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俊涛
摘 要:习仲勋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为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忘我工作,做出了卓越的革命贡献。他年轻有为,果敢英明,创建照金根据地,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主持陈家坡会议挽救了西北的党政军;主政南梁时,运筹帷幄,贴近群众,搞土地改革,促经济繁荣,抓文教宣传,严政风军纪,搞好统战与肃反工作,最终带领陕甘边军民开创出一片天地,走向了胜利的道路。
关键词:习仲勋;陕甘边;创建;发展;思想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127-03
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一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中共陕甘宁边区的主要领导人,他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壮大发挥过重要作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即陕西北部、甘肃东部交界的区域,包括今甘肃的华池、合水、庆阳、正宁、宁县与陕西的旬邑、彬县、淳化、耀县、三原、铜川、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定边等18县(全部或部分)在内的地域[1]。习仲勋是陕甘边根据地里土生土长的中共领导者,从1932年寺村塬根据地开始至照金到南梁最后于1935年与陕北根据地统一为西北根据地止,近四年期间,他为根据地建设和发展可谓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使陕甘边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本文主要试析习仲勋与陕甘边根据地从创建到发展的革命斗争历史,展现习仲勋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战斗精神,以感召今人、启示现实。
一、信念坚定 年轻有为 举义两当汲教训
无论革命还是建设,我们都需要信念作为支撑,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信念,革命和建设都会走弯路。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在生存都是问题的积贫积弱的国度里,能拥有共产党人解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政治信念,其本身的勇气即当永垂青史。习仲勋即是其中的一员,而且在小小年纪便已生根发芽,之后伴随着他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生,从未改变且愈挫弥坚。
早在1926年,十三岁的习仲勋在富平县庄里镇立诚公学就读时,便参加了“立诚青年社”(共产主义青年团外围组织),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5月入团。时夏,便因表现积极经上级党组织论过入党事宜,因年龄偏小未经通过,但习仲勋遂以一发不可收拾的革命热情投身到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1928年3月,习仲勋因参与反对国民党的学潮,被当局逮捕,关押于三原县看守所达两个多月。4月,由武廷俊介绍,在狱中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2]。9月,几经周折后终具保获释,但却落下严重湿疹和疔疮而疮面溃烂,久治方愈。但狱中的生活更加坚定了习仲勋的共产主义信念,磨砺了革命意志,增长了斗争经验。12月,父亲习宗德病逝,临终前对习仲勋说,你现在还小,等长大了能为劳苦群众办事就好了[3]。至此,习仲勋牢记父亲教诲,以更大的革命热情投身到了党的革命事业中,解救受苦受难的万方大众。
1930年初,不足十七岁的习仲勋受当时中共陕西省委派遣,到长武县国民党陕西警备骑兵第三旅二团二营从事兵运工作,从此开始了他在陕甘边区两年多的兵运斗争生涯。习仲勋等共产党人采取的基本工作方针是:发动士兵进行日常斗争,提高其政治觉悟,在促进士兵更加革命化的基础上,发展党的组织,团结士兵,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习仲勋等还组织、发动士兵,明确提出了反对打骂士兵,改善士兵生活,按时发饷、发鞋袜的要求,进而提出反对军阀战争,拥护红军的口号,成立红军之友社。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在二营各连都建立起了党支部,党员发展到30多人,并建立了中共营地下党委,选举习仲勋为党委书记[4]。
经过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起义的条件基本具备了。1932年4月2日零点,习仲勋亲自发动和领导的两起起义爆发。在取得初步胜利后,经过两三天的艰苦战斗,最终因未达到同刘志丹率领的红军陕甘游击队汇合的目的,且部队给养匮乏,军心涣散,士兵大多逃亡,部队溃散,起义失败。后来习仲勋对此做过深刻分析,从中汲取了五点教训。一是起义不与红军取得配合,单独举义取不了胜利;再者兵变没有同农民结合创造根据地而进行游击战争;第三在政治上不懂得联合政策,军事上不懂得游击战争;第四没有坚决遣散部队中的动摇分子致使其破坏影响力很大;最后是兵变后仍打着白军的旗帜,没有明确的口号,使撤退时周边群众不了解起义队伍。
两起起义失败了,但意义重大。两起起义是由中共陕西省委策划组织,习仲勋等共产党人直接领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目的进行的一次陕甘边区比较完整的起义斗争,是西北地区较早的武装起义之一,它播种下革命的火种,鼓舞了陕甘边人民的革命斗志,为中共今后开展武装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之后,年轻有为的习仲勋汲取了沉痛的经验教训,以更加坚定的革命信念,投身到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新的伟大战斗中。
二、运筹有方 力挽狂澜 创建照金促成长
1932年8月,几经辗转的习仲勋终于在杨柳坪找到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也首次连线了神交已久的刘志丹。据习仲勋回忆说:当时两人见面如老友重逢,谈了很多,在谈及陕甘地区多次兵变都悉数失败的原因时,刘志丹提出了就是因为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一起,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5]。与刘志丹的首次连线,使习仲勋的思想认识得以提升,在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基础上,又进一步明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大意义。至此,根据地建设工作始终成为他在陕甘边革命斗争生涯的一条主旋律。
1933年7月21日,具有远大革命理想和坚定政治情操的王泰吉在耀县率骑兵团起义,成立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经过一番苦战,最终失败,余部100多人,随王泰吉来到了照金。王泰吉的到来壮大了革命队伍,为日后根据地武装斗争注入了强大力量。但当时部队里有两种观点,一是失败主义的悲观情绪,感到陕甘邊区的革命没前途,主张“埋枪”,搞秘密工作,分散游击;另一种则主张成立总指挥部,扩大根据地。在这种形势下,为了统一根据地党政军干部的思想认识,习仲勋于8月14日,在耀县陈家坡主持召开了党政军联席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红军主力队伍今后是坚持集中领导,统一行动,还是继续分散活动;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总指挥的人选;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的政委人选[6]。经过讨论,习仲勋正确分析形势,力排众议,纠正了右倾悲观思想和分散红军的错误主张,统一认识,决定成立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统一了各方面红军力量,制定了不打大仗打小仗,积小胜为大胜,集中主力红军深入边区打击敌人,开展游击战争和群众工作,继续巩固和扩大照金根据地的正确战略方针,并确定了总指挥和政委人选。
陈家坡会议是在刘志丹等革命同志南下未脱险并且根据地特委失去上级组织联系的危局下,习仲勋力挽狂澜主持召开的对西北革命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次关键会议,会议清算了错误路线,统一了领导,统一了认识,挽救了红二十六军,挽救了陕甘边根据地。
三、政策得当 群众领袖 发展南梁铸辉煌
1933年11月8日,在刘志丹、习仲勋主持下,部队在莲花寺进行了整编,恢复红军二十六军编制,成立四十二师,加强和扩充了主力部队,并迅速投入战斗。随后,刘志丹率红军攻占南梁,消灭了当地的梁邦栋民团,解放荔园堡,接着在阎家洼、赵家沟一带肃清了地主民团,后又全歼新堡民团,为建立南梁根据地扫清了障碍。
1934年春节前,习仲勋来到南梁附近的二将川,全面领导南梁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习仲勋吸取照金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采取新的工作方针:先用打土豪所得,解决当地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在此基础上,挨家挨户地进行宣传工作,耐心细致地开展群众工作,建立群众组织,壮大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活动,以游击活动扩充根据地,再以建立苏维埃政权,使根据地以南梁为中心,向四周波浪式发展。在这种工作方针的指导下,习仲勋等领导游击队首先扫清了阎家洼子、东华池、南梁堡民团赵老五和二将川地主武装,扩大了根据地。同时,大量的宣传工作,提高了群众觉悟水平,习仲勋再逐步地去组织、武装群众,建立了诸如雇农工会、贫农团和农民联合会等群众组织,扩建游击队伍、赤卫军等武装组织。经过短短4个月的发展,到1934年2月,南梁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游击队、赤卫军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体系,各革命群众组织和乡村红色政权也普遍建立。为了统一根据地的政权建设,2月25日,陕甘边区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习仲勋任主席,下设土地、劳动、财政、粮食、肃反、军事、文化等委员会。5月28日,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军队组织和思想建设,根据地恢复了中共陕甘边特委,习仲勋任委员;同时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主席兼参谋长。至此,陕甘邊区党和红色政权建立了一块以南梁为中心,东西约200公里,南北约150公里的革命根据地,星火之势开始燎原。
1934年11月,在南梁荔园堡,根据地召开了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讨论了政权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大会决定正式成立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选举习仲勋为主席,习仲勋也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中一段辉煌的历史时期——主政南梁。这也标志着,陕甘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习仲勋的积极组织下,迅速建立健全了边区内各县、区、乡、村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层次非常齐全,是名副其实的西北地区第一个边区级的体系完备的苏维埃政府。为此,习仲勋通宵达旦、忘我工作,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和智慧。而接下来为保住革命胜利的果实,推动根据地经济建设,改善民生,以支援前线,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习仲勋更是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地工作,提出并实施了历史上著名的“十大政策”,即土地政策、财经粮食政策、军事政策、对民团政策、对土匪政策、各种社会政策、肃反政策,对知识分子政策、对白军俘虏政策、文化教育政策[7]146。
这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政治方面,首先采取了以土地改革为主的一系列革命措施。在当时,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改革旧的土地政策,既是广大农民翻身求解放的迫切要求,也是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手段。之前的革命斗争经验正是把武装斗争与争取发动和武装群众结合起来,打土豪劣绅、分牛羊浮财,才建立起了强大的群众基础,赢得人民的信任,并充实了革命力量,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其次,使耕者有其田,稳步搞好土地分配工作,只在革命巩固区分土地,非巩固区只打土豪、分浮财,这样有利于发展生产和根据地的稳定,也保护了非巩固区的民众。土地改革的成功,提高了广大群众反封建的积极性,也启发了他们的政治觉悟,给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巩固根据地做了铺垫。再者,习仲勋非常重视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举,他最大范围地团结、争取、教育了一批或中立或理解或同情革命的友军、绿林军、民团及哥老会,分化和孤立了敌人,避免了自己的孤立局面。最后是正确开展肃反工作,区别对待主、从犯,公决人犯,不搞秘密杀人。经济上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以保障根据地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是政府自力解决粮草军备,利用政府公田和打土豪所得留用开支,不足处可到集市采买,尽力减轻人民负担;其次在商业贸易方面,根据地政府大力恢复和发展集市贸易,注意保护小商业者的利益,基本不向他们征税,鼓励他们发展,另外想方设法吸引白区商人来根据地从事商贸活动,并利用他们获得大量布匹和其他日用品,甚至还有武器弹药。第三在财政方面,主要打土豪、没收地主浮财来解决;在金融货币方面,根据地政府自行设计发行货币,建立苏维埃银行统一流通,根据地千方百计建立新“苏币”的信任机制,很好地稳定了金融市场,保障了经济建设。在解决办公经费和公务人员补助方面,设立了干部合作社,通过商业贸易赚取盈余来支用。最后一个方面,根据地还提出了反腐倡廉政策,凡一切党政干部,贪污10元以上者就枪毙,大力提倡节俭之风,反对铺张浪费,从而形成了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使政府与民众以及政府内各级工作人员关系和谐,工作融洽。文化教育方面,根据地政府注意对私学的改造,创办列宁小学,自编教材,吸收进步教师讲学,同时开办扫盲班,提高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素质。在军队建设方面,为了保卫根据地,扩大革命武装力量,根据地政府实行了志愿服兵役制,凡报名者,训练后编入红军。同时扩充赤卫军和少年先锋队,建立充实各游击队小组,成为了红军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在军民共同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地还开办了红军干部学校,刘志丹任校长,习仲勋任政委,开设有政治、军事、文化课,为队伍培养和输送军事人才,这个学校也成为现在国防大学的前身。在新闻宣传方面,习仲勋特别注重文化宣传工作,创办了党内刊物《布尔塞维克》作为特委机关报,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红色西北》,这两个小报对根据地的政权和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工作。习仲勋的革命宣传工作做得非常踏实,也使得后来毛泽东带着中央红军来陕甘边区时,先接触了习仲勋的宣传资料,才见其人,而且使根据地边缘白区的人民深深接受了红色思想,对远道而来的红军部队大力支持。
综上所述,习仲勋领导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为巩固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推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该政府是一个民权、民享、民有的政府,让人民得到了最大的实惠,也同时使政府拥有了民心;是习仲勋等一批革命家的只有把党的建设、革命斗争结合群众工作才能发展根据地的理论结晶的具体实践;是习仲勋个人革命斗争经验和思想认识发展成熟的标志。南梁主政充分证明了习仲勋就是毛泽东称赞时所说的“群众领袖”,“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人民的利益在第一位”。他与根据地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保卫、巩固和扩大陕甘边根据地立下了不朽功勋。
随后的两年间,陕甘边区军民在刘志丹、习仲勋的带领下,经过与敌人艰苦卓绝的奋战,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巩固和扩大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期间,成立了西北工委取代陕甘边特委,同时成立西北军委,陕北建制红二十七军,胜利会师红二十五军,加上根据地的原红二十六军,三军打通了陕北与陕甘边根据地的隔障,使陕北苏区与根据地连接成了一体,成就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之后,喜迎中央红军入主陕甘,终使陕甘边根据地发展成了以后中国革命的摇篮。
四、感召今人 启示现实 先辈精神放光芒
習仲勋同志是位忠诚的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者,我党我国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光辉地革命精神与思想品德在陕甘边根据地创造和发展中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他的这种思想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强的革命意志,大无畏的革命奉献和牺牲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勤俭节约的生活品质;胆大心细,能上能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敢于批评,不骄不躁;顾全大局,团结同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关心群众,爱民如子。
在当今以财富论英雄的现实世界里,在党和国家将改革引向深入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以清醒的头脑,认清形势,把握时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走进群众,关心人民,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难,急民之所需,将习仲勋等先辈们的务实、爱民、廉洁、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为构建一个和谐稳定、公平正义、民有民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简述[M].1984年油印本.
[2]习仲勋写的一份材料[Z].1996年8月28日.
[3]习仲勋谈话记录[Z].1984年4月18日.
[4]习仲勋同志在西北党座谈会上的发言[C]//甘肃党史资料:第三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
[5]习仲勋.“群众领袖民族英雄”[N].人民日报,1979-10-16.
[6]张秀山.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55-56.
[7]本书编委会.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