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懊恼
股市不景气好多年,原先言必称股票的现象如今几乎绝迹,有人拿着深度套牢的股票一动不动,有人赔了钱也不好意思承认。这到底是什么心理?
有心理学家对此做过实验。第一个场景,假设半年前,张三以30元每股的价格买了某支股票,发现此刻股票跌至15元,他坐在电脑前,鼠标放在“卖出”键上,迟迟无法决定到底该不该清仓。同样情况问接受实验对象,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不卖”。
第二个场景,张三起身上厕所,他养的猫跳上电脑桌,触碰了鼠标。等张三回来,发现股票已被清仓,这时股价还是15元,问他还应不应该重新买回股票。此时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选择变成了“不应该”。
这是怎么回事?如果你不卖出股票是因为看好后期行情,那就应该及时买回股票,纠正猫的错误操作;如果你不买回是因为不看好这支股票,为什么最初不愿卖掉呢?
要解释这个矛盾,还有一个实验:假设你半年来连续买彩票,每次都是相同的一组数字,这时朋友劝你买另一组数字。除了两组数字都不中,你买或不买,都面临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朋友提供的数字中了,但你没买;第二种是你听从了劝告,但之前的数字中了。面对这两种情况,实验发现,大家在第二种情况下感到更加懊恼和痛苦。
第一种情况因为没采取行动,被定义为“忽视的懊恼”;第二种情况因为采取了行动,定义为“行动的懊恼”。正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行动的懊恼要大于忽视的懊恼,所以往往愿意将错就错,也不愿打破现状。
对应到股市上,即使股票跌得惨不忍睹,大家也宁愿不闻不问,也不愿轻易卖掉。这不是投资习惯,实在是人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