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虚化”叙事里的“创业”刍议

2014-07-13 01:17林素真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州510640
名作欣赏 2014年2期
关键词:探春曹雪芹红楼梦

⊙林素真[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广州 510640]

作 者:林素真,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职业教育。

本文主要是从“虚化”叙事角度来探讨《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和作者的世界观。此处所要阐述的“虚化”叙事即是叙事过程中留置的“空白点”,或设置的“跳跃”式的叙述,或写而简约但蕴意万千,此叙述能达到“不写而写”或是“写”而产生超越所“写”的效果,使得叙事富有张力,叙事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不着痕迹地昭示出来。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道不完的小说,里面渗透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每个人对这部小说的解读也不尽相同,这部小说不仅可以当作人生哲学来读,还可以当作经济管理学来读,小说伊始透露出作者对当时社会商业发展的精辟见解,只是散见于小说人物的“假语村言”中而不易被读者觉察,而这“假语村言”即是“虚化”叙事的一种手法,以表言里,达到“写”而超越所“写”的效果。小说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矛盾重重,封建社会下的家族的各种恶习弊端积重难返,作者在小说中寄托了他对封建家族不思进取最后导致没落的哀思,与此同时他也在思考什么是生机与出路。

根据胡适考查,曹雪芹的家族原是官宦之家,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之妻孙氏是康熙帝的奶妈,因此受到康熙的特殊照顾与宠信,康熙二年(1663)曹玺被任命为江宁织造,负责主管采办皇室江南地区的丝绸,并监视南方各级官吏。后来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又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和两淮巡盐御史,家族由此从官宦之家转为官商之家,家族真正接触商业并进行经营也在此时。可惜因不善经营,曹寅晚年负债累累,亏空公家白银数余万两,几次受弹劾因为姻亲关系而没被康熙批准。正因为祖辈从官宦转为官商之家,其前后家族兴衰的变化使得后代子孙对商业的理解相对深刻,于是在曹雪芹身上乃至其文学小说中无不渗透着对商业发展的理解,而这理解最直观的反映就是在小说《红楼梦》中对“创业”的理解:从没落衰败引以为戒——只有“创业”才能避免衰亡,可惜创作时他的家族已经衰败,自己的生活也贫困潦倒,只能将想法化为理想寄托在小说中。

从曹雪芹生活年代看,外界环境对家族经营的影响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善于经营的还是人。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清朝封建社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经营是封建统治者不屑一顾的,但是其实不然,康熙年间提出“商民为四民之一”,认为“通财货血脉者,唯有商贾”(清·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卷六十六之理财部十一之赋税),只有利商才能便民;当然雍正帝在商业方面,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既加强了对商业的管理,又体恤、优待商人,尽量减少商业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在海外贸易方面,重新开放了闽粤海禁,活跃了对南洋诸国的商业交流。乾隆年间是清代商业发展的繁荣时期,非常重视税收对商业的影响,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乾隆初年特刊刻关税条例“将税课规条、刊刻木榜,遍行晓谕,不许额外征收,宜其商民均占惠泽”(《清高祖实录》卷一八一)来保证商业发展。曹雪芹的外界环境对商业发展是鼓励的,但他还是认为最主要的是掌握商机的人,如何合理经营才是根本。那么什么是合理经营呢?那就是“创业”。“置业”只是铺垫,在“置业”的基础上自我发展是生存之道,于是他将他的所思所想反映到小说《红楼梦》中。作者写作所处的外界环境正是旧式富农或佃富农采用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的小业主经济时代,此时鼓励商业的发展,实际上就转移了从土地上得以解放的劳动力,这是一种发展的进步。

小说第一次提及作者对“创业”的看法,是通过旁人冷子兴对贾家的描述来体现的。冷子兴如此介绍这个庞大的家族:“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富庶是众人仰慕的,若是仇视,那么在他人的口中就不是这样描述了。富庶必须通过“运筹谋画”来实现,即是通过经营来发展。要兴盛就必须拓展根基,要不然“内囊”也会耗尽。家族经营如同企业经营,不善营运则败落,正因为贾府缺乏长远眼光而导致亏空连连,最后抄家之际,所有的矛盾都暴露出来。在此曹雪芹也在思考,庞大的家族运转千头万绪,该如何寻找出路,于是小说通过秦可卿的劝告、王熙凤的管理、贾探春和薛宝钗的改革与发展等一系列的探索来叙述家族发展的出路,只有“创业”才能保住家族,才能从穷途末路中找到生机,可惜还是太迟了,家族缺乏力挽狂澜的人物和相关的管理手段而无法挽救。

那么小说是如何进一步看待“创业”的呢?“创业”过程就是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过程,需要极强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无非是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小说中“创业”能力最强的貌似是王熙凤,但实际上“创业”能力最强与最合适引导家族走上正轨的人物是秦可卿。作者通过秦氏临死托梦道出置业易守业难与“创业”更难的肺腑之言:“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秦氏的一番论述明是解救家族眼前出现亏空的危机,但实是昭示未来败落的出路,通过“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作为原始积累,并分置在各房各户中,让其自主经营,自由发展,通过自主收益来减少公家的耗损,通过分权分股获得收益来调动积极性,改变“荣华不绝不思”的局面。自主“创业”才是自我生存发展的出路,变则通,不变则不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只有经历过或吃过亏或是有远见的人才能明白此道理,不管秦氏属哪种人,作者还是意识到了并通过小说人物的警语隐晦地表述出来。

“创业”是艰难的,“创业”者要开启此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很多方面的准备,也需要相关的能力。要有驾驭市场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等,能力的高低受到学识、阅历、秉性等方面的影响,诸多的因素影响着“创业”起航的勇气,这些小说并不是浅显地表露出来,而是“剥洋葱”式似的,言东而击西,使得叙事变得丰富,意蕴更加隽永。小说不只一处通过旁人言语夹叙王熙凤放利生钱和私下置业,小说对此并没有做喜恶评论,从这一点看,小说对王熙凤具有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是认可的。她的确有驾驭市场的能力,用借鸡生蛋的原理推迟公费月例放债,最终东窗事发,“东跨所抄出两箱子房地契,又一箱借票,都是违例取利的”。她为利所驱的欲念在作祟,终没落好下场——小说只是一笔带过,但不得不说王熙凤还是懂得市场资本运作。借钱生钱、利滚利等等她娴熟自如,只是没用在正道上,旁门左道与无休止的贪欲使得她丧失自我,也恶行累累,这是小说要警示的。

在作者的“创业”认识中,抛开王熙凤的种种恶行不说,单纯从“创业”运作所需的能力构成看,她的市场掌控能力还是值得认可。“创业”不仅需要市场掌控能力,还需要经营管理能力,这一点小说通过第五十六回贾探春和薛宝钗两人不同的处事方式来展现,虚实相映,一张一弛使得叙事交相辉映而富有张力。经营管理能力是决定“创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小的整顿将探春的经营管理才干充分展现出来。探春将大观园中能运转的园地“专司其职”承包出去,调动管理人员自主管理并获利的积极性,达到“使之以权,动之以利,无不以尽职”的目的。探春通过“兴利除弊”推行多劳多得来整顿大锅饭的局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创业”并不能一步到位,改革创新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在生产管理中的后勤保障是少不了的,这就涉及到公共服务。

薛宝钗意识到没能承包的园中妈妈“虽不料理这些,却日夜也是在园中照看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晚睡,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粗糙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使。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园内既有出息,也是分内该沾带些的”,既然他们也在后勤保障中发挥作用,理应分享收益。薛宝钗应该是建设公共服务的好手,连缺乏后勤服务的后果都想到了:“他们虽不敢明怨,心理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他们也沾了些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他们就替你照顾了。”若能处理好公共管理关系,公平得人心就能到达收益“双赢”局面。这是“创业”非常重要的因素,经营管理中有序与良性的运转是相得益彰的,小说通过“虚实”互补的方式隐叙贾探春与薛宝钗的才能。当然大观园的承包改革略见成效,但此举并不能改变家族腐朽崩垮的局面,因为改革只是缓解了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不对等,剥削与被剥削仍然存在,生产关系的矛盾仍然存在。

因为只是缓解生产关系,危机依然存在,于是小说又隐叙了能化解危机的人物和方法——平儿及其处事方式。小说在叙事中并不是将平儿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而是通过处理“虾须镯”“玫瑰露”和“茯苓霜”等事件来间接叙述平儿对下属盗窃的调查与处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又给涉案人员改正的机会,借此叙述平儿是善于在营运过程中处理事件卡壳或是资金断链的能手,用现代术语说,她是“创业”团队中当公共部长的合适人选。明叙平儿是处理公共危机的好手,而暗述平儿在小说中具有相当强的平等观,她一直秉承此来为人处事,因为此她能在各种关系中取得平衡位置,能在大观园复杂的关系中如鱼得水。化解危机要考虑风险承担力,这过程夹杂着风险度对个人心理素质的考验,是情商与智商较量的过程,这往往须具有一定的才识与胆识,才能有所发展并走得更远。总之,小说中有学识,还得有才识,乃至胆识,处理公共危机和社交沟通的能力最强的当属平儿无疑。

探春改革大观园,更改前任的定例难免有否定前任成绩之嫌和触及王熙凤的利益链,平儿三言两语就表明支持探春的改制和为王熙凤推卸责任——也想改革只是苦于师出无名:“我们奶奶虽有此心,也未必好出口。此刻姑娘们在园里住着,不能多弄些玩意儿去陪衬,反叫人去监管修理,图省钱,——这话断不好出口”,只言片语便将王熙凤往日苛待下人、疏于管理和巧设名目弄钱的种种掩饰过去,明是支持探春,实是将难题交由探春处理。贾琏办置尤二姐丧事,手头紧张,平儿瞒着王熙凤支援贾琏置办后事,这是多大的风险,要做到滴水不漏并不容易。种种的迹象表明平儿有化解危机的能力,正确的执行力源于合理的理念,正因为平儿在各种关系中秉承着彼此平等的观念,没有将自己放在高位来俯视他人,更没有自认是“食物链”的“高级者”,因而在涉及利益关系面前坦然自如。即便处理大观园改革中矛盾重重的生产关系,她也没受到很大的阻力,反而获得王熙凤的认可。

小说中,作者并没有明显地表明该如何“创业”,而是一再地通过人物的性格和言行来转述作者对置业的理解,通过对置业牵涉的人物如秦可卿、贾探春、薛宝钗、平儿等在家族产业经营中的种种表现来暗叙作者对“创业”的理解,这些人物若能在合适的环境和成熟的条件下,以她们的种种才能必有一番作为,可惜受世俗环境和封建条件的限制,她们最后“无才补天”,实是“有才难补天”。

作者写作所处的外界环境正是旧式富农或佃富农采用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的小业主经济时代,纵然能推动经济发展,但是这样的方式仍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会引发生产关系滞后,最后会阻碍社会发展,此不是最佳的发展方式。最佳的生产方式就是要解放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改革只是缓解生产关系的矛盾,通过“置业”缓解生产关系不是根本,通过解放生产关系才是正理。至此,笔者这里所陈述的“创业”并非现代意义上所述的创办实业,而是要解放生产关系,进而推动生产力,这是作者的远见之处。正因为此,小说中才会出现贾宝玉、晴雯等一系列与封建家族观念格格不入的人物——他们与现实抗争,他们力行平等观,但终因争不过,看得开而“遁世”。随着贾宝玉、晴雯等“异类”人物的“遁世”与“无才补天”,封建家族的衰败崩垮也在加速。

[1]张国星、胡适、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2](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

[3]侯会.红楼梦贵族生活揭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陈绍初.红楼寻径:解不尽读不完的红楼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5]温宝麟.红楼梦的教育反思与心理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探春曹雪芹红楼梦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红楼梦》贾探春的法家人格投影探迹
探春治家新论
《红楼梦》的“形影叙事”与曹雪芹的自我形象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别样解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