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课程资源整合优化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2014-07-14 05:49向宏年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美术学课程体系美术

向宏年

(湖北科技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高校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受到众多学者的特别关注。这种关注主要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偏重从微观具体的视角出发,结合地域、民族或环境实际,在厘清高校美术课程资源含义的基础上分析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现状和问题,并就如何开发提出相应策略。另一类研究基于宏观抽象的视角,探究高校美术课程资源利用或整合的方向,重视美术课程资源的深层意蕴和精神文化价值,如张晓涧《论反映主流文化的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等,让我们体察到研究者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性思考和哲学、文化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悉心观照。以上研究和教师的教学实际无疑已经唤起了部分高校美术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高度重视,但浑金璞玉,美术课程资源从被开发到被有效利用必须经过人工“雕琢”,高度重视并不意味着实践者在利用资源的方法策略以及有效性方面达成了有益的共识。因此,对业已挖掘开发出的具有深层价值的高校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问题的研究,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利用资源问题的研究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高校美术课程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意义

坚持真理、独立思考、探究知识、服务社会,成为社会的良知和发动机,始终是大学使命的核心所在。在信息爆炸的后现代社会,知识源的丰富程度难以用有限语言来形容,如果大海是最广阔的,那么知识的来源路径就是“海量”;如果说人的内心比大海还要广阔,那么知识的来源就是“无限量”的。这种资源丰富的现实仿佛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我们选择资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我们选到适合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的资源增加了难度。作为高校,要探求到知识的本真,就必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有目的地在无限的资源海洋中攫取可利用的部分,通过主动建构,形成新的美术课程资源库以供教学使用。

主动建构,在此是指一种整合优化。整合,即通过整顿、协调而重新组合;优化,是加以改变或选择使其优良。只有经过实践者自身重组和改良的资源才能真正切合师生特有的教学实际,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至关重要。更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高校美术教育无疑是全民美术教育的“喉舌”,它不仅是产生艺术家的摇篮,更是培养我国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主阵营,同时还担负着提高高校各专业学子艺术素养的重任。可以说,重视高校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与有效利用,就是重视中国美术教育的未来。所以,整合优化及有效利用高校美术课程资源势在必行。

三、高校美术课程资源整合优化及有效利用的基本思路

高校美术课程主要涵盖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建构美术资源库,既要注重理论、实践课程各自内部资源的整合优化,也要探究理论与实践课程资源之间的融合关系,还要以两种课程为载体,通过对网络美术资源、地方或民间美术资源、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多途径美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尽可能建构一个大容量、高密度而富有生命成长力的美术课程资源库。具体思路如下:

1.转观念,明主体,催生强大的人力资源团队。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及有效利用,不仅要实践者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更要认识到资源的整合首先应是人力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源团队形成的强大合力是课程资源整合的重要支撑。领导、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等不同人力因素之间的排列组合都可构成人力资源团队。其中,师生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因素。

2.建平台,显特色,构筑合理的课程体系骨架。“改变课程,意味着朝向教育理想奔走,同时要改变支持课程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脉络”。[1]同理,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离不开合理课程体系的构筑。业已发掘出的课程资源仅仅是一些能帮助美术课程教学的可能性因子,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切实可用的资源,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美术课程体系平台。反之,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将会失去良好的安放载体,更谈不上有效利用。同理,那如何得知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和谐呢?必要条件至少有:(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其体系中是否仍然存在重技轻文的趋势?(2)课程体系是否彰显了学校自身的地域或办学特色?(3)课程体系有没有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例如,表1是根据一所自称倡导师范特色高校的美术学专业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统计得来的数据情况。分析数据显示,美术理论课程的学时比例从2007年到2010年有微弱上升,但教育类课程的比例还在下降。实践为主的美术课程比例一直独占鳌头,重技轻文是显而易见的,而该校的师范特色在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不仅没有突出,反而滑落到了极为虚弱的地位。而且,在所有的课程名目中,未发现反映地域特色的课程,也没有反映出与新的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相联系的变化因素。就好比一个矮子想让自己显得高挑些,但他穿了一件很长的衣服,搭配一条很短的裤子,衣服和裤子各自的布料及做工十分考究,但这种整体搭配无疑是雪上加霜,适得其反。与此类似,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无论各学科课程资源搜集得多么恰当,都无法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难以想象其实践的成效性。因此,只有基于学校地方特色、办学特色的情景,展开自身的独立思考,并据此采取合理的改革办法才是基于生存的现实而生发出的一种“实践性智慧”,唯有这样,丰富的课程资源才能真正内化于学校教学的核心。

表1 美术学专业实践与理论课程学时对照表

3.接地气,应时代,形成立体的课程资源宝库

高校美术教育作为全民美术教育的“喉舌”,一方面要带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应与时俱进,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带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就该避免象牙塔式的“高空作业”,接接地气,及时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实际。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思路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其他三个学习领域内容的综合,二是美术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三是美术学科与自然及社会的综合。结合资源整合优化与有效利用来分析,高校美术应首先遵循这样的思路:注意高校美术学专业内部各学科资源的整合,注意美术学专业与其他相关姊妹艺术资源的有效融合,注意美术学专业与博物馆、美术馆、社区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网络美术资源等的融合。在这种具有丰盈学习资源和整合意识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准教师,以后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美术新课标的精神。

自85新潮以来,中国美术界风起云涌,热闹非凡,当代艺术从此步入一个艺术多元的新时期。新的艺术现象、艺术市场、艺术生产、艺术接受等现实性问题层出不穷。对此,除了部分美术专业院校和极少数综合高校美术专业有所反应以外,绝大多数高校的艺术专业仍然沿袭学院式的封闭教育,真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美术学专业的学生经常看不懂美术馆的当代艺术,部分学生也很少去看,其他专业的学生对当代艺术的解读更感无奈。这样的教育,让社会和学院无关,难以想象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如何引导中小学生欣赏当代艺术。因此,当代艺术被融入高校美术课程资源刻不容缓。立体的高校美术课程资源库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美术课程资源构成示意图

四、高校美术课程资源整合优化和有效利用的策略

1.理念倾斜策略

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2]二战以来,美国综合型高校的美术系提倡观念先行,强调思辨,强调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家。中央美院博士梁蓝波提倡使用 “理念地图”,培养学生把精神追求作为习作和创作的目标,并引导学生在明确作品精神内涵的情况下,围绕作品理念、作品主题、作品形式、作品所受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的确,不管是威尼斯双年展,还是数届全国美展或是其他不计其数的艺术展都能明显地让我们发现:现代绘画并不在于技法的创新,而在于重新发现的目光,艺术家的观念比技术更重要。但高校美术生文化基础差与大中小学美术教师文化基础薄弱所形成的恶性循环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据了解,为改变这种现状,教育部已经在美术高考政策中有意渗透了不断提高文化分的要求:2014年美术科类本科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控制分数线,将不能低于同批次普通文理科学生文化成绩的70%。结合高校美术教育重技轻文的现实,在资源的整合优化与有效利用过程中,首先要弥补理论、理念类课程资源并适度倾斜。

具体到操作方法层面,(1)逐渐改进高校校考方法,从以前只考素描、色彩、速写等技能技巧的匠气氛围中解放出来,增加对学生的创作及其创作思维的考查。比如:校考专业成绩100℅=70℅(素描、色彩等实践)+30℅(艺术理论及创作思想),其中30℅可从10℅开始逐年增加,并非一蹴而就。(2)增加高校美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的比重。类似该文第三点第2条已分析过的院校美术专业可考虑从当前10℅左右的理论课逐年过渡到20℅—30℅。(3)在实践课中利用“理念地图”训练学生的艺术思维。与此对应的校考美术试题及复习范围资源、增加理论课后的美术课程资源、实践课中理念地图训练的范例资源等都将一一添加到美术资源库中。

2.特色增强策略

任何一所优秀的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这种特色既不是空喊口号,也不能只是停留在科研境界,关键要把这种研究成果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起来,唯有这样,研究成果才能转化为大学的软实力,让学生受益,最终回报社会。如地处咸宁的湖北科技学院,在美术学课程设置中就可有效融入鄂南文化研究资源、咸宁温泉文化旅游研究资源等。另外,湖北科技学院的前身是咸宁师专,当前师范专业仍是其办学的主要特色之一,在课程设置和资源整合方面就应该突出师范类课程及其资源的储备。再如:地处恩施的湖北民族学院,其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课程资源的整合方面应突出鄂西南地区土家族的美术文化特色资源的特色。

3.理行互补策略

理行互补策略是指在美术理论课程中多融入美术实践方面的动态资源,而在美术实践课程中多融入理念方面的资源运用。当前我国高校美术学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对理论课程不感兴趣,而动手实践往往是他们的强项,因此,在利用资源时,教师应注意在学习者容易感到枯燥的美术或教育理论课程中融入他们体会深刻的实践课程资源,引导其理论知识更顺利的发生迁移。相反,在学生美术实践课程中,为了避免学生无目的而麻木地描绘物象,应运用大量的美术范例资源启发学习者多用“理念地图”梳理自己美术实践的思路。

4.同类借鉴策略

在美术课程的两大模块里,实践课的内部诸多课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理论课的内部也是这个道理。如:同为实践课程,书法和国画的用笔有很多相通之处;平面构成与写意花鸟和素描的构图有很多相通之处;色彩构成和水粉色彩及油画的构图有很多相通之处……同属于理论课程,美术史和艺术概论、艺术设计史等课程都有很多相通之处。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相通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相互借鉴,只要注意好时机并根据实际适当改造后运用,就很易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信息共享策略

资源的整合优化及有效利用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有人参与的过程,这就注定了它的生长和动态性质。人力资源团队使用资源的过程本身就离不开交流,而交流沟通本身也是一种难得的资源。彷如投资红利再投,又彷如存款利滚利一样,美术课程资源在这种有效使用的过程中不断丰满。为了使得新的生成性资源快速方便的让更多人分享,应尽可能开通各种各样的信息共享及通信平台,如:博客、微信、微博、QQ及空间、Email、易信等等。另外,对一些著名的艺术网站,国家及省市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平台的资源更新都应及时互通有无并共享利用。

6.人力合作策略

人,永远不能做物的奴隶。以上种种策略,都离不开人的主宰。人力资源的合作是课程资源整合优化的和利用的根本条件。针对学校而言,一方面纵向上有必要从学校到院系到教研室再到多个教师,建立一支人力资源层级团队;另一方面横向上将美术学、艺术设计、人文学院、教育学院、地域文化研究机构等方面的师生整合在一起开展一些时效性的活动以获得更多相关文化的课程资源。还要注意与学校网络中心、社会相关单位等机构相互联系。凝聚一种强大的合力,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富有成长性的人力资源网。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资源网的活力是隐性的,也是发展性的、精神性的,如师生关系,再如师生的人格修养、探究精神、知识结构等等。其中教师在资源整合优化与利用的过程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学生是既是高校美术课程资源利用和再生的主体,也属于高校美术课程资源本身。

如果说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或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共的希望。?3?那么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也应永保动态,不断地破旧布新,不断地沟通,不断地私人化,继而再次成为崭新的公共的开始。任何一种公式化了高校美术课程资源都没有生命力,相反,那些渗透了人的生活理念、德性修养和教育反思、批判性精神的课程资源才会真正地成长。所以,高校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人力资源不断整合是根本条件,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是基本平台,接地气、应时代的是基本要求,理念倾斜、特色增强、理行互补、同类借鉴、信息共享、人力合作等是高校美术课程资源整合优化与利用的一系列动态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谢翌,马云鹏,张治平.新中国真的发生了八次课程改革吗?[J]. 教育研究,2013,(2):124.

[2]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3]派纳,等. 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美术学课程体系美术
湖州师范学院美术学学科简介
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学科简介
作品赏析
浅谈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创意美术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