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航
探究《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道德理念
郭 航
创作于1812年的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最具争议的作品,它讲述的是资本主义在英国迅猛发展的阶段英国乡下的一些贵族男女发生在乡间的爱情以及婚姻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叫做范妮的姑娘,她出身于一个平凡的海军之家。由于家里孩子太多,贫穷的家境无力供养,年幼的范妮只能投奔亲戚。在她10岁的时候就被父母寄养在伯特伦爵夫妇家中,年仅10岁的她就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在这段时间,她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姨夫姨母对她十分冷漠,家里的表兄表姐也都十分排挤她,让她吃了不少苦。但是范妮的善良正直以及不懈努力的执著精神和她通情达理的品格最终得到了姨夫和埃德蒙的好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而其他人也得到了他们应有的下场,堕落的大表兄、两位不懂得自爱的表姐和自私自利的克劳福德兄妹都得到了惩罚。作品讲述了英国贵族的典型生活,通过范妮这一典型形象展现了作家本人的价值观,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思考。
简·奥斯汀作品的重要风格就是对于反讽手法的灵活运用。在她早期所著的作品中,反讽手法运用得十分恰当,如 《苏珊夫人》 《三姐妹》等。但是那时候的奥斯汀在这方面经验略显不足,对于反讽手法的运用也比较简单,作品中的反讽效果只是在局部有所体现,对于人性存在的贪婪以及社会中需要揭露的弊端则缺乏有力度的刻画。不过奥斯汀所具有的独特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她所著的作品中,在整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都可以发现反讽的存在,反讽对于她来讲已经不是简单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可以推动故事发展的催化剂。在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奥斯汀完美地结合了反讽手法和辩证思维,将她的创作目的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作品中对于反差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描述人物的主观行动和实际效果的反差上。
在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造成几个主要人物最终的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他们过于重视事物的外在表现,而没有发现事物的实质。如伯特伦先生,他对于外表是否华丽十分看重,完全忽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他对家境贫穷的范妮表现得十分傲慢,他担心这个出身不好的外甥女会带坏自己的两个女儿。但是结果却是残酷的,范妮身心都得到了健康发展,但是他的两个女儿却都出现了问题,一个婚后出轨,一个迷恋毫无作为的纨绔子弟。他的大儿子也没有继承他的优良品质,并且险些因为不务正业丢掉性命。他还算正常的二儿子开始也迷恋于玛丽·克劳福德美丽的外表和高贵的气质,但是对于她的内心却并不了解,最终导致了爱情的失败。最终他开始关注范妮并对其产生了好感,最终收获了一份不错的爱情。这样的描述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奥斯汀高超的反讽手法,较之以前的作品,反讽的运用更加成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 《曼斯菲尔德庄园》里,主角并不是那些经常出现的重要人物,真正的主角恰恰是默默无闻的范妮。作者如此的安排曾经被一些研究者断章取义,其实今天看来,这正是作者反讽手法运用的高超之处,她将道德涵盖在这样的手法之中,在讲故事的同时向人们宣扬了道德理论。
当故事的发生地改变以后,作品中提到的女性的道德品质也一起发生了变化。在索瑟敦,当玛利亚面对拦路的铁门时,范妮一再提醒她千万不要翻越这道门,显然范妮的这番话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她在提醒玛利亚注意她和亨利之间的交往界限。但是玛利亚却置若罔闻,最终和亨利发生了关系,酿成苦果。朱利娅发现这件事后也效仿姐姐的做法,超越道德的底线去寻找亨利。另外玛丽·克劳福德在那里的表现也不能让人满意,她认为向上帝祷告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她撺掇埃德蒙寻找一个更有出息的职位,因为在她看来,仅仅一周两次的传教活动足以改变教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奥斯汀对于空间的处理就是将几个空间进行比较,除索瑟敦之外,朴次茅斯和伦敦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威廉与范妮返乡本来是一件十分喜庆的事情,但是在范妮看来,家里的一切都和她想象的不一样,这里吵闹、混乱,根本就不是她那样的人该住的地方。在那里没有一个人知道如何接人待物,没有一件事做得合情合理。在朴次茅斯,她才意识到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可贵。
显而易见,范妮返回家中之后仍始终惦记曼斯菲尔德,对家中的一切都难以接受,从前那个善良忍让的范妮逐渐变得市侩。与此同时,远在伦敦的玛丽·克劳福德也面临道德体系的全面崩溃。玛丽曾专程写信给范妮了解汤姆的病情,为的是想获得伯伦特家的全部财产,也就是她所谓的 “有其他更合适的人理应获得这些财富和地位”。不难发现,玛丽返回伦敦之后逐渐摒弃了其在曼斯菲尔德庄园所遵守的常规而本性渐露,重新将婚姻的计划提上日程。她的这些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伦敦这个大都市的影响。这一点与其之前所处的民风淳朴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截然不同。处于乡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拥有更为完整的道德体系,暂未受到大都市虚伪与浮华的感染,但当他们离开曼斯菲尔德庄园之后,受大都市感染较为深刻的玛丽的道德体系马上面临崩溃,她在向范妮询问汤姆病情的时候毫不隐晦自己的目的,直接表示想促成与埃德蒙的婚姻。伯伦特姐妹是继玛丽之后另外两个面临道德体系崩溃的人物。两姐妹所处的环境由曼斯菲尔德庄园到都市伦敦的转变,其所处的道德环境前后相差较大。姐姐玛利亚草率地与拉什沃思结婚,但她难以控制与亨利的旧情并随其私奔,这给曼斯菲尔德庄园的道德体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妹妹朱利娅与耶茨私奔再次使庄园陷入被动的境地。可以看出,曼斯菲尔德庄园的道德体系随着她们离开庄园而被摒弃并瓦解,她们逐渐沦为道德的奴隶,而玛丽最终也只能同姨妈相伴终老。
故事产生于曼斯菲尔德庄园,托马斯·伯特伦爵士声称旧式的聚餐、跳舞、钓鱼、打猎的悠闲生活不再适合自己,而要前往西印度群岛开创产业,这正是英国时代特征的反映,同时也是故事所产生的新旧矛盾的原因及背景。庄园一直以来沉闷而宁静的生活终于被来自伦敦的两位客人所打破,生活在庄园中的小姐们深受克劳福德先生和小姐所带来的新鲜感的影响。通过小说中克劳福德小姐对庄园的描述可以看出:庄园名副其实,方圆五英里,房子新且敞亮,林木深掩,位置优越,如此风景纳入王国乡绅们宅邸的画集一点也不为过,只是整座庄园的家具显得陈旧而过时。“陈旧过时的家具”正是庄园不合时宜的内在体现。这也预示了小说中将不断呈现新生事物并产生新旧矛盾之间的冲突。
新旧冲突最早开始于索色顿庄园。伴随冲突的开始,年轻的一代在相互交往中逐渐产生好感,开始调情,这时候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价值观开始显示出来。参观庄园的时候,克劳福德先生和小姐对于旧庄园十分不满,所以克劳福德先生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克劳福德小姐则认为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废除旧的礼拜仪式是应该的。但是范妮并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她认为过去的一些东西是值得珍惜的。对于克劳福德小姐提出的牧师无用论,埃德蒙进行了激烈的反驳,并且详细阐述了牧师的神圣。牧师所担负的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对我们个人还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无论是从眼前考虑还是从未来考虑,牧师都具有神圣的责任,其中就包括对于宗教和道德的维护,奥斯汀借助埃德蒙和克劳福德小姐的争论,试图向人们阐述牧师这一工作的合法性,她强调尽忠职守的牧师是国家不可缺少的管理者,对于整个国家具有较好的影响。在这次争论之后,两人价值观的差异开始预示着他们爱情的失败。从本质上来看,宗教是保守的代表,保守主义者努力地维护宗教的作用和地位,维护以宗教观念为核心的价值观。所以这次争论代表了传统和变革的交锋,也暗示了埃德蒙和范妮因为相通的价值观可能会走到一起。
索色顿庄园里的外树丛展示了各色人物不同的思想观念,同时这一细节的安排也暗示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方向和道德的说教趋势以及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在评论界,人们一直认为索色顿具有象征意义。范妮就是传统、安定和谐的象征,她喜欢曼斯菲尔德,并且最终成为了受到大家欢迎的女主人。范妮形象的塑造和主题密切相关,范妮遵从传统,为人善良、贤惠,也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品质,她最终赢得了保守的托马斯先生的信赖,获得了埃德蒙的爱情以及幸福富裕的生活。小说让代表了传统、稳定和秩序的范妮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而那些蔑视传统和权威的人则没有得到好下场。价值观的差异和对于传统观念的态度造成了这群年轻人不同的命运。这也展示了奥斯汀对于传统的态度,她对于传统的态度并不是说说而已,除了接受传统,她还信仰传统。在历史的重大变革时期,她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的态度。
简·奥斯汀是一位具有非凡智慧和无穷魅力的女性,她利用自己的作品将自己的品质慢慢地展现出来。奥斯汀的作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作者可以用轻快的语言风趣地表现那些复杂的冲突,这其中体现了作者语言运用的幽默、讽刺和辛辣。长期以来,人们被奥斯汀的语言所吸引。她的作品 《曼斯菲尔德庄园》被认为是经典的代表作。我们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不但可以发现欢快愉悦的语言描写和幽默的对话,也可以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道德思想,充分展现了艺术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1]许晓琴.赛义德的“对位阅读”批评方法——解读赛义德的《简·奥斯丁与帝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2]李文军.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帝国主义情怀[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3]潘维新.奥斯丁作品中的妇女群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04).
[4]肖路.论《简·奥斯丁与帝国》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策略[J].才智,2011(12).
郭航(1977— ),女,陕西咸阳人,本科,西藏民族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