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让品德课充满活力

2014-07-11 06:33张丹
新课程·中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回归升华提高

张丹

摘 要:生活化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关键词:升华;提高;回归

生活化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那么在品德课堂中如何落实“生活化”基本课程理念,使品德课充满活力,更具实效性?我在区教研课《节日大观》一课的教学后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

一、确定目标,立足生活

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是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比如,四年级上册《节日大观》第一课时——传统节日,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郊区,学生中本地农民子女占少数,外来务工子女占多数。这些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少,配备电脑并且能上网的家庭不多,而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对这些孩子来说,搜集并了解世界上的节日资料有一定的难度。那么这堂课的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要补充学生不常能看得到的一些世界节日的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并懂得要保护传统节日和尊重节日习俗。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道传统节日的含义,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通过对春节、圣诞节的体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源于民族的传统文化,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节日文化;明白可以通过起源、传说、宗教、习俗等不同方面了解各国传统节日,感受我们的生活因节日而丰富多彩。

二、选取素材,源于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景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ash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比如,在《节日大观》这课中,我特意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故事。比如导入部分,我通过播放春运的图片和歌曲《回家》的片段,来勾起孩子们对春节的回忆。当拥挤的火车站、买票的长龙出现在孩子们眼前时,我看到很多孩子的眼眶红了。这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拥挤、这么艰难,人们还是要不辞辛苦地回家过春节?”孩子们便明白了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我想,这几个镜头,将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活动方式贴合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节日大观》中,我采用实物演示和图片配乐的方式,比如,教学春节习俗的部分,在孩子们述说春节的习俗时,我适时地请他们将春联、“福”字、窗花、中国结、压岁包等物品或贴或挂在黑板上,使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这种形式的学习,寓教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四、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一贯、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想品德教学产生怀疑,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应该是怎么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还是以《节日大观》这一课为例,在谈到过春节习俗时,孩子们说到了拜年的习俗。我告诉孩子们,传统的中国拜年方式,除了互祝吉祥外,还会行作揖礼。我通过录音和图片结合,向孩子们介绍了作揖礼的由来和意义,然后自己做示范,教孩子们行作揖礼,和同桌互相拜年。最后还向孩子们提出了要求:希望在下一个春节的时候,他们会向长辈行作揖礼拜年。

总之,围绕《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这一理念,我们应努力把生活引进德育课程中,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彭埠第二小学)

编辑 马燕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回归升华提高
贪吃蛇升华记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
关心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