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形成及其意义

2014-07-12 13:56刘佳
科学中国人 2014年18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驱动创新能力

刘佳

(辽宁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为出发点,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指明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新方向。

一、创新驱动战略提出的背景

面对当前国际复杂的科技形势和科技创新引发的全球科技革命的新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在实践科技事业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战略。

1、国际背景

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国力较量的主旋律,这其中的竞争只会越演越烈。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正在成为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支撑力,是决定一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地位变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面对全球比较惨淡的经济状况,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都集中到了科技创新上来,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呼吁要加强自主创新,强调以保持美国的世界创新中心地位;法国政府认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政策;俄副总理伊万诺夫则认为,鼓励科技创新能够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事实上,欧盟、日本等国也把加大科技创新的研发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选择。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100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共同举措。

2、国内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其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1)科学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产制造的大国,被誉为“世界工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说到我国的经济总量从第六位跃居世界第二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然而隐藏在这些光环背后的竟然是我国自主创新产品很少,我国的技术对外依赖度已经超过50%,国内很少有企业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技术必须从国外引进,这离2020年我国加入世界科技强国行列的目标相差甚远。有资料表明,我国国有控股的特大型企业仍然以经营各种商品为主,却把科技创新放在次要和附属的地位;作为高科技的电子百强企业从1998年到2000年3月仅有44家申请过专利。[1]

(2)专利项目和被引用的论文数量较少。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是以申请专利的数量和高水平科技论文的数量为评价的客观标准。在专利方面,虽然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根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大陆申请专利数为4989个,低于日本的11538个、美国的85528个、韩国的29363个。2001年中国大陆在美国只有195个授权的发明专利,而美国有87607个,日本则有33233个,韩国也有3528个。[2]在科技论文方面,2000年我国论文总数占世界的3.5%左右,2006年我国的SCI、EI、ISTP论文总数达到17.2万篇,占世界的8.4%,居世界第二位。[3]尽管近年来在科技论文在数量上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却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我国的论文数量较多,但论文的水平还很低。

(3)中国在诺贝尔奖项中没有一席之地。诺贝尔奖当属在科技创新方面是最具影响力和最高科技水平的代表。但是至2007年为止,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者是中国籍的,仅2012年度中国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这些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局势很不乐观,急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创新驱动战略的形成过程

我国的科技创新战略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转变和完善等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内容是辩证统一的。

1、起步时期(1978年—1985年)

1949年—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我国的经济活动仍处于国家统一领导的模式,国家占据统领地位,企业缺乏对产品创新的积极性,缺少科技创新的原动力。这样就造成中国的科技发展缓慢,整体的科技水平低于世界其他各国。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全面进入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也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上审议并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该规划提出科学发展要遵循“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的方针。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1982年,中央制定并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以此来促进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使我国的技术引进方式由最初的直接从国外购买整套设备等硬件技术方式,逐渐转向直接推动经济发展的资金与技术相结合的外国直接投资形式[4]。

2、发展阶段(1986年—1996年)

1986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在王淦昌等四位老科学家提议的基础上,决定启动实施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这也预示着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启程。1987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中指出,要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988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的时候指出,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这时鼓励一些国外的企业来华投资,我国提出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科技战略,成为了这一时期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主要方式。1995年5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上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国家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5]1996年发布的《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表明,国家提倡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科技体制改革。

3、转变时期(1997年—2005年)

1997年3月,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简称“973计划”。该计划的主要意图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支撑国家未来发展,原始创新是科技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1997年底,我国就开始了投资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有意识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十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发布,是要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这就预示着科学技术由原始创新向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转变。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003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指出:“既要积极学习、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又要大胆探索和创新,攻克系统级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使我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6]2005年10月,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2005年11月,胡锦涛强调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显著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制定,立足国情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全面的规划与部署[7]。

4、完善时期(2006年—至今)

新科技背景下的国际形势与科技竞争的态势,科技创新成为了世界各国之间竞争的决定性力量。基于我国整体的科技布局和保障国家安全,对科技自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我们走科技自主创新的道路。2006年1月,以“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主题的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科学技术引进将要彻底转变到科技自主创新上来,也昭示着我国要正式开启科技自主创新道路的征程。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正式把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列入“十二五”规划建议,直至十八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至此,我国的自主创新思想最终确定,创新体系的完善,也体现了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形成。

三、创新驱动战略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技创新源自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缺乏对创新的积极性到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再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国在深入理解科技理念与战略决策,有效应对全球科技激烈的竞争,缩小了自身在科技发展方面同世界领先国家间的差距。

改革开放35年来的艰辛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体制机制。目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突破点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自主创新中,技术创新是基础,创新政策是条件。国家在科技政策的制定上对创新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政策即会促进技术创新,有时也会制约技术创新,因此要加强技术创新,必须在政策上加以改革创新。科技事业的实践表明,我国从计划、规划和战略三个层次有效对自主创新进行导向,逐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家两次重大的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人们创新的主观意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进程,保证了我国加入世界科技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

[1]李斌.2004科技中国[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262—263.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5—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2006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7年12月17日.

[4]李云鹤,李湛.改革开放30年中国科技创新的演变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9(1):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胡锦涛.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规定[R].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69.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驱动创新能力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