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院 333403)
关于墓志起源问题的认识,历来存在分歧,也形成了许多观点。主要有秦汉起源说、东汉起源说、魏晋起源说、南朝起源说。但据考古发现,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些建陵刑徒工匠的砖瓦葬铭,上面刻写人名、身份与地名,如:“邹上造姜”“东武不更所赀”1。这与后期的墓志铭虽有一定差异,但都标识墓主的信息。据此,笔者倾向起源于秦汉说。
中国丧葬礼俗中有为死者立碑的习俗,尤其东汉,厚葬风气弥漫,墓碑盛行。东汉末年,朝代的更替,人口迁徙不定,经济的衰退使一部分人难以维生,盗掘坟墓葬品以维持生计的也有存在。据历史记载,曹操以盗墓筹备军饷。《水经注疏》记载:“操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数万斤。”2也许正因曹操怕墓葬被后人所凿盗,“以天下凋敝,禁立碑”。入晋以后,晋重申碑禁之令,晋武帝咸宁四年诏:“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大与此,一禁断之。”3立碑就成为违法之事。这种长久沿袭下来的习俗,不是能轻易改变的。当时人们讲究孝道,并把为亲人树碑立传当作尽孝的方式,因此,人们将碑刻由地上转移到地下,由此墓志得以发展。
北朝墓志上承魏晋下启隋唐,在形制方面与后世墓志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北朝早期墓志继承魏晋形制,并没有统一的固定形式,以碑形和长方形为主,少量圭首、圆首墓志及罕见形态龟首趺形墓志,如《北魏元显隽墓志》。在材质方面,砖质墓志与石质墓志并存。孝文帝迁洛以后,墓志在形制方面,演变成以正方形志石与盝顶盖相结合的墓志形态。据搜集资料中,已知1992年10月出土十六国大夏真兴二年(420年)《田明墓志》,砖质,分上、下两函,上函无字,下函阴刻隶书。每字均涂朱砂。4说明此时墓志盖已出现,但罕见,因此不是当时墓志主流形制。
据已有资料,最早的北朝有盖墓志是北魏孝文帝延兴六年(476)陈永夫妇墓志砖。据殷宪先生介绍,“陈永夫妇墓志砖是1995年在大同市阳高县马家皂乡强家营村出土,有盖。墓铭由两块青砖刻制而成。铭面略凹,四周带框。框宽约3厘米,高不足1厘米,上下框为平面,左右框则呈锯齿形。盖砖与铭面相扣部分平整而微凸,左右亦为锯齿形,上下咬合。”5巧妙的设计确保了盖与铭的结合不会磨损文字。由于墓志常久的埋藏在地下,难免会被泥土侵蚀,损害其铭文,志盖的出现即防护了土质对墓志铭文的腐蚀,又保持了文字信息的流传。
北朝志盖主要的形制是盝顶盖式,又称“覆斗形盖”,也是后朝代中主要志盖形制。关于盝顶盖这个问题的探究,其看法不一。刘凤君先生认为盝顶式墓志象征天地说,他说:“志石方而表示地,志盖覆斗形表示天……墓志标题刻在覆斗形盖顶中间,志文刻在志石上面,亡者的功名可与天同辉,与地共存”。6马新宇先生认为:“其形制可能与当时祭祀所设方坛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关系。”7赵超先生认为盝顶盖是古人借鉴了式盘的外形。8而刘天琪认为:“盝顶形墓志的原形来自于祭祀的明堂”。9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北朝墓志形制的定型是一个渐进过程,墓志经历了从原始到成熟的一个过程。而盝顶盖的形成,首先应该是基于保护文字的实用目的,是对早期砖质墓志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宗教意识与传统文化观念以及古器物形制等,才或多或少地发挥其各自对墓志形制的影响力。
纹饰往往映照一个时期人们的文化现象及宗教信仰。墓志作为一种丧葬物品,其纹饰还反应了当时的丧葬观念,人们对待生死的心态。北朝墓志纹饰并不像隋唐那么普遍,墓志盖多为素面或一些粗落的纹饰,但北魏纹饰变化相对较多,墓志志盖与志石侧面常雕刻卷云、神兽、四象、蔓草、忍冬、莲花等纹饰,映照了当时的宗教信仰。据其代表的宗教思想将它们分三种:
道教追求“得道成仙”,为多神教。在封建社会里皇权以神权为依托,神权以政权为靠山,神权与皇权始终保持一致,相互支援10。早期道教追求长生不死、修炼成仙、辟谷、炼丹,其养生之术为帝王所崇信,后经改革成为中国特色的宗教。道教题材多为四神和羽人。永安二年(529年)十一月七日的尔朱袭墓志,志名四周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四神上还乘坐着仙人,背景衬有云气纹、树木等纹样。寄托了羽化升仙的思想。同样刻有四神纹的北周独孤藏墓志,志盖四边刻朱雀图案,志石刻十二生肖动物图像,希望得到十二神灵的陪伴和护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北朝皇帝大多崇佛,带动了后妃王公贵族的崇佛。上行下效,流风所及,官员和百姓信佛的人很多。由于这一时期政治恶劣,赋税劳役负担很重,许多人投身佛门,因此象征佛教的纹饰题材的飞天、摩尼宝珠、莲花等普遍出现。
在我国莲花作饰物春秋战国时期用已有发现,如河南新郑出土的铜方壶,盖顶也均作莲瓣形。11此时莲花装饰并不普遍,到汉朝佛教传入我国后,莲花纹样的使用才普遍。因此汉前莲花纹样不是佛教观念题材。80年代末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乡靳里村的尉迟运墓志,正方形,志盖盝顶,盖面篆书“大周上柱国卢国公志”。志文四周线刻忍冬纹饰,四杀刻忍冬纹与莲籽纹饰。这是典型的佛教题材纹饰。除此类之外,还出现佛道题材结合的现象,如河北磁县出土“东魏定武五年(547年)尧荣妻赵胡仁墓志”,盝顶盖上刻有四神纹饰与莲花忍冬纹。四神属传统道教题材,莲花和忍冬属佛教题材,这种装饰题材是一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典型代表的结合。
祆教又称拜火教,活跃于丝绸之路的粟特人信奉祆教,魏晋南北朝时期来华甚多。祆教的重要标志是火坛、戴口罩的人首鸟身祭司,因祆教不向外人传教,故此最典型的标志不大出现在中土粟特人以外的墓葬。12据施安昌先生介绍所知,北魏灵太后及部分王公大臣曾崇信提介祆教,他们生前应该是祆教的信徒。1928年出土于洛阳北魏永安二年苟景墓志,志盖上的纹样:火焰肩神、半兽半鸟神、半人半鸟神、火坛等,前文提到祆教重要标志就是火坛、人首鸟身祭司,因此苟景可能是粟特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志盖上半人半鸟神有汉人面貌,穿着汉人衣冠,也有西域胡人面貌,穿着灯笼裤。由于苟景长期入住中原,胡风与汉风相互渗透结合。与祆教题材相关的冯邕妻元氏墓志,绘饰火焰神,莲花,螭龙,神兽鸟,但没有火坛,可能只是祆教的信奉者。
墓志是中国丧葬文化的一种表现。北朝时期,墓志形制的发展趋于成熟,最终定型为正方形志石与盝顶盖相结合的墓志形态,符合当时的丧葬习俗,后期更加流行这种带盖的墓志。虽然墓志使用纹饰的做法在北朝还不是很普遍,但已经形成了利用墓志装饰来表现人们的宗教观念,也对了解北朝时期外来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纹饰同时也开创了隋唐时期墓志装饰的先河。
注释:
1.袁仲一.《秦代陶文》.三秦出版社,1787.
2.魏羲之.曹操靠盗墓筹军饷.文史博览,2013年02期,第69页.
3.叶其峰.晋石勘墓志——兼谈墓志制度之演变,[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02期.
4.吴炜.《墓志铭起源初探》.东南文化,1999年第3期.
5.殷宪.《北魏平城书法综述》,见:http://www.artist.org.cn/yanlun/1/200607/21258.html.
6.刘凤君.《南北朝石刻墓志形制探源》,《中原文物》,1988年第02期.第80页.
7.马新宇.《试论北朝墓志题铭的文化意蕴及书体的装饰性问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书委员会主编《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377页.
8.赵超.《古代墓志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6 年版.
9.刘天琪.《关于墓志形制的几个问题》.考古与考察,2009年第18期 第15页.
10.《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2009.1版.中华书局,164页.
11.童彦婷.《浅谈六朝时代特征影响下的莲花纹样》.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3期.
12.张倩仪.《魏晋南北朝升天图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年2月,1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