环境的恶劣使得他们一直面对着种种生存环境资源的约束,渐而促成了整体和谐的居住环境的构建、顺应自然的生产安排、协调身心的民间信仰等生态实践活动的形成,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语境下,对其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分析,对我们推动赣南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赣南客家人的生态实践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赣南客家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者和执行者,其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节约节欲”等思想在无形之中指导着他们的生产生活,长期以来赣南客家人在向大自然取得生产资料的过程中,他们构建了整体和谐的居住环境、顺应自然地安排生产活动、形成了协调身心的民间信仰等生态实践活动。

(一)整体和谐居住环境的构建

赣南客家人在构建居住环境时,他们坚持以强调天、地、人和谐统一为主旨的“风水”理念。赣南客家人在经历社会动荡、长期战乱,辗转于赣南地区,而在此地,自然环境恶劣,为了求得生存,他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求得一块好地方安家,此时,风水在赣南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赣南客家风水,重视“天人感应”,是我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天人合一”精神在实际中的运用,它满足了赣南客家人的生存需要。正所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1]“看风水”逐渐成为赣南客家人重要的习俗。在赣南客家地区,我们能看到许多的围屋,围屋的构建是赣南客家人对“风水”的实践演绎,是他们对于居住环境整体和谐要求的最好呈现,据统计,赣南客家地区大大小小的围屋有近600座以上[2]。

赣南客家围屋的建筑注重选址,追求“天人合一”。由于地处山地和丘陵地带,传统客家民居依山而建,尽可能不占或是少占农田,加上地势较高,视野开阔,重视对远处景观(如远山)的借景作用,将自然环境引入建筑内部空间。赣南客家围屋多背靠青山,面临小河,独立为体,自成一处[3]。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在传统客家民居中有重要作用,客家人巧妙地用水对建筑物进行围合,使之既具有洗涤、养鱼、排污、防火等实用功能,又能够调节建筑的小气候。如赣南寻乌县的围龙屋——司马第,其正中为“九井十八厅”,它的外墙是由条石砌成,而在其禾坪的左上角是水塘,后面有粤东围龙屋所特有的化胎、龙厅和围龙间,它的天井是通长的,在采光、通风、排水方面极为良好,使得整个围屋构造处于整体和谐之中。

赣南客家围屋经数百年风雨仍然完好无损,让人不得不佩服客家人施工技艺的高超同时,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客家传统建筑文化的“亲自然性”。传统赣南客家民居能根据材料本身不同的性质特点,就地取材,合理使用材料,墙脚多用卵石干砌,可以使建筑在雨季也能够抵御洪水的浸泡。赣南客家人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合理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的环境理论,深刻体现出客家人顺应自然而不是支配自然的生态理念,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一体。他们顺应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人的主体性,使人与自然环境得到和解。

(二)顺应自然的生产安排

客家民系受中原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农业文明,客家地区非常重视农业,赣南客家地区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客家人把农业耕作当作是生存的根本。

赣南地处岭南山脉的要冲之地,多为群山环绕,平地较少,雨水充足,气候湿润,不像中原那样的平坦开阔,不适宜大面积的小麦耕作,宜种水稻。赣南客家地区有句俗语“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在该地区农民种植水稻多施农家肥,并且,由于赣南地区土壤多以红壤为主,呈酸性,为了综合土地,客家人在农家肥中掺入草木灰、石灰,以综合其酸碱性,提高肥效,提升冷水田的土质热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增加产量;同时,石灰还有杀虫的功效。屈大均曾经对此做过分析,认为“苗以阳火之气而肥,此烧畲之所以美粮稻也。”[4]在赣南客家的农业活动中,人们在总结了许多农业生产经验,广泛流传的有“懵懵懂懂,惊蛰浸稻种”,惊蛰在三月的五日或六日,这时客家地区进入初春,日照时数增加,天气也转暖,低温回升,春雨充沛,而早稻喜温,要在10摄氏度以上才开始生长发芽,所以惊蛰节气之后适宜早稻的播种育秧。赣南客家地区,“谷雨莳田立夏止”,“清明前打扮田,谷雨前后好莳田”,“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晚稻不过秋,过秋九不收”,“立冬吾割禾,一夜去一箩”。客家人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等特点,灵活运用二十四节气,把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为反映时令节气的农谚,用以指导生产,不违背农作物的生长时节,顺应自然地安排生产。

同时,赣南地区,山区面积较广,适合竹木的生长,每年春冬季节还是赣南客家人挖竹笋的好时机,但人们总会留下一些竹笋,以间挖间伐的方式进行,从而带来更大利益。在赣南地区人们还有狩猎的习俗,这类活动一般是在秋冬季节,他们有意避开春夏动物孕期,认为在春夏狩猎会“打绝种”,这样的一种求利途径符合了生态保护的方式。

赣南客家人在自身的农事生产安排和生产活动中,他们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坚持“以时入山林”,“不违农时”的生产理念,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适应了生态保护的要求。

(三)协调身心的民间信仰

如果说居住环境的构建和生产安排是赣南客家人在物质层面的生态实践,民间信仰则是他们在精神层面的一种生态实践,调节客家人的身心及人际关系。赣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战乱的频发,客家先民深刻体会到安定和谐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当地巫觋文化正好符合了赣南客家人的心理需求,加上儒释道的影响,特别是后来佛教、道教的传入,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这就促使了客家地区杂神信仰的兴起与盛行,构成了儒释道合一且种类庞杂的神灵系统。“客家民间信仰也具有中国民间信仰的共同性,不同宗教的混杂,以及由此构成的泛神灵、随意随俗的天地崇拜、自然物崇拜、巫术崇拜、祖先崇拜和神明崇拜的混杂。”[5]这些对于赣南客家人的心理、精神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赣南客家地区,人们相信处处有神明,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有神明在看着,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他们始终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任何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天地山川、动植物、祖先、鬼魂等都是神明,他们相信神明无处不在。他们认为神明能给他们带来健康平安、财运亨通、家道顺利,而违反神明就会带来报应,不仅害己同时还害人,这与人们追求安定和谐相违背。我们在赣南客家地区看到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寺庙,“村村有寺庙,家家有观音”[6],有些地方的村落寺庙就多至四五座,据统计,仅宁都一县,有记载的寺庙就多达363座[6]。赣南客家地区有多神共居一室的现象,笔者在瑞金市九堡镇的一真君庙里看到寺庙里供奉着许真君等其他路数神明,而在于都县的黄屋乾的万寿宫中,里面供奉着许真君,但同时在其右后方的位置还修有菩萨庙,可见,赣南客家人对于神明并没有太多的专一性,几乎是“见神就磕头,见庙就上香”,他们“有时、有事、有灵才拜,不从一而终”[7]。神明崇拜成为赣南客家人的一种心灵寄托,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赣南客家人相信凡事在神明的面前都能得到合理公正的解决,虔诚向神才能有求必应,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有利于人的身心和谐,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现实启示

(一)有利于培养人们热爱自然的伦理情趣

赣南客家人生于斯长于斯,对自然的热爱由来已久,在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中都刻画得清晰明了。赣南客家围屋的建造、民间信仰等都做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它们都呈现出天、地、人的和谐之美,蕴含了赣南客家人崇尚“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理念,突出了对万物的关切与认同。围屋不管是从外型上还是内在都与大自然和谐统一,都反映出客家人对于大自然美美满满的“圆”之美的热爱,这也引导着人们形成人与自然融合的审美观。在房前屋后的风水林培育,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风水观念的运用与服从,还体现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亲近和保护。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崇拜,让人们学会爱惜和敬重每一个生命,遵循大自然的生长规律。人们热爱大自然,从中取得适宜,顺应大自然,尊崇大自然,也世世代代热爱大自然。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就要求人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顺应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最终达成与自然的良性共生。

(二)有利于协调赣南地区人际间的关系

赣南客家人的民间信仰使得客家地区不同族群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结合本区域内的联盟,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赣南客家地区人们对于神明的崇拜具有协调区域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持区域的稳定。赣南客家人在经历大动荡之后深刻体会到人与人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人们信仰神明,时常把神明当作是一种公正判决,把神视作“公正”的代表,凡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无法解答的困惑或矛盾是总是要请求神明作为判决。同时,人们认为多行善事,神明会保佑,否则,则会遭报应,在人们遇到困惑时,一般会祈求神明,希望能得到帮助,在心灵上得到一种自救和解脱,进而取得心理调适。在客家地区,几乎家家都有祠堂,里面供奉着自己家族的祖先,人们对于祖先极其敬重,崇祖睦宗是赣南客家人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人们在宗族内外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方能保证族群的稳定和发展,至今,赣南客家地区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无形之中这就促成了赣南地区人际间关系的协调。

(三)有利于推动赣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赣南客家人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求人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各种物质资源,所以,要对环境进行合理的管理,用养结合,爱物节用,使万物各得其宜,人类社会才能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8]。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一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疯狂的向自然界进行索取,理所当然地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主宰与被主宰、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在赣南客家人的眼中,时刻记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知止则殆”的生存发展观。他们在长期改造山地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在改造的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兼保护与改造并举,将生态的破坏限度控制在生态的承受范围之内,这样就形成了“不及不过”的自然改造观。赣南客家建筑中,他们采取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方针,利用生土夯筑技术,不仅实现了自然的价值,也实现了节能,为物理环境的保留余下了空间。当今社会,资源的利用濒临枯竭,需要我们节约消费,这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消费的现实要求。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以造福人类的自身的过程中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进步,我们不能只顾自身的发展却掠夺了下一代的延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结语

赣南客家人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构建了整体和谐的居住环境,使自身与自然环境有机的融合;在生产安排中,他们顺应自然的生长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违农时,适时入山林,使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多神信仰的庞杂系统中,人们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这不仅利于自身的发展,还能够促进人人关系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但是,我们还应看到,作为赣南客家文化的物态表征的人们的生态实践活动还存在着部分消极因素:客家人对祖先、神明等的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崇祖敬宗易形成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同时,赣南客家地区人们传统的生产理念在当今社会的大发展背景之下显得有些陈旧,这些成分对人们接受新的事物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需要我们给予合理的扬弃,充分发掘赣南客家文化的优秀成分,辩证地看待这一文化内容,方能更好地促进赣南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乃至推进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勇.客家与风水术[J].客家研究辑刊,1997(2).

[2]韩振飞.赣南客家围屋源流考——兼谈闽西土楼和粤东围龙屋[J].南方文物,1993(2).

[3]胡国铤.赣南觅胜[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2:84.

[4]谭元亨.客家文化史广州[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36.

[5]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广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2.

[6]钟文典,周建新.江西客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0.

[7]赖伦海.解读客家民间的“多神崇拜”[J].粤海风,2005(2).

[8]张秉福.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当代价值[J].北京行政学院报,2011(2):120-125.

猜你喜欢
启示
浅析中西方艺术的思想差异与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19:44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46:10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0:18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戏曲表演艺术给予我的启示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8:08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57:28
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实施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6:03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