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今天的主粮,正是未来保障
从现在起,反思过往和曾经
昨天的错误,必须立刻纠正
说起饥饿的感觉,对60岁以上的人来说,是在他们的记忆里;对三四十岁的人来说,是在父母的故事里;对20岁以下的人来说,是在冯小刚的《一九四二》里。
每年的10月16日,是联合国确立的“世界粮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是为了提醒人们,世界上还有很多饥饿存在。
四年前的“世界粮食日”,新华网发表了一篇文章:《唤醒饥饿的记忆》。文章说,翻开中国历史,有记载的饥荒就有4800多次。如今,一些人家中尚存的各色票证、粮本,就印刻着短缺时代的生活艰辛。而现在的中国,农产品琳琅满目、供应充足,“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
文章引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的话说:“我们的世界面临着如此严重的粮食危机,很多人却没有感受到它的存在。”
五年前,粮农组织在全球发起了一项关于消除饥饿的网上签名活动,全球约85万人签名,而其中的中国人不足2000人。
两年前的“世界粮食日”,《华商报》发表一篇文章:《饥饿的滋味应永远被国人咀嚼》。文章说,中国仅仅只吃了30多年的饱饭,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遗忘饥饿的滋味。希望所有人在粮食面前,时刻都能怀有一种敬畏之感。
中国一直都是粮食进口大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正一步步蚕食着用以“养人”的耕地。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正使得耕地上的种植者大幅减员。过度的使用和工业污染,造成土壤环境每况愈下。种子产业的国际竞争,正在使我们的农业面临被人掌控的危险局面。
所有一切都在提醒我们:不能忘记饥饿的滋味。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很多人成为了美食的追逐者。打开电视,五光十色的,都是厨艺和健康营养的节目。
饮食是一种文化,这在中国博大精深。但不要忘了,粮食是一种生存,是国家民族的发展大计。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感觉到严峻,更应该从一个严肃的视角,来审视舌尖上的中国。
想起海子的著名诗句: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关心的人已经有了,而且越来越多。他们以全新的理念,重新打造农业,重新思考和塑造未来的主粮。现代农业在中国,正在悄然进行着颠覆性的转型。
这些人,被称为“新农人”。而他们所创造的,很可能是所有中国人明天的幸福——一个真正饮食无忧的幸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