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530008)
自柳宗悦先生首创“民艺”一词到提出“民艺”的理论以及开创“民艺”事业之后,“民艺”便渐渐地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不仅是学术界,在设计界以及普通民众之中也燃起了一股对于“民众工艺”(在中国更习惯于称作“民间工艺”)的热情。当然,“民艺”发展为今日般面貌,柳宗悦先生可谓是名符其实的“第一功臣”。
柳宗悦(1889-1961),日本民艺运动的倡导者和民艺美学的实践者,毕生致力于民艺学的研究,并因其在此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被誉为“民艺之父”。柳宗悦先生早年研究哲学宗教与东方美学,因此,在其大量的民艺著作之中,几乎看不到工艺器物从产生、制作到买卖等各个环节的具象过程,代之的是工艺之“道”,即透过“器”之表来揭露蕴藏在“器”之内的宗教与哲学意味,相关代表作有《工艺之道》、《工艺文化》、《民艺论》、《美之法门》等。
《工艺之道》一书作为日本工艺理论的开山之作,是一本探讨工艺美学的论文合辑。文如其题,“道”有“真理”“方法”“本源”“信仰”等意,作者通过阐述何谓工艺之美、何谓正宗的工艺、人们对工艺的误解以及工艺的未来发展轨迹等论题,并以此构建隐藏在工艺之后的真理意识。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言:“我想以工艺为媒介……去探索最终的真理……在阐述工艺的故事的同时,我也在记录着对‘信’之世界的追求之心路”1p4、“多数人对宗教法则的认识,是从宗教本身出发的,人们从未想过到工艺之中去寻求宗教与工艺之间的缘分。”1p5然而,身为工艺理论先驱的柳宗悦先生也坦承“工艺的问题还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与某些已有积累的美术理论相比较,还是相当幼稚的。本书对于工艺的意义的深刻的睿智和正确的认识尚未论及,基本上只是一些片段,即就是整理之后也不能成其体系,但却不失为某种内在的意义。”1p3——的确,读者们不必苛求此书给予某种体系性的宏观理论知识,但是,通过阅读此书,笔者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并尝试着透过柳宗悦先生的视角来还原工艺之真实面貌,这也将会是每一个阅读过此书的读者最大的收获。
前文已提到《工艺之道》是一本论文集录,收录的文章是由作者于昭和二年(1927)到三年(1928)分9次以“工艺之道”为题的连载论文。在编辑成书之时虽已对书中的内容和次序做过修正,以使每一篇论文的主旨有所不同,但是,作者要表达和阐明的概念却自始至终贯穿与每一篇论文之中,虽多有重复,却更能以此洞悉作者的研究目的和理念基础。
作者认为“工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方称‘民艺’(民众的工艺),另一方叫‘美艺’(美术的工艺)。一个是因大量生产而价廉的日常用品;另一个则是制作较少而价高的装饰品。前者为无心之作,后者为有意而作。”1p191在这两大分类之下,又有进一步的细分,毫无疑问,作者认为“民艺”比“美艺”拥有更为丰富的美,是最能体现工艺之美的意义的。
此书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努力改变人们崇尚美术而轻视工艺的倾向,并对被忽视的日常器具进行辩护(即“复兴工艺”)。我们不了解在当时的日本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之中工艺置何地位,至少中国的历代文人士子都是重绘画轻工艺的,时至今日,“工艺”还被行政划归于“美术”之下,几乎每一本介绍中国美术的书籍,“绘画”都是重中之重的部分,而“工艺”常常被忽视,有的也只是图录性质的介绍文字,亦无理论可言;究其缘由,笔者认为这与我国历代森严的等级观念密切相关。
工艺因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手工艺和机械工艺,手工艺又可细分为以取悦王侯贵族为目的的贵族工艺、纯粹表现个人美感的个人工艺以及日常生活用具中纯朴自然的民众工艺三种类型。“机械工艺”又被定为“资本主义工艺”,是一种以盈利为第一目的的器具,“健实”“美丽”“品质”都是次要的。作者坦言机械本身无好坏,而“机械主义”却隐藏了许多的弊端,其最大的恶端即是——它使得人类沦为机械的奴隶;手工艺原始于民众自作自用,而后才成为商品,手工制作体现的是一种创造之美、合作之美、社会之美以及自然之美。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有比手更神秘的机器存在吗?
自人类进入资本主义制度以后,越来越多的机械代替手工占领市场,接着“民艺”也被逼加入竞争,如此恶性循环,庸俗低劣的工艺充斥了整个社会。因此,在文中作者反复强调扼杀了民艺之美的是资本主义,也只有人从“机械的仆人”的地位中解放为机械的主人之时,手工才能获得胜利,“美”才会回归。
在本书开篇,作者就论及了个性之美产生的源头,即文艺复兴时期——一个个人主义勃兴的时代,也是从那时起,美术被提高而工艺被降低。文中的“个性之美”与“大众之美”跟上述“美艺”与“民艺”之概念遥相呼应。
个性之美与大众之美同为“美”之一种,两者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大众之美以“自然”为中心、“用”即为美;个性之美则以“人”为中心、将“美”视为第一原则。个人主义最大的特点是永不满足、自由、排他性,大众之美则表现为对于无心的自然之皈依,它集结并升华了众生之“爱”。
柳宗悦的工艺美学思想是以美的本质及其价值为载体,以探求美的根本为目的的理论,而究其来源则是源于宗教。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的“信”“善”“救助”“禅意”“有我”“无我”“我空”“无念”等宗教理念,文中也大量的引用了宗经、圣贤典籍,如《显宗记》《四十二章经》《圣经》《论语》《庄子》等。作者从“文盲工匠”的身上看到了“平和与虔诚之心”,他们对于“自然”的皈依和对传统的坚守创造了无限的美。“知,聊胜于无知”;“美不属于知,亦不属于不知,只有无念的境界才是其故乡”;“知识的最终任务,就是让人明确知道,所有的知识在自然的面前是愚蠢的”;“心灵的法则以为信与美是一体的”1p109-110;“劳心固然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无心的作用更为令人吃惊。与其去了解自然,还不如相信自然,这样更能深刻地理解自然”1p214。真正的手艺者心中想着的不是我想要表达什么,而是这个世界需要我去做什么。这不禁让笔者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纪录片《让世界看见:朱哲琴民族手工艺寻访之旅》,其中有一个名为“为信仰而生”分集片,内容是记录了探访西藏的佛龛工艺、敬神用制香工艺以及抄写经书的造纸工艺,在这里,手工艺人们怀揣虔诚与敬畏之心,成功的诠释了“信”与“美”之统一。本书名为“工艺之道”,实则在多维层次上折射了一种无念内省、虔诚平和、自然含蓄的文化之道、信仰之道、以及处世之道,具有很强烈的东方美学之品质。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对概念之外,本书还论及了“工艺之美”“工艺法则”“民意复兴”“个人作家”“被误解的工艺”以及“未来的工艺”等概念,通过此书中对于以上核心概念的梳理,不仅有助于改观大家对于工艺的偏见,而且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艺术理论体系。不得不承认,刚开始阅读这本书之时,笔者并不太能理解作者的许多观点,甚至是持怀疑和不认同的态度,总结下来主要障碍有以下两点:
第一,我国的学科划分将工艺置于美术之下,大部分人从小接受的就是重“美术”(绘画)的教育,在此书中,作者多次表达以个性和自由为特征的美术作品之美为制度和社会的“变态现象”1p100。
第二,柳宗元先生成长的时代手艺制作还很普遍,其亲眼目睹了机械对手工的侵袭,而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每天与机械科技为伴,虽然偶尔也会因为厌弃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而向往慢节奏的、有温度、饱含人情冷暖的手工制品,但是,这个时代的人似乎早已适应了机械下的生活。作者多次提到机械与资本主义之“恶”,如“机械不会带来任何的幸福,而手工艺的缺失才是真正的不幸”1p96等,这些都是生活于机械时代的当代年轻人所不能理解的。
最后,有必要补充的是,柳宗悦大学及之后发表了许多关于西方现代艺术的论文和言论,其中明确的展示了他的“个人”、“自我”等现代主义意识倾向。正因为柳宗悦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狂热学习,使得他能够充分吸纳了西方最新的艺术形态的同时发现了西方艺术的片面性,从而为构建具有东方特质的民艺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可能性。了解到这一点,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的认识柳宗悦,而不至于认为他是一个只会顽固守旧的保守主义者。
注释:
1.柳宗悦.工艺之道[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