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森,罗静兰,李 杪,齐恒玄,罗春燕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
统33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盟隆起东南部,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有效储层薄,非均质性强,需要预测有效储层分布范围;(2)气层多层系,气井多层合采,主力开发层系有待进一步明确;(3)区块气水关系复杂,气井普遍产水,对开发影响较大;(4)与苏里格中部相比,有效砂体分布更为孤立分散,累计厚度小,单井产量低、稳产能力差,需要进一步研究气井生产规律,落实区块合理建产规模及开发指标。为此开展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物性测试及压力敏感性等研究。
储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粒砂岩,含少量中粗砂岩,颗粒分选中等-较差,磨圆以次棱角状-次圆状为主;颗粒成分以石英为主,岩屑含量较高,多见燧石、千枚岩、石英岩岩屑等,长石含量较少;细粒砂岩中往往含有较多的黑云母碎片,蚀变强烈(见图1)。
从全岩定量分析可以看出(见表1),粘土含量较高,其中具有膨胀作用的蒙脱石和混层粘土占比例大,有一定数量具有运移作用的高岭石。
岩石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高岭石晶间孔等多种类型,粒间溶孔所占比例为88%,高岭石晶间孔比例为10%,粒内溶孔比例为2%,粒间溶孔是主要孔隙类型(见图2~图3)。
孔喉结构方面,不同渗透率储层孔喉结构差异明显(见图4~5),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储层气水渗流能力与开发机理也会存在不同。根据渗透率不同级别,共将储层孔喉结构分为5种类型(见表2)。渗透率>10 mD的I类孔喉结构占10%,该孔喉类型排驱压力1.68MPa,中值半径1.68 μm,超毛细管孔占比近50%。II类孔喉结构渗透率1~10 mD,排驱压力0.3 MPa,中值半径0.39 μm,主要以毛细管孔喉为主,占比41.5%。III类孔喉结构以微毛细管孔喉为主,渗透率0.1~1 mD,排驱压力0.88 MPa,中值半径0.06 μm。IV类孔喉结构渗透率小于0.1 mD,以微毛细血管孔喉及纳米孔喉为主,排驱压力高,中值半径小。
图1岩石类型及填隙物
表1 全岩矿物分析分层统计表
图2 主要孔隙类型薄片特征
图3 储集层孔隙组合柱状图
图4 岩心压汞曲线
图5 渗透率与孔喉半径分布关系图
测试了孔隙度与地层因素、声波时差,饱和度与电阻率增大的关系,确定了统33区块的a、b、m、n值及声波时差骨架值,为全区含气饱和度、储层物性计算奠定了基础(见图6~图7)。
储层以低孔低渗为主(见图8),由苏东XX井取芯资料物性分析可知,渗透率以0.1~1 mD为主,约占样品数的40%,其次为小于0.01 mD的,约占样品数的30%。孔隙度则集中在3%~6%,约占样品数的50%。
表2 孔喉类型及相关参数
图7 饱和度与电阻增大率关系图
图8 苏东XX井储层物性分布频率图
图9 岩样孔隙度与有效应力关系
从苏东部分探井的孔隙度、渗透率分布上看,单井平均地面孔隙度集中分布在6%~8%,单井平均地面渗透率大都在0.5 mD以下,部分井差异较大。
图10 岩样渗透率与有效应力关系
通过对苏东柱塞岩心31块,孔隙度6%~15%,渗透率0.10~1.57 mD的岩样进行了覆压孔渗测试(见图9~10)。通过应力敏感研究发现,储层地层条件与地面条件渗透率差异大,表现出较强的应力敏感性;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也会发生一定变化,对气井产能有一定影响。通过实验发现,岩样孔隙度随有效压力的变化不大,渗透率随有效压力的变化大,变化规律复杂。
通过换算,苏东地区,上覆地层压力约为70.8 MPa,地层压力为28 MPa,有效压力区间为42.8~68.8 MPa。地层条件下孔隙度约为地面条件的80%~94%,地层条件下渗透率约为地面条件的3%~40%,地层条件下渗透率比地面条件低一个数量级。
通过实验发现,应力敏感性对储层渗透率造成的损害不完全可逆(见图11)。有效覆压增加过程中,渗透率降低,增加到40 MPa以后变化不大,有效覆压减小过程中,渗透率有一定程度恢复,恢复不完全。
岩心渗透率越高,渗透率恢复越好。初始有效覆压越大,渗透率恢复越好(见图12)。预测苏东储层原始有效压力在40 MPa以上,开发过程中即使渗透率有一定程度损失,随着关井压力恢复,储层渗透率会有一定程度恢复。
(1)区块粘土含量较高,其中具有膨胀作用的蒙脱石和混层粘土占比例大,并有一定数量具有运移作用的高岭石。
(2)岩石孔隙以粒间溶孔为主,所占比例达88%,高岭石晶间孔比例为10%,粒内溶孔比例为2%。
(3)不同渗透率储层孔喉结构差异明显,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储层气水渗流能力与开发机理也会存在不同。
(4)通过应力敏感研究发现,统33区块储层地层条件与地面条件渗透率差异大,表现出较强的应力敏感性。
[1]樊爱萍,赵娟,杨仁超,等.苏里格气田东二区山1段、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特征[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3):482-487.
[2]金文辉,王林琪,周文,等.苏里格气田东二区北部盒8段水体分布及主控因素[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3,20(3):22-25.
[3]李义军,李进步,杨仁超,等.苏里格气田东二区致密砂岩储层裂缝与含气层关系[J].天然气工业,2012,32(6):28-30.
[4]李义军,王军杰,樊爱萍,等.苏里格气田东区气井产能主控因素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