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理论的研究综述及展望

2014-07-12 08:51魏世勇博士生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泉州362021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430023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7期
关键词:效用函数储蓄预防性

■ 魏世勇 博士生(1、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福建泉州 362021 2、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23)

引言

凯恩斯(Keynes)在其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首次提出了消费的绝对收入理论,由此拉开了经济问题中有关消费研究的序幕。消费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传统消费理论和现代消费理论,自1970年代的理性预期革命兴起以来,消费问题的研究从确定性阶段进入不确定性阶段,消费理论研究也从传统消费理论阶段进入到现代消费理论阶段。

近年来,学术界对习惯形成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例如结合预防性储蓄来研究习惯形成理论、引入心理学中心理账户的概念来进行分析等。

传统消费理论

(一)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从而,总消费量一般取决于总收入量(二者均以工资单位加以衡量),而消费倾向本身的变动则被认为具有次要影响”。绝对收入假说的提出拉开了消费研究的序幕,但该理论侧重于宏观上解释消费行为,对消费的微观机制形成研究不足;能解释短期中的经验数据,却不能很好地解释长期中的经验数据。1942年,库兹涅茨从长期的角度对美国1869-1938年间的宏观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美国的平均消费倾向并没有像凯恩斯所预言的那样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下降,而是保持相对稳定。这便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反论”。

(二)相对收入假说

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在他的《收入、储蓄和消费行为理论》一书中提出相对收入理论,消费除了当期收入的影响外,还受到周围的其他人的消费和消费者自身以往的消费高峰的影响。相比绝对收入理论而言,相对收入理论不仅仅考虑消费者当期的收入,还考虑到消费者之前消费水平对当前消费的影响,以及周围群体消费所产生的示范效应,更具备微观基础,使得对消费问题的研究的视角从宏观进入到了微观。这也可以看作是后来的习惯形成理论的萌芽。

(三)生命周期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布伦博格和安多在1954年共同提出来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的生命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收入大于消费的时期和收入小于消费的时期,在前一个时期进行储蓄,而在后一个收入少的时期负储蓄,家庭平滑每一个时期的消费,以实现一生中各个时期效用的最大化,如果总人口的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边际消费倾向在长期中是稳定的。生命周期假说能够很好地解释“库兹涅茨反论”,同时,在确定性条件下将研究引入到了微观个体的动态跨期消费的领域。但另一方面,由于其假定条件太强,例如要求家庭能准确预测未来的收入、能够自由实现借贷等,这些假定与现实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等相背离。

(四)持久收入假说

持久收入假说1957年由弗里德曼提出来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收入可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两部分,暂时性收入是指收入中不可预见的、带有偶然性的收入,消费也可分成暂时性消费和持久性消费两部分。

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提出的时间很接近,且两者都是“前瞻的”,即着眼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其思想比较相似,都表明代表性消费者的消费由其一生的财富价值所决定。因此后来的学者常常将两者合二为一,称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在经济学消费问题研究领域占据二十年之久。

现代消费理论: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

(一)随机游走假说

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革命”的兴起,传统的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理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Hall(1978)将理性预期引入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并推导出了与传统消费理论截然不同的结论。该理论是在跨期预算约束条件下追求消费者一生期望效用最大化,其研究表明除当期消费以外的任何信息都无助于预测下一期的消费,或者说消费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收入的变化不能预测消费的变化,这个结论令经济学界感到震惊,因为它与传统的消费理论的观点完全背离。

尽管随机游走假说因不能解释经验研究中的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滑性”而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但其逻辑严谨,对消费研究的贡献仍然是巨大的,其一,它将消费研究从确定性领域引入到了不确定性领域;其二,它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后来很多学者试图对随机游走假说进行完善,提出了预防性储蓄假说、流动性约束假说等。

(二)预防性储蓄假说

在传统的确定性或理性预期消费问题的研究中,常常使用二次型效用函数,其三阶导数为零。如同效用函数的二阶导数决定消费者的风险厌恶度一样,效用函数的三阶导数决定着消费者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Kimball,1990)。Leland(1968)是较早在模型中考虑效用函数三阶导数的,当三阶导数大于零时,确定性等价不再成立,消费者在面临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时将进行预防性储蓄。

研究发现,预防性储蓄与绝对风险厌恶度和劳动收入的风险都呈显著正相关。Zeldes(1989b)和Caballero(1990)用预防性储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和过渡平滑性。Deaton(1991)和Carroll(1992)将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相结合,提出了消费的缓冲储备储蓄模型。

(三)流动性约束假说

如果消费者在某个时期存在流动性约束,那么在代表性消费者在实现跨期效用最大化时,该期资产必须大于零,这可以看做是对流动性约束做出的一个定义。

Deaton(1991)研究发现,不确定性条件下,受到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的消费与其收入流量有关,如果收入流是正相关的,消费者倾向于增加谨慎性储蓄;如果收入流是随机游走的,消费者凭经验进行消费。Sydney(1999)认为流动性约束会随着时间改变,且流动性约束与家庭收入呈正比。

多数国内文献研究表明我国居民存在流动性约束。唐绍祥等(2010)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和跨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得出,1978年以来,城镇居民受到的流动性约束要小于农村居民;1995年后我国居民整体上流动性约束不显著,中部地区居民受到的流动性约束相对较大。

也有研究表明我国居民不存在流动性约束。孔东民(2005)基于前景理论提出了一个消费假说,应用GMM和OLS两种方法检验发现,我国城镇居民不存在明显的即期流动性约束。

习惯形成理论及其发展方向

当前,消费的习惯形成理论已经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因为它是从改善个体效用函数这一新的角度来完善随机游走假说,文献中对消费习惯形成的研究通常分为内部习惯形成和外部习惯形成(Deaton,1992),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内部习惯形成

Duesenberry(1949)最早在其相对收入假说中考虑了习惯形成因素,认为消费者以往的消费高峰对当期的消费会产生影响。Sundaresan(1989)和Constantinides(1990)首次将习惯形成因素引入Hall(1978)的效用函数中。

在以往较长的时间里,多数对消费行为的研究,都假定消费者偏好在时间上是可分的(龙志和等,2003),这种偏好的特点是消费者某一时期的效用只和当期的消费有关,而与消费者过去的消费无关。雷钦礼(2007)认为先前的随机游走假说之所以和经验研究不相符,是因为其假设“效用在时间上可分的”是错误的。如果将效用函数进行完善,将效用假定为在时间上不可分(non-time-separable),即效用不仅仅跟当期的消费有关,还跟过去的消费有关,这种理论即是消费的内部习惯形成。其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ut=u(ct-γHt)

其中,ut是t时期的效用,ct是t时期的消费,Ht=(1-θ)Ht-1+ct-1表示习惯存量(habit stock)。

不难看出,θ可以看作是上一期习惯存量的一个“折旧率”。当θ=0时,习惯存量是以前各期消费之和;当θ=1时,习惯存量就是上一期消费量;当0<θ<1时,习惯存量是以前各期消费的加权和,时期越早,权重越小。为了简化公式推导,现实中常常取θ=1。0<γ<1为习惯形成参数,是实证研究中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在ct取值一定的情况下,习惯形成参数γ越大,当前消费产生的效用ut越小,它反映了消费者对过去消费的“怀念”或习惯的强度。当θ=1时,Ht=ct-1,上式还可表示为:

ut=u(ct-γct-1)=u[(1-γ)ct+γ△ct]

这表明当前的效用不仅依赖于当前的消费,还与消费的增长量有关。

(二)外部习惯形成

考虑消费的外部习惯形成,周围人群消费的提高会产生二重效应(闫新华、杭斌,2010),一方面,示范效应会使得消费者增加当前消费;另一方面,前瞻性的消费者担心未来的消费落后于周围人群而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这就是所谓的理性攀比。如果在考虑内部习惯形成的同时,将外部习惯形成也纳入效用函数,那么可表示为:

Duesenberry(1949)认为周围人群的消费对当期的消费也会产生影响。Abel(1990)则最早同时把内部习惯形成和外部习惯形成都纳入效用函数。闫新华和杭斌(2010)将内部习惯形成和外部习惯形成相结合,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的示范效应集中体现在交通、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表明农村居民消费不是着眼于眼前的攀比。

(三)习惯形成理论发展方向

当前对习惯形成理论的研究表明,习惯形成不仅能从完善个体效用函数这样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消费问题和发展消费理论,而且能很好地解释我国经济现实。现有的文献可以将习惯形成理论与预防性储蓄等假说相结合来发展经济理论和解释经济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后续的研究还可以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完善习惯形成理论,进一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边界,为消费理论的研究做出贡献。

1.王合绪,夏阳.中国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分析.经济科学,2000(4)

2.王芳.城镇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统计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3)

3.高梦滔,毕岚岚,师慧丽.流动性约束、持久收入与农户消费—基于中国农村微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统计研究,2008,25(6)

4.唐绍祥,汪浩瀚,徐建军.流动性约束下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二元结构与地区差异.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3)

5.欧阳俊,刘建民,秦宛顺.居民消费流动性约束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3(5)

6.孔东民.前景理论、流动性约束与消费行为的不对称—以我国城镇居民为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4)

7.龙志和,杨建辉,王晓辉.关于消费习惯形成的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2003(5)

8.雷钦礼.家庭消费行为的典型特征与跨期选择的优化分析.消费经济,2007,23(5)

9.闫新华,杭斌.内、外部习惯形成及居民消费结构—基于中国农村居民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10,27(5)

猜你喜欢
效用函数储蓄预防性
效用函数模型在动态三角模糊多属性决策中的应用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基于幂效用函数的最优投资消费问题研究
供给侧改革的微观基础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