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栋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00)
2004年年底,全国各地开始整理地方文化,并首次和国际接轨,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比之前任何一次整理都要仔细。不仅收集项目,每个项目还要有理论支撑。经过系统细致的梳理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从首批公布的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开始,扬州“非遗”队伍日渐壮大。
从世界级到国家级,从省级到市级,再到县区级,扬州十年建成了拥有2222个项目的“非遗”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目前扬州各地的文化站,都将非遗保护纳入日常工作中,形成了有效的传承保护机制。同时借助现代科技,不仅挽救了很多濒临灭绝的项目,更让这些项目以一种完整的姿态留于后世。过去很多技艺都是依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难免会有所流失;现在都进行了录像,每部纪录片都详细记录了技艺的全过程。
雕版印刷、古琴、剪纸,是扬州拥有的3项世界级“非遗”,特别是雕版印刷,是以扬州为申报主体的“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后,不仅各级政府投入资金,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让雕版印刷这项古老的技艺,重新焕发出光彩。此外,扬州还拥有玉雕、漆器、评话、扬剧、扬州清曲等16项国家级“非遗”、扬派盆景、扬州弹词、扬州木偶戏等46项省级“非遗”162项市级“非遗”,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这些构成了扬州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丰富资源。它们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再生资源,充分证明了“文化扬州”的城市特色,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扬州文化的精髓。
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好莱坞大片、韩剧等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很多青少年盲目崇洋媚外,民族情感失落、理想信念模糊,缺少应有的爱国激情,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的根本不知道“非遗”的概念,认识不到“非遗”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核,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可以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深刻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
扬州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美是五彩斑斓的,无论是古琴、漆器、玉雕、剪纸,还是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都渗透着人们对美的向往、追求、渴望和热爱,体现出独特的美的意趣和境界的最佳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审美教育意义。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为人们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提供实践基础。人们的意志品质具有不稳定性,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反复地学习与培养使之持久稳定,以形成持久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的特性为其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形式与机会。
正如有学者所言,“没有一种文化不是通过教育传承下来和传播出去的。学校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的专门场所,以其自身的一整套完备的系统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这种形式是任何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因而与传统的文化传承相比,学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所表现出先进性、目的性、规范性、组织性、计划性和广泛性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
将非遗传承纳入学校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中,采用先进的课堂制,以专业老师辅导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为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学校可以开展创新性多种教学模式,如开发乡土教材及校本教材、民间艺人进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江苏省2013年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及培育项目正式出炉,扬州市有两个项目成功入围,其中之一就是江都实验小学、江都花园小学的“扬剧进校园建设工程”。而扬州的杨庙小学,首本列入教材的“非遗课本”——《爱上剪纸》让小学生们定期学习。
本土非遗的校园传承并不是狭义理解的仅以学校为传承场所,而是包括博物馆、工艺坊、玉器厂、曲艺团、琴社等多种传承场所,但不管是校内、校外,广大的青少年学生都是重要的传承主体。如扬州的双博馆就包含雕版印刷博物馆,而雕版印刷是以扬州为申报主体的世界级“非遗”项目。青少年学生通过体验雕版印刷的一系列工序,对这个非遗项目有深入的了解,产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又如剪纸博物馆,青少年学生可以接受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点,动手剪出花卉、动物、人物等图案,体会到传统工艺的细腻传神以及独特的艺术品格。扬州工艺美术集团公司一直与教育部门合作,让所有工艺美术企业成为青少年学生参观和实习基地。其中扬州漆器的传承单位——扬州漆器厂,每年都要接待数以千计的学生参观团,让他们零距离观摩漆器制作的数十道工序,体会国家级非遗的超凡魅力。
在举国关注非遗的热潮中,校园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探索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的途径,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更加行之有效。青少年学生从而能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信心,面对外来文化、现代文明的冲击,不迷失自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