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依
(武汉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56)
据研究,GDP的增长至少有30%由创业者贡献。创业可以解决个人生计,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减轻社会负担,对国家经济发展意义重大。2013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与往年相比较就业任务更繁重,结构性矛盾更突出。为缓解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国家和高校积极推广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尽管国内各高校每年举办各项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创业培训等,政府出台多方面优惠政策大力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毕业择业多数仍然首选稳定的就业单位。据调查显示,2009年我国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为1.2%,2012年达到2%,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的20%—30%相比,比例低下。
目前,大学生创业在我国尚处探索阶段,总体成功率很低。据调查,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也不过4%,广东也只有1%。创业本身是一件高风险事业。即使是美国,创业的成功率也不是很高,倒闭的新创企业占到70%左右。所以,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也是很正常的。
大学生创业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家庭、个人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主要是政策环境、创业环境、教育培训环境、创业者自身能力素质等。
近年来,国务院坚持鼓励创业的方针,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为标志,各地区也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有本地特色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具体政策。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取消了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等限制,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创业地按规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从2013年起,将创业培训补贴政策期限从目前的毕业年度调整为毕业学年;有创业意愿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等等。这些优惠政策降低了创业初期成本和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发展较晚,从目前情况看,存在着以下问题:
1)政策缺乏系统性。政策制定主体还不够完善,除了教育、劳动保障、税务等系统外,其他如工商、投资基金等系统也应有相应大学生创业配套政策;政策涉及的内容面相对较窄,如缺乏对市场指导、配套服务建设方面的扶持政策;缺乏统筹规划和缺乏相互协调和监督。
2)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贷款、所得税减免等政策,设置了很多限制性条件,优惠门槛高、手续复杂,优惠力度不够,并没有给大学生创业带来很大帮助;多为税费优惠、行业性收费方面的减免,缺乏融资额度、工商税务减免幅度、人事制度等关键问题的特殊政策。
3)政策执行力不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一些政策法规,多以部门或地方政府的行政文件下发,权威性不足,并且多为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性文件,无细则,较空泛;而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大多数只是围绕着国家的政策,将空洞的条例更加细化,不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实际操作的具体实施办法,影响了政策的实施。
创业启动资金难求,是大学生创业道路上始终存在的最大难题。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银行借贷和风险投资。目前,我国的融资市场不完善,风险投资结构单一,虽然政策规定大学生可以从银行获得创业贷款,但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金融信用体系,学生凭借自身的信用很难获得足够的资金。尽管国家还向大学生创业推行了小额贷款政策,但是相对于创业实际所需资金来讲只是杯水车薪,限制了大学生能力的发挥。
随着大学生创业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建立了创业实践基地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但我国的创业教育还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不足。
2.3.1 创业教育模式落后
大多数高校未能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创业教育目标不明晰,甚至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创业教育,但创业教育学科基础薄弱,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未能建立起科学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和实践体系。
2.3.2 创业教学师资队伍匮乏
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开展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很高,最好有一些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作,具有市场经济知识、市场经济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但在我国,这类教师奇缺。
我国长期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思维,创造力不够。
2.4.1 创业意识淡薄
很多大学生心怀创业的意愿,但是缺乏创新思维,难以提出具有个性化、可操作性强、市场潜力大的创业方案,同时创业成功的信心不足,缺乏创新信心和勇气,应对风险的心理素质较差。
2.4.2 创业能力不足
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制度滞后,大学生自身的创业能力不足,空有一腔创业的热情,却不知如何将其付诸实践。一部分大学生对目标市场缺乏有针对性的深入调研,创业项目定位不合适或者模糊;风险意识不足,缺乏应急策略;缺乏系统长远的规划以及有效的营销手段;必要的经济管理能力不足;对政策了解利用不足。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以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国家创业政策和优惠措施,广泛宣扬创业精神和创业成功案例,营造全民族、全社会崇尚创业、认同创业、支持创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陈旧的择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激情。
可效仿西方先进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规范相关优惠政策,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中的共通性、长期政策集中明确规定,并通过媒体深入宣传,提高大学毕业生和企业对创业政策的知晓度。切实降低门槛、简化程序,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制定简便易行的操作流程,同时在制度、政策上提高对创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投入,确保政策顺利实施。
积极构建以政府、高校、社会民间组织为主体的扶持体系。建立专门的创业服务机构,制定系统的创业服务体系。组织各方专家,筹建创业咨询及辅导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公司注册、融资渠道、经营管理等指导;推动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建立,大力倡导银行、保险、社会等多种资金参与,扩大风险投资的规模;建立创业援助体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担保、财政补贴、法律援助、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支援;建立网络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内容和资源共享及创业信息咨询服务等。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部分原因在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缺失和滞后。学校应转变教育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
3.2.1 确立切合实际的创业教育目标
以培养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创造理论为出发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一批兼具专业特色、科研实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创业型大学。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优势,确定自己的创业教育目标。对于研究性的大学,可以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挖掘特色,将创业教育和专业研究紧密结合,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教育目标。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则可以定位在中小企业或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
3.2.2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从新生入校起就对其普及创业相关知识。开设创业课程,向全体学生展开创业教育,使创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创业教育是新兴的综合性课程,要特别注重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互相交融。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与人沟通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搭建创业实践的平台。通过设置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让学生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观摩学习和实践;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家等到校开展讲座;举办创业技能大赛、创业类社团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梦想。
3.2.3 优化配置创业教育师资
2 0 10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高校可以与政府、企业合作,培养自己专职的创业教育教师,也可以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3.3.1 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接受学校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在校期间准确进行自我定位,努力学习专业及创业知识,做好初步的创业规划,明确未来的创业方向及创业目标。在规划自主创业前要明确自己是否具有强烈的创业意愿,是否意识到了创业的艰难,明确自己是否拥有创业所需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转变思维方式,提高创新意识,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主动学习,加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使其在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开发等方面得到发展,尤其是培养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2 角色转换
实现从学生到创业者的角色转换,对创业的理解不能还停留在一个想法上,要有市场观念,要学会分析人的心理,善于与人交际。在推销或实施创业计划与方案时,不能只是追求技术的领先,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到投资者的投资动机,从学会“管人”“管钱”做起,始终保持风险意识,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理性地经营企业,实现创业目标。
3.3.3 创业能力
创业者不能只着眼于自己擅长的技术创新,还应该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市场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要具备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社交公关、风险承受、创新等能力。充分了解企业注册、税收优惠、小额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用好用足这些政策,节省创业成本,降低创业风险。脚踏实地地创业实践,不断提高创业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这项事业任重而道远。
[1]周纯,王锋.当代大学生创业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
[2]盖钧超.大学生创业环境的优化原则[J].文教资料,2011(5).
[3]张卫民.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瓶颈的几点思考[J].2010(7).
[4]梁正瀚.大学生创业环境优化研究[J].学理论,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