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荣锋
摘 要:魔芋作为特种经济作物,在目前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安康市作为重要的魔芋产地,率先走在了魔芋产业化发展的前列。试图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研究安康市魔芋产业化发展现状,发掘制约这一产业发展的问题,并试着为之提供解决方法。
关键词:安康魔芋生产;魔芋产业化;魔芋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59-02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一般粮食作物的生产出现了明显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质的转变。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向效益型、效率型转变,是农业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魔芋作为一种特种经济作物,具有产量高、质量好、用途广、效益好、无污染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诸多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安康市独特的土壤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魔芋生长,其种植和食用魔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目前,安康市已成为全国四大魔芋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魔芋交易集散地。虽然近几年来安康市已把魔芋作为重要经济作物大力种植推广,并初步形成了集种植、加工、贸易于一体的格局,魔芋产业已逐步成为安康全市农业增效、企业增利、财政增税、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但在魔芋产业发展过程中凸现出的制度、企业发展融资以及产业组织化进程等问题却制约了魔芋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新时期下,进一步推进安康市魔芋产业化发展,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效益、推动安康经济长足发展的重要策略。
一、安康市魔芋产业的现状
魔芋作为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作物,已成为安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市10个县区,每个县区都能种植,其中岚皋、旬阳、紫阳县数量相对较大。据《安康统计年鉴2012》统计,安康市魔芋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但根据各公司加工量来看,全市鲜魔芋加工量不超过7 000吨,鲜魔芋收购值在6 300万左右,除去30%的产品流到周边的汉中、十堰等地,全市鲜魔芋年可供出售产量不超过10 000吨。
据作者调查了解,全市现有魔芋加工企业12家,其中:汉滨区4家,旬阳县1家,紫阳县1家,汉阴县4家,石泉县1家,岚皋县1家。在这些加工企业中4家有精深加工,其余全部为食品企业提供工业中间体的魔芋粉。全市12家魔芋制品加工企业,年加工魔芋粉产能超过1万吨。但实际加工量只占总产能的25%左右,全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为停产及半停产状态。
二、安康市魔芋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康市作为全国四大魔芋主产区和重要的魔芋产品集散地在产业发展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这一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田种植风险较大,病虫害问题突出。魔芋作为一种有一千多年种植历史的作物,其种植难度并不大,平常在一家一户的房前屋后,场院墙边都可种植。农户一般也只作为冬季的一种普通蔬菜,没有深度地研究其种植方法。近年来在市场主导及政府号召下,很多农户将魔芋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大田种植。并按照种植规范起垄、开沟、套种,在出苗期,大部分涨势良好,但在每年的夏至后,天气最闷热的时候,很多大田的魔芋就逐渐地枯黄、死掉,能存活一半以上就是较好的,很多户几乎绝收,导致死亡的主要是软腐病和白绢病。在魔芋种子价格较高,投入大的情况,农户损失非常大,严重影响了农户种植魔芋的积极性。这些减产原因造成了播种面积推算的理论数据和工厂实际收购数量的巨大差异。
2.种芋缺少,投入巨大。在魔芋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种芋问题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瓶颈。魔芋的繁殖,一是开花结果,通过种子播种有性繁殖,二是通过地下球茎或芋鞭(根状茎)进行无性繁殖,其中以球茎或芋鞭繁殖为主。种球在100克以上的,进入生长期,从球茎的芽眼开始生长地下葡■茎,长到5—7厘米后茎尖开始膨大,顶芽开始生长,地下茎从芽眼脱落,一株新的魔芋开始生长,一般播种时,种球越大,繁殖的新植株越多。所以从一个小球茎或一粒种子生长成可以1公斤以上的商品魔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2007至2012年,全国鲜魔芋价格一路走高,从2007年的每市斤1.1元到2012年的2.1元,价格几乎翻了一番。与此相对应,种芋也从2007年的2.5元每市斤到2013年春季的5元左右,即使这样,在每年的春播期间,还是有大量农户需要种芋而没有办法解决。如果按照每亩种植300-400斤计算,每亩魔芋种子的投入也需要1 500-2 000元,对于普通的农户来说,如果想种植数量大一些,资金投入就相当的大。
3.技术推广及研发体系不完善。安康全市10县区,在魔芋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上相对滞后,全市只有岚皋县设有专门的魔芋局,其余各县区没有专门的推广机构,对于魔芋的研究深度不够。全国魔芋协会只是一个民间组织,依托西南农大的技术优势而组建起的一个松散型组织,对于魔芋产业整个链条上,约束能力有限。在全市的魔芋制品加工企业中,没有一家建立有实际意义的研发机构,大部分企业不愿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人员和资金,也不愿与高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合作。技术推广和研发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整个魔芋产业发展的深度,对于种植、加工行业都是不利的。
4.加工企业创新能力差。全市12家魔芋制品加工企业,只有4家有最终产品生产能力,其余全部生产工业产品中间体。魔芋所具有特殊功效,如优质膳食纤维、低热量、低脂肪、低蛋白质以及吸水性强、膨胀力大等特性,还具有降血脂、降血糖、解毒消肿、抑菌、抗炎、化痰、散结、行瘀等功能,都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大部分企业主受眼光、观念的影响,对创新不够重视,所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容易被复制。当出现销售回落,市场被别的企业冲击时,被迫压低价格销售,造成了产品利润低,公司经营举步维艰的局面。
5.加工企业资金实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安康现有的魔芋制品加工企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魔芋是一个季节性非常强的产品,如果在魔芋成熟采挖后,不及时加工,魔芋就会烂掉,为此,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来收购原料。经调查,魔芋企业年流动资金利用率不超过1.2次,要保证生产所需原料的收购,必须有大量的收购资金。而解决流动资金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银行贷款,如果企业不能按期归还银行的贷款,或者出现产品滞销的情况,企业的生产就将受到很大的影响,抗风险能力差。
三、解决安康市魔芋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政府加大投入,解决推广机构的机构人员问题。在产业发展中,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特别是要解决产业推广机构的人员和经费问题。每年要设立专门的经费,对产业发展有投出贡献的专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企业的研发人员进行资金资助和奖励,提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产业升级奠定技术基础。要大力进行魔芋种芋繁育工作的研究,建立工厂化的种芋繁育基地,特别是在有性繁殖上,多下功夫,解决制约魔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
2.政府应建立校企、校与基地联结平台,解决技术发展问题。政府应该建立基地、企业、高校的科研连接平台,通过平台可让我市基地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及西南农大等大专院校的实验基地及科研创新基地,利用高校的技术优势,解决基地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魔芋病虫害防治的问题,提高魔芋的单产及农民的收入。同时应加大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对接,利用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出更多健康的、市场潜力好的产品。在魔芋制品生产设备上,要加大改进力度,生产出更多适宜当地生产,节能环保的生产设备。
3.加强交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经验。要加大技术交流,要安排专家到国外进行考察学习,特别要学习日本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如有可能对日本的魔芋种植进行引种试种,解决魔芋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要研究机械化种植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解决魔芋种植效益低的问题。要利用魔芋种植的特性推广有机种植及绿色种植技术,在肥料上要使用有机农家肥,尽量不用化肥。要充分利用区内猪场多,有机肥料多的优势,发展循环种植。在某些有条件的地区,申请有机农业认证,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管理体系,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户、企业的效益。
4.建立魔芋发展专项基金,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难题。要想安康魔芋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还必须解决加工企业的资金难问题。要在全市建立魔芋发展专项基金,每个魔芋企业可投入一定资金作为股金,市财政和县财政也拿出一部分资金存入该基金,企业融资时魔芋发展专项基金可提供担保,在企业临时资金短缺时,可申请该基金作为临时周转用。同时政府每年应该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对科研院所、魔芋企业或对产业发展有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对积极投入产品创新、产业升级的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奖励。对在发展中资金困难的企业可会同财政、扶贫、发改等部门进行贴息,增加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以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
5.建立产业发展人才保障体系。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市上要对魔芋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相关专业人才进行引进和培训。主要有魔芋种植方面的人才,政府要在编制、资金方面提供方便,同时应加大对现有农技体系人员的培训,让其适应魔芋技术推广的要求。还要对企业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要建立一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和生产人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与时俱进,勇立潮头。
6.整合魔芋企业,形成合力。安康魔芋产业要升级,对现有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是当务之急。通过整合,在技术、生产能力、渠道形成比较优势。首先是通过整合,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实力,能够改变原来单个企业想干而干不好或者干不了的事情;其次是通过整合,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通过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解决产品研发的问题;第三是通过整合,使购销渠道更加畅通,能够解决在收购过程中相互抬价,销售过程互相降价的恶性竞争局面,提高企业效益。政府可组织相关企业建立统一产品品牌,统一原产地认证,通过新闻媒体,对安康魔芋进行大力的宣传,让安康魔芋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农产品重要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张国云,杨俊华.魔芋种子繁殖技术[J].蔬菜,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