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厚亮
最近,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将深化金融改革开放,遵循市场原则,顺应发展需要,消除不合理的政策壁垒……政府正在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准入门槛,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对外开放将会进一步扩大。
自从去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其中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后,改革的步伐正式加快。中国金融业在经历了几乎没有风险的野蛮生长后,伴随着市场化改革,风险也将随之到来。作为中国银行业的灵魂人物,马蔚华曾带领招商银行在几大国有银行中间杀出一条血路,凭借创新开拓出全国大市场,他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民营银行又有哪些看法?
《中国周刊》:从去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放松利率管制,中央政策和领导人更多提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否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提速?
马蔚华:也应该提速了,不是老说加快利率体制改革吗,老加快,可是现在是第18年了,还不开始的话,再加2年就是20年。我觉得这个是必要的。利率市场化是整个经济改革里头一个非常关键的、也是风险比较大的地方,但利率市场化开始放开得都比较平稳,我们有路线图,同业市场、外币,最后到贷款放开,最关键的是存款的上限。
因为国外有经验教训,像美国1985年完成利率市场化,从1986年到1990年,每年倒闭将近200家中小银行;台湾地区利率市场化后全行业亏损;韩国利率市场化后不良率翻了一倍多。中国(大陆)利率市场化后就能够安然无恙吗?也不见得,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风险,所以要做一些准备。不同的金融机构可能情况也不一样。
《中国周刊》:您长期担任招商银行行长,推进了诸多具有前瞻性的改革,怎么看银行这些年所面临的挑战?
马蔚华:本世纪初,我当招商银行行长的时候,我就觉得,银行未来面临两个脱媒(一般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一个脱媒就是直接融资的兴起。现在你看,这10年,直接融资的份额迅速扩张,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信贷资金只占一半以下了,这10年变化快。在银行体系外还有一个非常活跃的金融市场,包括信托理财,包括PE,也包括民间借贷,非常发达。现在银行利率要是不改革,钱肯定流出来,包括流到余额宝,这是必然的。因为银行的利率低,外边市场有高利率,流出去是必然的,无可挑剔,没有任何不正常的。这样反而倒逼银行,你不改可能流得更多,所以你早晚得改,干脆给它放开得了。所以这是一个加速的过程。
第二个脱媒就是技术性脱媒。过去支付是银行一统天下的事,但是这件事不是没有挑战的,银行租我们的IT,还不如自己干,因为支付他也能干。比尔·盖茨的名言是,你们不改变就是恐龙。本来支付宝是我们的支付网关,本来第三方支付是商业银行的支付网关,通过第三方支付,使银行在各种金融机构间能够快速地结算,后来就演变成现在像余额宝这样的支付工具,应运而生。是对银行的一种脱媒。现在IT发展到移动互联的时候,技术对它们肯定是大大地冲击,尤其是在过去银行覆盖不到的地方,它就大显神通。因为过去银行讲常规理论,常规理论是把资源首先托到头部,效益比较大的,忽视尾部,尾部就是弱势群体,或者弱势产业、弱势地区。互联网发展正好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周刊》:脱媒之后,银行如何因应?
马蔚华:银行在面临脱媒的时候,各个方面受到挑战,但是肯定还有新的空间。当时我们感到财富管理肯定是银行一个重大的领域,所以我们比较早地去搞私人银行,搞零售,搞小企业。像零售,适应利率市场化的程度更强,因为利率市场化最明显的特点可能就是存款成本上利差减小,风险加大,零售业务有那么多的渠道,那么多的客户,你可以卖理财产品,你可以得非利收入。做小企业也是,小企业一个重要的特点不光在于节约资本,下浮利率,更重要的是让你的客户经理能够获得风险定价的能力;专门做那些国营大企业,做那些好的企业,利率下浮,而且那些风险肯定比较小,客户经理净做好企业,你的风险能力都没有了,那你再遇到这些利率市场化的情况怎么做?培养了风险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以后就能够有本事,这个很重要。
所以利率市场化经过十几年现在大家都应该有思想准备了,冲刺的阶段应该到了。今年1月份存款降低了9000亿,要是利率市场化9000亿不会走,所以加快有必要。
《中国周刊》:您提到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利率市场化后,都有极大的的风险,中国可以如何规避风险?
马蔚华:不是说利率市场化完全没有风险,但是我们是属于别人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经验教训的。现在许多事也很有意思,比如我们到美国去,国际市场老是评价中国,房地产、影子银行、政府平台,对我们有很多的担心;但另一方面,他们天天担心的事也是我们要关注的,他们事先把担心的给你说出来了,那你自己再去根据他提示的研究,就会弥补这些,事先预见到这些,这就是主动权。我觉得我们现在也不是没有风险,但是尽可能可以把风险减到最小程度。现在我们要有存款保险和金融机构退出制度,这些都是利率市场化的。在这之前我们做了大额可转让的存单,还有银行的定价机制,这些都有很多措施。这些使存款和贷款都有一个价格上的考验,下一步还有一个货币市场、债权市场的建设。因为将来央行调控不是简单地靠规模控制,存贷比,通过债权市场化操作来间接影响,这些都在做。关键还有商业银行自身的适应能力,所以我们尽管做很多努力,也不可能就万无一失了,应该有这种思想准备,有风险,怎么应对。
《中国周刊》: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民营银行在今年正式破题,作为中国银行业的大佬,你怎么看它的意义?
马蔚华:民营银行肯定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因为过去民间办银行一直没有允许,法律都没有开这个口。这次三中全会以后,能够把牌照给民营企业,完全纯民营银行,相对实现了打破垄断,让民间资本参与,丰富金融市场所有制成本的内容,另外也能增加市场的竞争力。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民营企业家也都非常高兴,有的欢欣雀跃,有的争先恐后地要做。
《中国周刊》:民营银行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马蔚华:做这个事情也不能脑子里全是乐观的、高兴的。办银行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因为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谁做银行都有这个风险,经营风险本身就跟风险打交道,每天都在处理平衡,就是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另外,既然是银行,还要身负重责,银行是吸收公众存款的,如何保证公众的利益,就是股东和管理者共同的责任,还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这很重要。第三,也要冷静地分析今天的经营环境,前几年办银行确实有诱惑,因为确实银行利润增长很快,在全世界中国都是亮点。但是这个情况今天在发生变化,你看这三年,全国银行的净利润的增幅从30%,降到二十几、十几,还会不会继续降,这都是不确定的。另外,风险也在积累。
所以我觉得办银行的企业家肯定会看到这一点,我们在高兴的同时还要头脑清醒,看到我们今天办银行和过去的不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新的风险因素,所以你要想办,你就要考虑你的商业模式,你是不是简单地靠过去存贷款那样的商业模式,还是有差异化地经营。我们的民营银行主要是为小微企业服务,那你就要研究如何做小微企业。特别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参与其中,他们也要通过互联网的思维来建立差异化的模式。我们要有一个风险的意识,还要有一个创新的思维,这样才能把民营银行做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