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

2014-07-11 13:0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周笑同
财政监督 2014年5期
关键词:公允金融危机计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周笑同

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为一场巨大的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经济均受其严重影响。中国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但仍未完全改变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金融危机让公允价值面临考验,很多人把矛头指向“公允价值”,究竟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改进公允价值的应用,加强市场约束、促进金融稳定,是当下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产生与发展

(一)美国公允价值的产生与发展。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其公布的 《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4辑》(APB Statement No.4)中最早给出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交换价格的近似值。”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首次正式提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SEC、FASB和AICPA联席会议上首次决定由AICPA下属的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于是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接手准则制定。

199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25号——金融资产的转让和服务以及负债清偿的会计(SFAS 125)》中指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交易(而不是被迫或清算销售)中据以购买(或承担)或销售(或清偿)资产(或负债)的金额”。2006年9月15日,FASB专门就公允价值计量发布了一项新准则——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 《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被明确定义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将收到的或转移负债将付出的价格。

(二)我国公允价值的产生与发展。1993年,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拉开了会计改革的大幕,开始引入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一些先进会计理念,公允价值随之进入中国。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1.首次使用阶段(1997—2000 年)。1997—2000年间,财政部发布了《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十项会计准,1998年6月发布的《债务重组》中首次出现了公允价值,明确树立了公允价值的正确目标。

2.弃用阶段(2001—2006年)。由于采用公允价值后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企业运用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交易时往往存在随意性,导致了企业可以滥用此条准则操纵利润,所以在2001年会计准则修订时,尽可能地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做出了“对有关经济业务事项的处理,按账面价值入账”等规定替代公允价值计量。

3.重新启用阶段(2007年至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回避公允价值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潮流,因此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颁布新会计准则体系时,再一次引入了公允价值。准则明确以历史成本为会计要素的计量基础,但如果能以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根据中国市场发展状况,准则体系主要用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

二、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

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外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认为是公允价值触发并助推了金融危机的发生。尽管会计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有其不完善性,但将金融危机完全归咎于会计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也是不全面的、站不住脚的。会计本身只是经济活动的反映,而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监管的问题,由于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监管不够严,银行放贷标准过松,对流动性很差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和衍生金融工具等产品的发行缺乏节制,这都是促成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应该辩证地看待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发生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1.信用消费监管失灵。此次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房贷市场爆发危机引起的。由于美国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通过不断推行资产证券化和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等形式,促进普通民众借贷超前消费。特别是放松了对次级信贷者的监管,大量的次级信贷者通过贷款购买了房屋,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短期利率提高,房价下跌,次级抵押贷款者还款负担急剧加重,出售住房或者抵押再融资变得困难。当借款人无力偿还时,银行即使出售房屋,仍然不能弥补贷款和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银行因此出现大面积亏损,大量涉及次级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倒闭,最终导致危机爆发。

2.金融衍生工具滥用。对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失控也是造成此次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规避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创造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美国次级贷款机构为了转移风险,将次贷业务转化为证券再卖给投资者。次贷机构将超过大约6000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卖给了世界各国的投资者。同时由于金融机构放松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评估和监控,使得次贷债券泛滥成灾。衍生金融工具大力发展,不但没有增加社会实际财富,反而使得美国的金融风险传到了世界各国。所以,当次贷危机爆发后,各个国家都因为次贷危机“多米诺骨牌”效应而造成金融灾难。

(二)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1.公允价值并非加剧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一个会计问题。会计只是反映经济主体财务状况和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情况的工具和手段,经济发展好坏不取决于采用什么工具去体现。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工具,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如何认识和操作。SFAS157中公允价值的定义包含着一个前提:即市场必须是有效的、理性的和活跃的,而且交易各方必须是自愿的和公平的。在金融危机发生时,金融市场已经不再是有效的和活跃的市场,投资者恐慌性抛售也不是心甘情愿的,买卖各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不符合按照现行市价确定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因此,争论的焦点不应是公允价值是否加剧了金融危机,而应是当时非正常的市场报价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允价值。

2.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暴露了自身缺点。公允价值是一把“双刃剑”,当市场稳定,经济向好时,公允价值与金融资产的价值基本上是一致的,公允价值比较公允。一旦经济下行,当市场存在泡沫的时候,相关金融资产价值被低估,相应得到的价值就未必是资产的公允价值了。

公允价值的计量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确定技术方法难度大、不易操作,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公允价值计量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对未实现损益的处理存在问题,而FAS157未能为这些情况提供技术指导。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公允价值就起到了负面作用。为了应对危机,金融机构加大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抛售力度,致使市场陷入了恶性循环,直到资本充足率杠杆和流动性杠杆断裂,金融机构崩盘。所以,当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具备足够的决策有用性时,必须考虑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或以其他计量基础作为补充。

三、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一)完善公允价值的概念。由于公允价值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完善公允价值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公允价值的内涵适当对其进行补充。从内涵方面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涵盖的公允价值内涵没有充分展现公允价值与市场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很好地表现出其不确定性的本质。因此,我们应该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适当改进,使它既能适应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状况,又能更好地体现其丰富的内涵。

(二)完善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我们要尽早制定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或应用指南。如对现值技术的操作,应尽可能详尽地规定现值的确认、计量问题,应明确什么情况下使用现值。对于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一个明确的标准,我国应借鉴外国公允价值的研究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个全面的详尽的公允价值体系,进一步细化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解决公允价值应用的估值技术,从而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

(三)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公允价值披露的目标就是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公允价值计量中所使用的技术和判断。我国现阶段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应是谨慎基础上的进一步规范,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完善:一是要加强表外披露,包括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和非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已经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未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披露等;二是国家应尽快制定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使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更加规范。我国应该结合国际上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规定,联合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状况实际,更好地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

(四)加强公允价值市场环境建设。对于外国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其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长,现代信息技术、会计人员素质等都相对较高,公允价值会计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达水平、信息技术水平等都相对较低,市场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我国公允价值市场环境的建设:一是积极培养各级市场,获得客观市价。努力培育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各级市场,进一步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的监测与调控;鼓励和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如健全评估机构的专业评估技术等;大力创新流通业,推动生产资料市场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金融价格的逐步市场化将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条件。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开价格,建立和完善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提高证券市场的透明度,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发展票据市场,完善外汇市场,建立黄金交易市场,改革价格管理体制,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透明性。

(五)完善公允价值的监管体系。公允价值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包括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监管部门、证交所、专业媒体等在内的社会监督。公允价值计量动态性和在非活跃市场中的不确定性,使监管部门的角色更为严重。面对新问题时,监管部门要尽快制定和规范公允价值会计的信息披露,同时监管部门应健全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为了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公允性,我国金融监管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制定相关的监管政策,提早从金融监管的角度来降低公允价值会计引起的顺周期效应,使会计与金融之间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从而达到金融稳定。

(六)注重完善企业高管人员的道德修养。企业高管人员作为高级人力资本,其能力、素质、工作态度、价值取向等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危机后,高管人员的薪酬问题成为了众矢之的,企业受益的高低与高管人员的薪酬有着密切的联系,高管人员的薪酬机制大部分基于利润和每股盈余。这样一种制度就使得一个又一个的高管背弃本身所拥有的道德诚信。我们应加强对高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训和诚信建设,使其保持职业良知,从主观方面消除对利润操纵的动机。还应改变高管人员的薪酬机制,使其站在企业的角度为整个企业的奋斗,而不是只着眼于其本身的利益。

1.樊鹭.2010.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思考[J].财会研究,17。

2.林波、呙勇、余珍.2010.基于金融危机的企业公允价值获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19。

3.王建成、胡振国.2007.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5。

4.赵鹏飞.2008.次贷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启示[J].财会月刊(综合),9。

猜你喜欢
公允金融危机计量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化学分析计量》2020年第6期目次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关注日常 计量幸福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影响了银行杠杆的顺周期行为吗?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力资本计量研究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