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段子的传播形态

2014-07-12 13:24吴晟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口头段子语境

吴晟

民间段子的传播形态

吴晟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民间段子的流传主要有口头传播、手机传播、印刷传播和网络传播四种形态,它们呈叠加性状态发展,遵循互动互助、共进共演的原理,它们的并存是一种相互竞争、相互借鉴、相互协调的关系。手机传播、网络传播段子的语境,比较漫无边际,过于虚和泛;印刷传播段子,由于政策所限,比较微弱。口头传播段子的物质语境,局限于酒桌、茶座、牌室、咖啡吧等场合,其中以酒桌为最,因为酒不仅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壮胆剂。兴奋便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壮胆则催化出流露真言。

段子;传播形态;传播语境

段子的传播方向包括纵向与横向两种。纵向传播指时间先后的传承,如从古至今,从一个年代到另一个年代,或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横向传播指不同空间的传承,如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群人到另一群人。本文要谈的是段子的传播形态。

一、口头传播

“(有的作品),我们看不到它们统一的版本,也不知道它们最初的作者是谁,有些作品,甚至连它产生的确切年代也弄不清楚……有些作品,甚至连书面形式也没有,完全是依靠人们口耳相传,一代一代地传下来。”[1]大概20世纪90年代中期,民间悄然流行一种短小形式的口头笑话,称之为“段子”。最初是在酒桌上,或是闲聊时,或是三四人散步时,一些交往有年的同事,口头讲述。渐渐地口头传播的范围有所扩大,相聚在一起的不一定相互直接相识,有的是间接认识,比如甲乙丙丁四人,甲因为丙认识丁,乙因为甲认识丙。后来又渐渐地,小圈子里不一定局限清一色同性,而扩大到了异性相杂。总之,口头传播的圈子比较小,口述时首先自觉遵守的原则是否有“少儿不宜”,即只要有未成年人在场,带“荤”的段子绝对不讲,几乎约定俗成。

段子的口承方式最为原生态,因为它符合文艺发生原理,一切文学艺术都是原生于民间。(唯芭蕾舞产生于宫廷例外),在文字还没有产生之前,它便以歌谣的形式,在民间口耳相传。段子的口承也最为生动形象,因为它伴随着口述者的表情、动作、腔调、语言艺术,甚至道具的使用。钟晓玮认为:“当人们称‘段子'的时候,实际上带有一定的欣赏、拍手称妙的情绪。如果一个人毫无修饰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像记流水账一样描述一个场景,而整个表述过程平淡无奇,语言修辞、句式排列或中心思想毫无闪光点,无法引起共鸣,那么,是不能称之为‘段子'的。”[2]即是说口述段子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学问。如果表述平淡无奇,详略又安排不当,就不能突出段子的闪光点,也就不能引起现场的共鸣。同一个段子,从不同人口中讲出来的效果差别甚大,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有人口述,眉飞色舞,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张弛相济,起伏有致,关子卖得恰到好处,包袱抖得水到渠成,引人入胜,精彩纷呈;有人口述,要么表情单调,要么爆笑不止,节奏平缓,关目含糊,细节敷衍,语言无味。试看下面一则段子:

(1)最近几年新疆成为全国旅游的热点之一。新疆人也挺会做生意,根据不同的季节,向游客推销不同的当地特色产品。夏天来了,空调在户外起不了作用,于是新疆人便在旅游点专设了卖扇子的摊点。“卖扇子卖扇子啦!10块钱一把的便宜扇子,仙女羽毛做成的雪白的扇子!”旅客见扇子煞是可人,价格也不贵,所以买者不少。一旅客扇子一买到手,便边走边扇,没想到还没有迈出几步,扇子的羽毛就掉得差不多了。于是转身回到摊点:“你们怎么这样做生意呢?你看,我刚买的扇子就成这个样子了!”卖主微笑地说:“你扇扇子的方法错了。”边说边拿起一把新扇子,笔直地举在面前不动,头部左右摇动说:“我们新疆人是这样扇扇子的。”

这样一个段子当它形诸文字,效果立即黯然失色。因为口述时不仅伴有口述者丰富的表情、一连串的动作、抑扬顿挫的声调,还包含三重身份的叙述:讲述者、卖主、游客。倘若讲述者能够兼顾三重身份的语气和口吻,效果比较明显。其中尤其是卖主,如果讲述者能够模仿新疆人的口吻,用一种新疆普通话来叙述,不仅惟妙惟肖,而且会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言之,口述者能够模仿的方言越多,就越原汁原味,讲述的效果就更加真实可信。试看以下两段:

(2)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三个四川籍男子进京,当公交车将要驶进天安门站时,他们兴奋地大声嚷嚷:“杀到天安门去!”结果一下车便被公安便衣带走,问讯后才知道是方言,于是放人了。三个男子垂头丧气,一路无语。其中一男终于开口:“怎么不开腔了?”结果又被公安便衣逮到局里,问讯后知道是方言差异,于是放人了。三男子出来的路上,已是中午时分,饥肠辘辘。其中一男摸摸口袋问:“你们有子弹吗?”结果如前。据说第二天奥委会通知:奥运期间请大家讲普通话。

(3)一山东农民进京,乘公交时刚跨上车便被车门夹住了臀部,大声叫喊:“司机,夹住腚了!”司机白了他一眼,也大声嚷道:“是屁股,不是腚!没文化。”公交车快到站了,这位山东乘客便问司机:“下一站是不是永屁股门呀?”司机:“是永定门,不是永屁股门!”……

前一段用四川话,后一段用山东话讲述,效果颇佳。

口述段子要防止另一种倾向:戏剧化。即表演成分过多,不仅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也可能喧宾夺主,冲淡了情节,忽略了关目,削弱了语言的感染力,将使段子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这里借用一堂公开课为例:一中学语文老师上公开课——白居易《琵琶行》。上课铃响过后,迟迟未见老师到场。正在学生着急、听课领导与老师们疑惑不解时,传来了清脆悦耳的琵琶声。这时语文老师手中抱着琵琶,并用头巾半遮着脸,嘴里吟着“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步履缓慢沉重地走进了教室……可以想见这堂公开课的效果。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一中学语文老师上公开课《焦裕禄》,将课室布置成灵堂,播放哀乐,并要求学生佩戴白花和黑袖章……这两个戏剧化的公开课没有获得成功,却意外地成了供人们茶余饭后谈笑的段子。同理,口述段子时过于戏剧化表演,不仅达不到引人发笑的效果,反而容易弄巧成拙,使人生厌。

口述段子比较忌讳三种做派:一是开始讲述前特别申明或强调“我给大家讲一个笑话”,如此容易拔高听者的期待值,听完段子后他们会感到不过瘾,结果造成本来可以引人发笑的效果,却一片寂然,使双方都陷入尴尬的局面。二是段子还未讲,自己却先笑成一团,如此,不仅将影响到口述段子过程中的含糊、中断、淹没和变味,且会使听众感到莫名其妙,进而破坏了听众的兴致。三是卖关子。口述段子固然要设置悬念,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好奇期待,但卖关子——讲到关键处故意拖延时间,吊听众的胃口,或者给听众讲条件,诸如罚酒之类,也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口述段子特别讲究节奏感,节奏感把握不好,或者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或扭转,也会让听众感觉受到愚弄而伤自尊。

段子的口头传播又有历时效应(纵向传播)与共时效应(横向传播)两种情形。我国古代不少经典笑话一直流传至今,仍然存活于民间的口头传承之中,产生了颇为显著的历时效应,如《药渣》一则,尽管已形诸文字,收录在文本里,但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一段子,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它都是经典的,引人发笑。这就是它的历时效应。又如《三个宝》的段子,据说由古波斯传入,可知它的年代比较久远,在口传过程中,不知何时当它传到桂北地区后,尽管发生了一些变异,但它仍然不失为一个经典段子。不仅能够产生历时效应,同样也能够产生共时效应。有些段子,由于是由方言来口述,或者用了具有区域文化含义的方言字词,只局限于本方言区传播。这类段子只能在本方言区有市场,在其他方言区就难以产生共时效应了。

总之,口头传播,直到今天,依然是段子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方式。但是作为声音符号的口语,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口头传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头传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第二,口头传播使用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因此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它只能在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中传播。

二、手机传播

手机传播是指有些人听了精彩的段子,觉得不能独自享受,于是将它输入手机,转发给亲朋好友。另外,通信运营商为了获取转发利润,也编创一些搞笑的手机短信。这便是段子由口头形式传播转化为手机传播的原因。与口头传播不同,手机传播段子要来得及时、快捷,也不局限于场合和时间,随时随地可以发送。也不局限于单向传播,它可以群发,进而一传十,十传百,因此其覆盖面要宽广得多。实现信息远距离快速传输,是手机传播段子的显著优势。其次,手机传播段子可以储存,以备遗忘。当你感到沉闷时,可以重温,以达到自我调节情绪的效果。或是朋友聚会时,便于转叙交流。而口述段子,即使你感到有必要与朋友分享,但复述可能会因为记忆不全而遗忘若干细节,造成原本很经典的段子打了折扣,或变了味。再次,手机传播段子还有一些口述段子不及的优势,因为它是诉诸读者的视觉而不是听觉,所以可以编制一些符号,或汉英杂糅。试看下面两段:

(4)星期一=忙day,星期二=求死day,星期三=未死day,星期四=受死day,星期五=福来day,星期六=洒脱day,星期天=伤day。

(5)广东华附今年小升初有道考试题目,猜5个成语:(①)20/3;(②)1/100;(③)9寸+1寸=一尺;(④)12345609;(⑤)1、3、5、7、9。看自己能小学毕业吗?答案:①陆续不断;②百里挑一;③得寸进尺;④七零八落;⑤天下无双。小学文凭都不好混!

现在又有了微信,它可以同时发送相当数量的段子,同时晒图片。又次,手机段子还可以发一些难以启齿的“荤”段子。人们习惯将荤段子分级别,一般来说,在现场口述段子时,一般最荤也只能点到为止;而手机上供阅读的段子有可能荤到顶级,因为“启齿”是主动的,而“入目”则是被动的。

但是,与口头传播段子相比,手机传播段子也明显存在若干不及口头传播的劣势。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手机传播是凭记忆对所听到的口述段子进行复制,由于语言表达、理解程度、文学感悟等差异,容易造成段子的变异。这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从主观上看,有些转述者可能对口述段子进行某些润色或修改,使之更趋完善完美;从客观上看,限于个人水平,可能在转述中使原本生动有趣的段子,变得索然无味。

第二,手机传播段子没有语境,即缺乏现场氛围,段子的神韵可能被淹没。如前所述,同一个段子,不同人的讲述,其效果反差很大。手机转发段子,不可能再现口述者神情、语调、节奏和动作。

第三,口述段子,由于特定语境和听众群体,可能一个段子会引发一连串的精彩段子。因为现场听众脑子里储存的段子,一时处于休眠状态,当他受到启发时,类似的段子便浮于脑海,便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其他听众也是如此。这种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的现场效应,是手机转发所没有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作为听众,口述段子的现场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笑是会传染的;而阅读手机段子,即使好笑,也是个人独享,不会产生现场效应。

三、印刷传播

今天,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得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影响。继手机传播段子之后,一些书籍、报刊开始收录一些段子之类的笑话、故事等。有的学术著作,如《中华民间文学通论》、《口承故事论》[3]、《中国俗文学概论》[4]的部分章节,收录了一些段子。故事集《爆笑段子》[5]共六册,收录若干篇幅较长的故事,称之为段子名不副实,倒是每个故事结束后聊补空白的微型故事,或“灰”或“荤”,可视为段子。如《开心的事》:“有一个男子站在汽车站前笑个不停,旁边的人看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什么事这么开心。男子边笑边说:‘我把刚才那个售票员耍了。'‘怎么耍了?'‘我买了票,可我没上车!'”有的报刊也登载过类似段子的笑话,如一些省自主命题的高考语文填句,《羊城晚报》就摘录过其中部分;也有一些报纸的副刊,偶尔会插入一些段子;还有一些台历,每页背面也辑录了一些短小的段子。

与口头传播主要诉诸人们的听觉不同,印刷传播主要诉诸人们的视觉。一些漫画也可视为段子的一种特殊形式,试看下图:

这幅漫画直击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爆满的现象,题为“黄金粥”便生成段子,所谓“黄金周”本为国人自由安排娱乐休闲或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喻这种时间如同黄金一样珍贵,如今却成为一锅煮不熟的粥,一塌糊涂。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非主流文化,尤其是以讽刺性和色情性为主要内容特征的段子,就很难批量印刷发行。不仅编辑此类休闲消遣读本的作者不敢用真实姓名,如前面所示《爆笑段子》六册,其主编就署“一笑”,就像《金瓶梅》的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一样,惧怕招来骂名。即使是印刷发行的段子集,也经过编辑者选择或处理,选择一些讽刺上较为温和的、涉及色情的较为含蓄的段子。客观上造成了多数经典段子只能以口头形式或手机媒介来交流传播。此外,作为出版集团或报刊社,由于意识形态的制约,对以讽刺、色情为主要内容特征的段子,必定持谨慎态度,不敢贸然印行。

四、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传播与传统的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的特点。第一,以往人们只是被动地阅读、接受,网络传播中的人则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寻找信息、追逐信息,向资料库、电子图书馆、信息中心索要信息。第二,以往受众对传播的参与和交流程度极低,网络传播则要求人们有很高的个人参与性,即不仅要主动地选择、寻找、索要信息,而且要积极地向“信息高速公路”输送信息,或者通过各种方式交流信息。第三,网络传播中的各种媒介将在发展中有机地组合、集成为一体化多功能的多媒体电脑,而各大传播机构也将有序地聚合成一种松散的超级信息传播系统[6]。

网络段子,有些开辟了专门的网址,有的则开辟了一些栏目。一个名为“好段子”的网站将段子分为六大类:“开心笑料”“雷人雷事”“时事趣闻”“经典妙语”“杯具人生”“囧照囧图”[7]。可见,段子的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口头段子、文字段子,还出现了图片段子,甚至视频段子。尽管分门别类比较庞杂甚至混乱,但其长处是同一门类的段子可以集中在一起,形成系列和规模,便于读者比较和选择,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网络段子不仅为读者随时阅读提供了方便,也为他们交流、评论、再创作提供了互动平台,还为他们搜索、下载、收集提供了便利。从目前我国网络段子来看,内容十分驳杂,良莠不齐。从整体来看,无聊的、拙劣的、浅薄的段子居多,经典性的段子较少。

综上所述,口头传播、手机传播、印刷传播和网络传播呈叠加性状态发展,它们遵循互动互助、共进共演的原理,并非后一种传播淘汰前一种传播,它们的发展是一种相互竞争、相互借鉴、相互协调的关系。段子的流传,即四种传播形态并存。

五、传播语境

传播语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语言环境及其氛围。传播语境表现为互动互助、相辅相成的关系。理想的传播语境有助于提高传播和接受效果。语境虽然在传播活动中起着某种关键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传播活动的成败和效果。不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他们都不是简单消极地、被动地接受语境的影响,而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对语境的影响加以选择、转化。因此,尽管不同的语境对传播有不同的影响,但相同的语境对传播的影响却不一定相同。

虽然手机传播、网络传播段子有其语境,但都比较漫无边际,过于虚和泛;而印刷传播,由于政策所限,比较微弱。因此这里以口头传播段子为例。口头传播段子的语境,由硬、软两类构成,所谓“硬”,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有形条件构成;所谓“软”,由传播活动所需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构成。多数情况下,口头传播段子的物质语境,局限于酒桌、茶座、牌室、咖啡吧、泡温泉、旅游小团体、散步小群体等场合,大都属于小范围,其中以酒桌为最,因为酒不仅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壮胆剂。兴奋便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壮胆则催化出流露真言。如《聚会》:“一群老没机会提拔的人借酒浇愁。有人带了一瓶酒,大家一看那酒的名字,眼泪便哗哗掉下来。酒的名字叫‘老白干'。”试想几个铁哥们聚在一起,如果情绪如此痛苦不堪,最大的可能就是直接发发牢骚骂骂人,宣泄一通,而绝无心情通过讲段子来间接影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口头传播段子,一般是在心情愉悦、氛围轻松的语境发生。因此,段子即使或“灰”或“荤”,很少恶意攻击什么。它只是一种消遣性的娱人和自娱。这是口头传播段子的物理语境和情绪氛围。口头传播语境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人际语境。口头传播段子,基本上是在相互接近、关系融洽的人群中发生,而在身份驳杂的陌生人群中就不太可能发生,即使某人酒后高度兴奋,也极少贸然面对一群陌生人讲段子。

如前所述,相同的语境对传播的影响却不一定相同。在相同的酒桌、茶座、咖啡吧等语境,口头传播段子还要考虑听者的身份:第一,如果有一位不苟言笑、思想僵化的领导在场,你口头传播讽刺领导干部的段子,他必定会觉得是在指着和尚骂秃驴,从而造成十分尴尬的局面。第二,如果有一位自卑的农民兄弟在场,你讲嘲笑乡下人的段子,就等于当场羞辱他。第三,如果妇女在场,你大讲荤段子,她会感到难堪,并认为你是下流低俗的性骚扰。因此段子传播语境是受制于接受对象的。

段子传播语境还有几个重要因素,一是请求,请求即同桌一致请求某人来几段,借以助兴。二是交换,即一人抛砖,引来群玉,大家相互响应,交流互换。三是共时效应,即段子讲述后听者反应如何,如果引起大家发笑,气氛出来了,讲述者便接着说;如果听者没有反应,造成冷场,讲述者觉得没趣便会立即打住。

六、结语

从段子的传播形态来看,口头传播的口承段子最为原汁原味。它不仅来自民间,还一般来自民间的农村或小城镇,以一种最原始的形态存活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保留下来。它传播的路径是“农村包围城市”,进入城市后,或继续在口头传播,或以手机媒介传播,或以印刷载体传播,或以网络平台传播。后三种传播形态,都可以称作书面记录。段子在由口头到书面的转换中,或多或少地会丢失一些原貌,最为显著的就是由方言转换为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段子与口头讲述语言及讲述风格有着较大差距,甚至会发生某些变异,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未经专门训练的读者,往往习惯于在记录转述段子时对段子进行文学性加工——或改动或补充,这样就有损于段子的原创价值;学者们尽管做过口述段子的田野调查,获得的是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但关注点在段子内容本身,而对于口头讲述现场生动的情况,口头讲述作为娱乐活动的种种背景,往往会忽略或者遗漏。

[1] 陈驹.中华民间文学通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3.

[2] 钟晓玮.中国段子文化的传播形态和舆情百态[D].杭州:浙江大学,2011.

[3] 许钰.口承故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中国俗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 一笑.爆笑段子[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

[6]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2.

The Communication Forms of Folk Jokes

WU Sheng
(School of Humanities,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The communication of folk jokes has oral,mobile,printing and network forms which show a development state of superposition,the principle of interact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Their coexistence is a relationship of competition,reference and coordination from each other.The context of mobile phone spread and network spread have no purpose relatively.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policy,printing spread is relatively weak.Oral spread is limited to alcohol,tea,smoke and caféand so on,especially alcohol,because alcohol is a kind of dope and courage.Excitement will create a harmonious atmosphere,and courage can reveal something of truth.

jokes;spread form;spread context

G206.3

A

1009-0312(2014)06-0055-06

2014-08-29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间集体智慧段子研究”(10JDM75001)的阶段性成果。

吴晟(1957—),男,江西南昌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口头段子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如何写口头通知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段子来了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