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系统的群体经验过程研究

2014-07-13 01:52:06刘益宇
关键词:浪潮范式现实

刘益宇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广州 510006)

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具有普遍性理想的一般系统理论及其影响下的系统运动,在解释自然系统方面取得空前成功,而在解释人类社会方面进展缓慢,主要是以系统隐喻的方式来理解人类社会,但这却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是否可以用系统概念和方法来解释所有层次?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独特性?复杂社会系统如何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系统更加有效和稳定?稳定的社会系统如何进化?社会系统中个体的作用是什么?个体经验与群体经验如何互动?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来描述社会过程。进一步说,如何进行社会过程的经验研究。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索耶(R.Keith Sawyer)教授将复杂系统突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社会系统的经验研究,认为人类主体交流具有独特的复杂性,需要重视三个层次的研究:个体、个体的相互作用动力学、群体的社会突现的宏观性质,提出了“非还原个体主义”的“突现范式”(The Emergence Paradigm),以解释社会群体的复杂现象如何从个体相互作用中产生及传播。然而,索耶的突现范式依然没有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社会过程群体经验生成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一、社会系统理论三次浪潮的范式转换

社会系统理论经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第二次浪潮是源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一般系统理论,第三次浪潮是基于90年代的复杂动力学系统理论的发展[1]7。三次浪潮的主导范式依次为:结构范式、相互作用范式、突现范式。在范式转换中,社会过程的群体经验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系统理论的核心问题。

(一)社会系统理论的三次浪潮

社会系统理论第一次浪潮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在第一次浪潮中,帕森斯在其主要著作《社会系统》中,利用系统理论和控制论提出著名的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所说的社会系统就是结构,而这种结构预设了系统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系统模块具有其固有的原则。帕森斯结构——功能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分解性。这种可分解性不仅体现在结构上,也体现在功能上。帕森斯主张,任何社会系统都俱备四项基本功能:A—适应(adaptation)、G—达标(goal-attainment)、I—整合(integration)、L—维模(latency:pattern maintenance)[2]。功能的可分解性的一个结果就是功能的局部化。“在社会系统中,与系统有关的作用和功能之间有相同顺序的关系,正如有机体中器官和功能的关系”[3]。然而,帕森斯理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将社会系统理解为均衡的、静态的和可分解的,在一定意义上,社会系统被还原到个体层次上解释。在这种结构-功能系统中,群体经验被概念化为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最终用功能来定义解释。

第二次浪潮是源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一般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的第二次浪潮具3大特征。首先,最明显的特征是强调动态和变化。代表人物英国社会学家沃尔特·巴克利(Walter Buckley)在《社会学和现代系统理论》(1967)中指出,动态的社会系统不仅包括均衡的结构,也包括变化的潜力,在不断变化中自组织和自维持。其次,强调动态系统的非线性和非还原性。“科学家习惯于发展理论来描述在特定领域的观察结果,并不把它们追溯到一个更基本领域的理论。尽管在附加特定信息被提供的情况下,这样一种推导在原则上是可能的,但在任何给定时间对于大多数实例在实践上不可能的。”[4]再次,强调开放系统。在开放系统中,系统和环境之间存在能量流、信息流或物质流。许多理论家认为,第一次浪潮的结构-功能主义就是控制论的衍生理论,只适合于封闭系统。“耗散社会系统呈现远离均衡的行为。也就是说,它们的进化是混乱地被驱动…能够用研究自然耗散系统相似的方式来研究耗散社会系统。”[5]一般来说,第二次浪潮没有解决社会突现的问题,从自然科学中引用过来的一系列隐喻被用在社会科学,但在社会学意义上,很难看出社会如何会是一种耗散结构,或是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换句话说,一系列非线性、动态系统的隐喻并没有帮助人们去理解微观社会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贡献于社会突现。

第三次浪潮是基于20世纪90年代的复杂动力学系统理论的发展。社会系统的第三次浪潮对于解释复杂社会现象更为合适。第三次浪潮从近年来计算机科学和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中突现出来,主要关注社会突现、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分析层次间的关系(见图1)。相比于第二次浪潮的观点,第三次浪潮的理论家们认为社会系统不只是动态的、非线性的,而且社会系统中的突现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自然和生物系统的突现过程,尤其强调微观层次的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交流在社会突现中的作用。在自然系统中,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具有可观察性。比如,在神经细胞中可以观察到神经键之间相连。而微观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本质却不是很好理解。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比神经突触传递更为复杂。指向过程、意义和主体间性变得更为重要,这些交流内容不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描述性,而具有符号性和意向性等特点。

(二)范式转换

社会系统第一次浪潮的主导范式是结构范式。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正是结构范式的典型进路。结构范式强调两个层次的分析:个体和社会结构。结构范式理论主要有三种类型:结构决定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混合理论。结构决定论认为基本的社会结构是驱动性因果力,决定了个体的性质;方法论个人主义指出个体性质决定了社会结构;混合理论则认为个体和社会结构都是自主性实体,社会学必须解释上向和下向两种因果力。然而,结构范式无法解释社会突现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浪潮的主导范式是相互作用范式。相互作用范式同样强调个体和社会结构,但更加注重个体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相互作用作为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分析层次。相互作用包括话语模式、符号相互作用和主体际性等。如果说结构范式承认结构还原和个体还原,那么相互作用范式就是强调最终要还原到互动。然而,相互作用范式没有提出社会结构与相互作用层次、个体与相互作用层次之间的机制,也没有提出社会突现理论。

突现范式主导第三次浪潮。突现范式引入两种新的层次:短暂突现和稳定突现。短暂突现包括主题、语境、相互作用架构、参与结构、关系角色和地位,而稳定突现包括群体亚文化、共享的社会实践和群体记忆等。社会突现是连接相互作用层次与短暂、稳定突现层次的过程。

二、群体经验的过程模型

社会系统第三次浪潮的显著特点就是反还原主义。然而,尽管社会系统理论家们普遍认为还原到一个低层次的解释是不可能的,但没有对所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给出一种原则性和基础性的论证:社会系统为什么在理论上不可能被还原到低层次的分析。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探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工具。

(一)过程与经验

过程主要分为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宏观过程是因果性地从已达到的现实性(Actuality)向正在达到的现实性的转变,而微观过程则是条件的转变,即从纯粹的真实(merely real)转变为确定的现实性。有机体就是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的综合。就具体事物来说,过程的首要意思是宇宙的扩展;而有机体的首要意思则是指处于扩展中的宇宙。

经验的五个预设条件:(1)经验形式的根本原因在于创造性;(2)经验生成的根本原理是指,分离状态的世界凭借创造性成为一个联合状态的世界;(3)经验生成的先决原因在于共在,新共在的产生就是合生,只能通过直觉来解释;(4)经验生成的起点是永恒客体,即纯粹潜能,或者可称为关于事实的确定性形式;(5)经验的最具体要素包括现实实有(actual entity)、摄入(prehension)、联系(nexus)。现实实有的一般特征包括情感、目的、评价、因果关系。联系是指现实实有中任何这样的共在的特殊事实。当现实实有进行感受时,即进行肯定摄入时,现实实有就是自因,特征是创造性。“现实实有是可分的,然而事实上又是未被分的。因此,其可分性指的仅是它在其中超越自己的那些它的客观化,但是该超越只是自我展示。”[6]311

(二)感受经验的生成与传递

关于现实实有生成的核心观点就是感受论。在一个感受中,现实世界是选择性地被占有的,既是作为前提的资料,也是有自己的实现了的选择性地相关的形式,所谓实现了就是“被客观化”。在一个感受中,将自己呈现在某物之前的东西就是原始资料,将自己呈现在某物之中的东西就是主观形式,将自己既呈现在某物之中又在某物之后的东西,就是“主体-超体”。

一个感受是指一个现实实有的满足可分为种种的活动,这些活动便是“摄入”,而其中肯定摄入被称之为“感受”(feelings)。一个感受包括五种因素:(1)进行感受的“主体”;(2)要被感受的“原始资料”;(3)因否定摄入而产生的“排除”;(4)被感受的“客观资料”;(5)“主观形式”,即该主体是如何感受该客观资料的。一个感受在各方面都是明确的,它有明确的主体、明确的原始资料、明确的否定摄入、明确的客观资料,以及明确的主观形式。一个感受不能脱离享有它的那个现实实有。这样的现实实有被称为该感受的“主体”。感受的主体是自因。关于一个感受的描述,可以用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对声音的倾听。首先,这一感受有一个倾听者作为感受主体。其次,存在着一个复杂而有秩序的环境,该环境通作为这一感受的资料,被这一感受系统地理解的外部世界。再次,还存在着一个情绪的传感模式,即主观形式。这一声音被倾听者感受,有其音高、音质和强度,可被分析成基本音调以及各种泛音。此外,还存在着音叉的空间模式、与音乐厅的共振和身体等要素,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一种感受整体。在感受整体中,倾听行为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第一阶段是早期的原始倾听,并不包含喜欢或不喜欢的情绪模式,第二阶段倾听行为与其它感受相结合,获得了主观形式的复杂性,其中包括情绪模式。

如何感受?现实实有A可以感受另外三个现实实有B、C、D。现实实有B也可能感受到C、D。现实实有C也可能感受到D。现在B作为被A感受的原始资料,B并通过媒介作用让A感受到C和D。同样,C作为被A感受的原始资料,C通过媒介作用让A感受到D。因此,A通过三个不同的渠道感受到D:(1)直接感受D;(2)在D与C的联系中感受D;(3)在D与B的联系中感受D。换一句话说,在A合生的基础阶段,出现了对原始资料D的三种不同的摄入。在第一种摄入中,A直接感受D,但由于A具有主观形式,所以必然与D的完整形式有不一致。同样,B和C感受D时有不一致。而A通过B和C的媒介作用感受到D也有不一致。通过A的主体统一性范畴,A对这些不一致进行否定摄入,即进行排除。这样第一阶段的三种感受达到一致,因而便可进入到第二阶段的整体中。

感受如何传递?存在三种基本的感受类型:简单的物质性感受、概念性感受、变化感受(transmuted feeling)。“在简单的物质性感受中,原始资料是一个单独的现实实有;在概念性感受中,原始资料是一个永恒客体;在嬗变感受中,原始资料是一个联系,这个联系由现实实有组成。”[6]318一个简单的物质性感受包括两个相关的现实实有。一个是这个感受的原始资料,另一个是这个感受的主体,。作为原始资料的现实实有是“原因”,作为感受主体的现实实有就是“结果”。原因进入结果,这一过程是时间的累积性,而时间的累积性特征决定了时间的不可逆转性。一个简单的物质性感受具有双重特性:既是原因的感受,又是作为主体的结果。这种双重特性导致一种原因导致结果的矢量特性。概念性感受和简单原因感受属于两类初级感受,所有其它复杂的感受都源自于初级感受在某一阶段的整合过程。主体在两类初级感受的整合中完成自我建构,并对新颖的概念性感受进行主观评价和修正主观形式,从而指导整合过程。

(三)群体经验的合生过程

群体经验产生的第一个阶段是合生衍生的纯粹阶段,或者说是感受反应阶段。一个现实实有“分割”成多个“摄入”。摄入就是关联性的个别事实。每个摄入都在自身内繁衍出那个现实实有的那些一般特征。每一个摄入包含三方面要素:进行摄入的“主体”、被摄入的“资料”和“主观形式”。对现实实有的摄入被称之为“自然的摄入”,而对永恒客体的摄入被称之为“概念性摄入”。摄入包括两种类型:肯定摄入和否定摄入。肯定摄入是指“感受”,而否定摄入是指“从感受中排除”。摄入的第三方面要素是“主观形式”,是指“主体”如何摄入“资料”的,具体形式包括情绪、评价、目的、反感、厌恶、意识等等。明确性包括两方面内容:确定性和位置。确定性是指对选择的永恒客体的演示,而位置是指现实实有联系中的相关地位。

群体经验产生的第二个阶段是合生衍生的不纯粹阶段,或者说是感受补充阶段。感官知觉:以表象直接性的方式显示的意识知觉。感受补充首先是审美补充,然后是理智补充。在审美补充阶段,知觉对于合生中的客观内容抑制或者强化;而在理智补充阶段,知觉则会充分对比纯粹理论潜能和已实现的事实。第三个阶段是合生过程的最终阶段,或者说是感受满足阶段。合生的最终结果是生成一个现实实有。最终阶段被称之为“满足”,即一个复杂的、充分明确的感受过程。所谓满足,就是创造的欲望实现它的范畴性要求因而满意。“一个现实实有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期间,具有不完整主观统一体的许多活动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活动统一体;这被称之为‘满足’。”[6]300满足的明确性包括发生、超验创造性的客观特性和对每一事项的摄入。合生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许多感受组成的初始阶段;整合早期简单感受的复杂感受发展阶段;感受复合统一的满足阶段。

三、关于社会群体经验的过程式探究

探究社会过程群体经验生成原因的一个前提是如何理解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我的观点是如何理解个体和群体的关系,首先要依赖于我们如何理解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从时间化思维来看,整体才可能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时间化思维强调世界在本体论意义上是以时间为本位而存在的。时间性存在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过程因果效力。过程因果效力具有三个要素:经验的客观性、不可逆性、瞬间创造性。首先,经验的客观性是指世界作为有机体,将经验的原初资料不断客观化。“有机体”概念的核心内涵是持续的具体实有,其表现是整体的结构对于从属机体的性质都有影响。正如怀特海所指出的,反对事物在时空中的基本形式是简单位置,而是强调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件事物在全部时间内都存在于所有的地方。人们可以模糊地认识到,有一个境域是超出于我们清晰的认识能力之外的,作为理论出发点的终极武断事实,应当能显示出和这个境域同样的实有的普遍原则。自然表明其本身体现了一种服从着决定论条件的机体演化哲学。像空间的度数、自然法则、受因果制约的持续实有等都是这类的条件。但这些实有的性质及其时间性与空间性,又是超越其自身的,是自身之外更广阔演化的结果。

其次,不可逆性表明了过程因果的非空间特征,不是空间内一个事物引起了另一个事物的变化,而是时间内所有事物自身的不断进化,在某一个时刻产生了所谓的“结果”。非空间特征必然导致事物的不可分解性。对于社会系统的研究,不可分解意味着避免方法论个体主义,而倾向于方法论群体创造。“波尔兹曼和达尔文都用对群体的研究取代了对“个体”的研究,并表明细微的变化(个体的易变性或微观的碰撞)在发生了一段长时间之后在一个集体层次上产生进化。恰如生物进化不能在个体层次上加以定义,时间流也是一个全局的性质。”[7]16再次,瞬间的创造性。创造性没有自身的特性,这正如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没有自身的特性一样。它是位于现实基础的最高一般性的终极概念。不能描述它的特性,因为任何特性对于它来说都太特殊了。但人们发现创造性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被描述为被条件所规定的。囊括一切且不受限制的评价,这种非暂时的行动既是创造性的产物,又是对创造性的一个限制条件。它和所有的创造物一样,都有这一双重特性。

[1]R.Keith Sawyer.Social Emergence:Societies as Complex System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7.

[2]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1.

[3]Parsons,Talcott.The Social System[M].Glencoe,IL:The Free Press,1951:115.

[4]Kauffman,Stuart A.The Origins of Order:Self-organization and Selection in Evolu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15.

[5]Harvey,David L,Michael Reed.Social science as the study of complex systems[C]//Douglas Kiel,Euel Elliott.Chaos theory in the social sciences: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306.

[6]A.N.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7]Whitehead A N.Process and Reality:An Essay in Cosmology[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8:16.

[8]Whitehead A N.The Concept of Natur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0.

[9]伊利亚·普里戈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M].湛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浪潮范式现实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新色彩浪潮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41:37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杭州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5: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