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跃斌[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井上靖历史小说中的中国文化探究
⊙丁跃斌[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井上靖是当代日本的著名作家,一生获奖无数,被日本学界称为“获奖作家”。关于井上靖文学作品的研究在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关于其历史小说中中国文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图从井上靖历史小说中的人物作为切入点,细致分析其所展现的中国文化,进而探讨井上靖历史小说中的中国文化书写。
井上靖历史小说中国文化
井上靖被誉为“置座于文坛顶峰的大师”,他发表了很多小说、诗歌、评论、随笔等作品,创作精力非常旺盛。在这些作品中,井上靖创作得最多、最成功的当属他的历史小说。井上靖用其独具特色的历史小说的创作理念,翻开了日本历史小说创作的新篇章,对日本文坛以后的历史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有着庞大的作品群,从作品的篇幅来看,他对短篇、中篇、长篇都有所涉猎;从小说的内容上看,可以分为日本题材(共14篇)、中国题材(共15篇)、其他亚洲国家题材(共2篇)等,其中,以取材于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最为出色,如《天平之甍》《苍狼》《敦煌》《楼兰》《孔子》等,作品的质量非常精良,在读者中引起的反响也最大。1949年发表的《漆胡樽》拉开了井上靖历史小说创作的大幕,直到1989年,也就是井上靖去世前两年,他的鸿篇巨制《孔子》为其历史小说创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井上靖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对历史小说进行创作,其中,以中国作为背景的创作占了大部分,可以说对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的创作伴随了他的一生。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949年到1954年。这一时期是井上靖历史小说创作的探索期,其创作手法和取材都在摸索中,发表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主要作品有:《漆胡樽》(1949)、《异域人》(1953)、《僧行贺的眼泪》(1954)等。
第二时期,从1957年到1961年。这一时期是井上靖历史小说创作的旺盛期,其作品的风格及创作手法都逐渐趋于成熟,发表的作品以中长篇历史小说为主。主要作品有:《天平之甍》(1957)、《楼兰》(1958)、《敦煌》(1959)、《洪水》(1959)、《苍狼》(1959)、《狼灾记》(1961)等。
第三时期,从1965年到1972年。这一时期是井上靖历史小说创作的稳定期,其特点是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注重客观的、符合历史的叙述,发表的作品涵盖了长、中、短篇。主要作品有:《杨贵妃传》(1963)、《宦者中行说》(1963)、《明妃曲》(1963)、《褒姒的笑》(1964)、《永泰公主的项链》(1964)、《昆仑玉》(1967)、《圣人》(1969)等。
第四时期,从1981年到1989年。这一时期是井上靖历史小说创作的巅峰期,井上靖在其人生暮年,将对生与死的思考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完成了人生中最后的巨作《孔子》。
“研究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或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其最终和最高之努力,往往用于觅取对该时代之‘人物’的精详的隙解。因为文学创作和历史事迹幕后,一定有‘人物’。”①井上靖通过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诠释中国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渗透着他对中国文化的挚爱与向往。
(一)《孔子》中的孔子形象
井上靖对最后的长篇巨制《孔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孔子》是以《论语》为创作蓝本,对孔子的言行和性格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参考《史记》等史料写成的。孔子是圣人,但井上靖却把孔子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进行创作,把孔子放在战国的大的历史环境中,用孔子“颠沛流离”的一生来映照当时历史风云的变化。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指出,“仁”就是“爱人”。井上靖认识到“‘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认为“‘仁’就是体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②“无论是维系社会安定发展的‘大仁’,还是体谅、关怀他人的‘小仁’,其核心都是对他人的爱。”③具体来讲,“仁”包括“恕”“孝”“悌”“信”“恭”“敬”“智”“俭”“良”“耻”等道德范畴。“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政治上的表现则是“仁政”。孔子为了实现其救国救民的伟大的政治理想,在各诸侯国东奔西走。但在战乱的大背景下,孔子的思想和主张很难被实施。但孔子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于是在井上靖的笔下,一个游走于各诸侯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的孔子形象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井上靖通过孔子的“仁”进而阐释与剖析了中国文化中“儒”文化的精髓,他所塑造的孔子形象,在小说中的各种事件与自然环境中有血有肉地被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李德纯认为:“他对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人物——孔子的塑造,融入了创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对人生尽善尽美精神的认同和向往。”④井上靖通过孔子的形象展现出了一个思想家、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有容乃大,同时也展现出了井上靖本人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
(二)《天平之甍》中的鉴真形象
《天平之甍》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小说,描写了唐朝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的活动,也着重书写和歌颂了鉴真大师历经千难万险一共六次东渡日本,从而传播佛法的伟大事迹。作品是这样描述鉴真的外表的:“骨格壮实,身材魁梧,额门开阔,五官端正,天灵清秀,领骨恢张。”⑤鉴真作为中国人的形象,在井上靖的笔下充满了正义感。此外,鉴真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丰满和完善起来的。虽然前五次东渡都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和改变。日本留学僧都准备放弃邀请鉴真大师东渡的计划,但鉴真却依然坚持自己东渡日本的诺言,他对普照和荣睿说:“别担心,万事往往如此,去日本的事,只消尽量设法求得方便,最后必能如愿。”⑥正是有这样顽强的意志和信念,第六次的东渡终于成功了。但是,鉴真大师抵达日本的时候已经双目失明,再加上痛失大弟子祥彦,使其深受打击,但即便如此,鉴真依然兢兢业业地为日本传播佛法,直至在日本圆寂。鉴真的一生虽然充满了些许悲剧色彩,但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他却是成功的、伟大的。井上靖把笔下的鉴真写得有些悲怆,正是想极力证明并向读者展示出鉴真的伟大。
鉴真的坚持和信念体现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义”。“义”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的可贵品德,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井上靖在创作《天平之薨》时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就有相当多的了解,他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对鉴真大师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可和致敬。“吃水不忘打井人”,井上靖通过这部作品,充分肯定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肯定了中国文化对促进日本文化发展的作用。
井上靖是一个真正超越了民族和国界的跨文化传播者,一个把中国历史作为其写作坐标的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同时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能够深受读者喜欢。井上靖的一生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他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向往,到作家时期又汲取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营养,后来他又作为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多次访问中国,井上靖是真心热爱中国文化,并且努力传播和推广着中国文化。
井上靖作为日本人受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他从小又对中国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作为中国文化的“他者”,能够提出自己很多独到的见解,以“双重视角”来审视中国文化。井上靖从文学创作开始到后来担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会长,他的一生都在从事中日友好的活动,尤其是通过其所创作的历史小说中的中国文化的书写,具体地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创见。随着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井上靖在到达中国后,想亲自看看他曾经笔下的中国,他多次前往罗布泊等地参观和考察了中国作为《西域人》《楼兰》《敦煌》等历史小说的创作母体。井上靖终于到达了他魂牵梦绕的地方,终于亲自到中国感受到了中国博大、包容、富有魅力的文化。井上靖没有在那个战乱、动荡的时代随波逐流,而是正视中国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传播母体,他渴望、向往中国文化,其实也是被中国文化中的“仁义”所感动,文化的对外辐射都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这也体现出了井上靖本人对和平的向往。现如今,中国经济、文化正在高速发展,一个强大友好的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作为20世纪的日本作家,井上靖以一个“外来人”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书写,他所书写的中国文化是有容乃大的文化,是和平的文化、友好的文化。
综上所述,井上靖用其卓越的笔锋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幅壮丽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精彩篇章,他通过历史小说对中国文化进行史诗般的书写,充分肯定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正是他历史小说的魅力所在。
①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②③井上靖.孔子[M].林音,李青,雨辰,王小蒙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④李德纯.井上靖论[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3).
⑤⑥井上靖.天平之甍[M].楼适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作者:丁跃斌,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博士,从事日本文学及中日比较文学研究。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2C0309)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