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关宏海
(1.黑龙江省气象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牡丹江市气象局,黑龙江 牡丹江157000)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诸如噪音、火灾、人体伤害、环境污染等问题。其燃烧可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气体及金属氧化物的粉尘污染环境。随着人们对空气质量的日益关注,学者们对爆竹影响空气质量等方面也做了大量深入研究。李悦[1]对2012年春节期间北京大气污染物的分析表明,受爆竹燃放影响,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所上升,以大气颗粒物增幅最为显著,且燃放时段PM2.5与PM10成分较为相似,但与非燃放时段明显不同。张小玲[2]对2006年北京近郊春节期间爆竹对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发现,PM2.5浓度最高可达该时段内月平均值的6倍,受燃放高峰的影响,近郊区6 h平均PM10浓度超过400μg/m3。本文统计哈尔滨8 a春节期间空气质量数据,并以2013年为例,分析说明爆竹燃放对哈尔滨空气质量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浓度受源与汇共同影响,其消散主要与天气条件有关,为降低汇的影响,单一通过研究污染物浓度反映源排放情况,故选择哈尔滨春节期间天气状况比较稳定的8 a(2001-2005年,2007-2008年,2010年)的空气污染指数数据进行分析,时间分辨率1 d,2013年空气质量指数数据,时间分辨率1 h。
表1 8 a春节期间PM10质量浓度 (单位:mg/m3)
选取每年腊月20日-正月25日为研究时段,8 a春节期间主要的首要污染物为PM10。PM10浓度从除夕开始急剧上升,至初五一直为污染物浓度高值期,初六随着爆竹燃放的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PM10浓度下降。由表1可知,污染物浓度峰值区间为除夕-初3,平均浓度是研究时段总浓度的1.16-1.6倍,是其余时段(除夕-初3除外)的1.18-1.74倍,除2008,2010年外,均达到了污染级别。爆竹燃放主要集中在除夕夜间,此时若大气相对稳定,污染物难以扩散,而排放量又增大,可致污染物积累,统计8 a数据,基本在初1达到峰值,之后随着爆竹燃放的减少,PM10的浓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非燃放日。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自2013年1月1日起,哈尔滨市已执行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新标准在原有对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监测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对一氧化碳、颗粒物PM2.5以及臭氧的监测,新标准细化了对污染物的分类监测,也更符合公众的切身感受。哈尔滨作为首批执行新标准的城市,在城区共设置12个监测点,分别是松北商大、岭北、阿城会宁、南岗学府路、太平宏伟公园、道外承德广场、香坊红旗大街、动力和平路、道里建国路、平房东轻厂、呼兰师专及省农科院。
图1 红旗大街2013年2月空气质量指数(---以NO2为首要污染物时段,+以PM 2.5为首要污染物时段)
统计12个站点2月份的空气质量数据显示,首要污染物以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为主,一氧化碳及臭氧很少出现,仅分别在呼兰师专出现1 h及岭北出现3 h。总体上,除香坊红旗大街是以NO2为主要的首要污染物外,其余站点均主要以颗粒物PM2.5为主,其中太平宏伟公园及动力和平路以SO2为首要污染物也较多,分别占总时数的30%、36.7%。按上文8 a统计燃烧爆竹污染时段分析,除夕-初3及正月15,12个站点的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因红旗大街主要的首要污染物为NO2,以该站点为例,可以更直观地研究燃放爆竹后,空气中污染物的变化情况。
爆竹燃放时间主要在小年,除夕-初五,元宵节,对应2013年日期分别为2月3日,9-14日及24日,三个时间段分别对应了图1中三个AQI的峰值区。从3日开始,AQI指数陡增,首要污染物也由NO2转为PM2.5,空气质量由轻度污染转为中度污染,之后燃放一直持续,空气基本维持在中度污染以上,直到9日(除夕)夜间,由于爆竹集中燃放,AQI呈爆发式增长,10日峰值突破300,达到严重污染(空气污染最高级),此种污染级别可使健康人群运动耐受力降低,有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出现某些疾病。14日后,爆竹燃放减少,且颗粒物受大气运动及自身沉降作用,浓度降低,AQI指数下降到150以下,首要污染物也由PM2.5转为NO2,空气质量渐好,24日(正月15)夜,爆竹的燃放引起AQI指数再一次出现高峰,空气由轻度污染转为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综上可以看出,燃放时段AQI指数是其余时段的2-3倍,且与首要污染物PM2.5的出现非常吻合,即爆竹燃放的污染物主要以PM2.5排放为主。
[1]李悦,程水源,黄青,等.烟花爆竹燃放期间大气颗粒物的化学成分特征 [J].暨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3,34(3):328-332.
[2]张小玲,徐敬,李腊平.不同气象条件下烟花爆竹燃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 [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