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阅读、知阅读与会阅读应该是智慧课堂的趣味所在。“想—知—会”如何有效地设计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呢?笔者以2013年执教的公开课《敬畏生命》为例,来说明一堂好课的三种智慧情态。
一、图片情境,创设“想阅读”的情态
执教《敬畏生命》,是在异地借班教学。学生上课前并不知道阅读什么,直到我揭示阅读内容时,他们才看到《敬畏生命》的复印材料。
而在设计《敬畏生命》教学方案时,我在思考,这节公开课应解决什么问题呢?是展现好的设计、好的过程、好的方法、好的结果,让听课者可欣赏,可借鉴,可研究?然而,我觉得,最应该解决的,是课堂教学从哪里开始?到哪里去?怎么去?
好课起于好情境、好智慧。课文的主旨是生命尊重,生命平等。生命平等的基本形态是怎样的呢?可不可以选择一些基本的生命样式展现给学生?因此,我从图片情境设计开始,希望借此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围绕《敬畏生命》的基本视点,我从对君子兰、荷花和红梅的欣赏开始,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说出自己联想到的诗句”。在渐进的欣赏中,师生内心便会慢慢地沉静下来,从而形成一种生命优美的阅读氛围。
课件上,我选择的是绽放的君子兰、含苞的粉荷和雪中的红梅,图片非常精美。欣赏环节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欣赏。学生说,就是仔细看,就是边看边想。他们说的更多的是欣赏的方法。我接着告诉学生:“欣赏就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就是在‘看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取舍等活动,获得审美满足。图片欣赏要这样,散文欣赏也需要这样。”这样,十分自然地过渡到阅读目标的提出上:欣赏散文《敬畏生命》。
当下许多公开课,采用“图片情境”式开场,吸人眼球的图片一张张展现,“图片渐欲迷人眼”,却没解决好“图片展览”与教学情境营造之间的有机联系。其实,好的“图片情境”可以唤醒情境,可以预设问题,可以铺垫情感取向。我设计“图片情境”式开场,不只放松学生的紧张的心理,也是让学生体味“欣赏图片”的美感,为进一步欣赏散文作铺垫。因为文本作者是从“它们”——动物植物的角度选材来确立“敬畏生命”题意的,作者要表达的是植物和动物的生命与我们同样重要,用“图片情境”式开场,可以较好地唤醒学生对植物生命之美的赞赏之情。
而我这样设计,还想在阅读之前营造一种“想阅读”的氛围或者阅读情调。有了美丽的学习氛围陶冶,有了良好的目标引领,课堂智慧阅读的方向性将更加明确。我强调“图片欣赏要这样,散文欣赏也需要这样”,是想利用观赏图片形成的愉悦欣赏心理,引领学生的散文阅读。在良好的氛围中,在被唤醒的欣赏方法里,学生便会把自己当前的学习活动与要实现的阅读目标联系起来,并把阅读目标当作自己阅读过程的主动追求,“想阅读”就成了学习动机产生的一种激励,从而形成有效的阅读探求力。因此,“图片情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激发学习动机、调节阅读行为和强化学习意志的新途径。
文章的主旨是敬畏生命。这三张图片,我从春天、夏天和冬天中选择了三种有特色、为人喜爱的生命形象,意在告诉学生,花儿是美丽的,季节是美丽的,生命之美应该像花儿一样,而阅读教学也可以像这样美丽绽放。
二、印证知识,还原“知阅读”的情态
“知阅读”即知识化的阅读过程。知识的习得、完善、印证、更新是智慧阅读的重要过程,知识本色是重要的智慧课堂特征。在智慧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建构语文知识体系,还原“知阅读”的本色是当务之急。
当下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立的,但教材编写中没有非常完善的阅读知识体系,教者每每根据“所知”各取所需,传统语文知识随文教学的原则在当下教学中已被异化为随意教学,基本上是考就教,不考就不教。课堂上,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是一笔糊涂帐。因此,还原“知阅读”的智慧本色,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非常重要。
设计《敬畏生命》时,我就想,为什么不用它来印证散文的一般特点与重要特点?因此,阅读之前,我引导学生完善“散文”的内涵与类别的知识。学生明白了“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包括随笔、杂文、短评、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学生还知道了散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因此,训练读书之前,我先完善散文的分类,加深对“形散而神不散”的理解,目的在于暗示学生:《敬畏生命》应该具有一般散文的“大众特点”,不能抛开一般散文的特征去阅读;同时,《敬畏生命》也应该是“纯粹的这一个”(黑格尔语),不能仅仅当作一般散文去看待。由于有了知识完善这个“知阅读”环节,学生建构了散文阅读的知识体系,课堂总结阶段,当我问学生“为什么说《敬畏生命》是一篇散文呢?”他们便能抓住散文的共性,联系课文阐释,知识体系被课文印证,辨析能力被完善知识所激发,散文知识与课文内容交互融合,把握得清晰而具体。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敬畏生命》是“共性”和“个性”统一的整体。因此,语文学习应该是知识与技能的印证与完善、深化与更新的“知阅读”的过程,优秀的语文教学应该在基础知识体系中建构阅读,在阅读中还原基础知识。这样,语文素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知阅读”,应该是智慧课堂教学的一维。语文知识力求“精要、好懂、管用”,这是语文教学标准倡导的方向。传统语文知识的种类有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言文基础知识、文学知识、读写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工具书使用常识等十多种。但笔者试图将一些公开课的课堂教学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复盘”(围棋、象棋比赛中的复盘就是每次博弈结束以后,双方棋手把刚才的对局再重复一遍),却发现许多教师教案上有明确的“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可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具体的落实,以致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对不上号”,甚至衍生了大量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在一所学校,笔者翻开语文教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过程目标、方法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价值观目标等赫然在列。然而,观察他们具体的教学过程,“知阅读”却严重缺失。而层次较高的区县公开课上,许多教师也选择主动“放弃”积淀知识素养这个“老套路”,每每在公开课上向“高精尖”进军:一味讲究“人文气息”的浓郁,一味讲究“多元解读”的别样,一味讲究“一气呵成”的顺畅……而诸多“高精尖”的教学内容却又大大缺乏知识含量和教学价值。
笔者以为,虽然语文不是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的的学科,但语文的教与学又离不开知识。语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的唤醒、选择、印证、更新、完善的智慧过程,而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又是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因此,课堂教学的智慧设计最要在“知阅读”方面作一番讲究“实际”、讲究“实效”的努力。
三、问题引领,享受“会阅读”的情态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方式,给解放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但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要遵循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为学生制定“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的自主可学目标,有适度的问题引领,有渐进的阅读深入,有独立的问题思考,有严肃的讨论碰撞,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才有可能领略到“会阅读”之美,感受到“会阅读”的喜悦。
围绕“会阅读”,在教学《敬畏生命》时,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问题”引领学生的自主研讨。
首先是“微话题群”式研讨。我设计了这样的“微话题群”,让学生围绕着读书、研讨:1.用横线标出作者用到的材料;2.研究每个材料的用法(如出现的形式、位置);3.分析作者想表明的观点。
这个“微话题群”,按照循序渐进的顺序排列,第一个是第二个的基础,第三个是第一、第二个的目的。课堂上,我采用“微话题群”引领的方式,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思考,再引导学生间的讨论、交流。他们被“微话题群”紧紧吸引着,反复读书,不断思考,互动讨论的重点主要在材料的“用法”上。这个问题针对基本能力而设,学生解说角度不一。课文中,作者用弘一法师“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是为了和“我对待老鼠”形成对比;而法国思想家史怀泽在和平环境中看到的“生命的可爱和神圣”,是为了与小蚂蚁、鸟儿、羚羊等在生命危急关头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生命神性的光辉”映衬。这个问题尽管有难度,但通过课堂上教师提问的引领,不同答案的碰撞,学生很快就深化了认识。
其次是引入“时事资讯”,进行立足于文本情境的比较研究。为了强化作者材料使用的“讲究”,体会“用法”的独到,笔者投影了这则“生活资讯”:2013年7月23日晚上,两名驾车男子因不满一名推着婴儿车的女士挡道,双方吵起架来,司机下车将婴儿车内的女童重重地摔在地上,随即驾车逃逸。小女孩伤势严重,当场失去知觉……
笔者在选“北京摔婴”这则“时事资讯”时非常担心学生会关注事件背后的其它因素,导致阅读重点发生偏移。“时事资讯”呈现后,我立刻发问:如果作者看到了这则“时事资讯”,会不会用在这篇文章中呢?
从人文角度看,课文强调的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而这则“时事资讯”又表现了现代人的自私与冷酷,麻木与残忍,正是人类生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学生阅读以后,很多人认为可以用在文章中。但有的同学从材料“使用”的角度分析,认为“不可以”。因为《敬畏生命》中,作者着眼于敬畏动物生命,使用的材料全是动植物的,或者是人类对待“它们”,或者是“它们”对待自身。作者呼唤人们敬畏“它们”,“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并由此发出“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的呼声。如果引用上述资讯,就破坏了原文的结构体系与作者的思想起点。
因此,“北京摔婴”资讯的出现,其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材料使用的“讲究”,进而发现作者的思维之美。我想,如果这样的智慧性训练多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一定会提高。
综上所述,“想—知—会”是语文教学的三种智慧情态。教学过程中,如果注意情境创设上的智慧设计,注意在知识印证上的智慧启迪,注意在阅读技巧习得上智慧深化,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是轻松愉悦、充满智趣的。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简案
张一山
一、欣赏三辐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略画面之美,说出自己联想到的诗句。
二、画面欣赏艺术
设计意图:理解“欣赏”的内涵及方法,从欣赏画面过渡到欣赏内容。
投影:
1.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2.画面可读,有趣,有触动,受影响,获得陶冶。
3.通过想像、联想、思维、取舍等活动,获得审美满足。
三、完善散文的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从文本体式角度积累基础知识,在阅读中印证补充。
投影:
1.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随笔、杂文、短评、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
2.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3.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4.散文的特点: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生动,便于抒情。散文的重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四、《敬畏生命》自主阅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静静阅读,全面感受;形成基于“小课题”的思考。
投影:
1.用横线标出作者用到的材料。
2.研究每个材料的用法(如出现的形式、位置)。
3.分析作者想表明的观点。
五、《敬畏生命》阅读发现
设计意图:表达自己的阅读发现,汲取别人阅读发现的合理处。
1.提问:作者用到的材料。(弘一法师;我对待老鼠;法国思想家史怀泽;小蚂蚁、鸟儿、羚羊;母骆驼、老羚羊、鳝鱼、母狼;丰子恺的劝告)
2.提问:材料使用的讲究
(1)弘一法师与我对待老鼠,形成对比。
(2)法国思想家史怀泽的材料与母骆驼、老羚羊、鳝鱼、母狼,形成映衬。
六、《敬畏生命》阅读强化
设计意图:认识作者取材的独到之处,尊重作者的“这一个”。
投影:
北京摔婴:2013年7月23日晚上,两名驾车男子因不满一名推着婴儿车的女士挡道,双方吵起架来,司机下车将婴儿车内的女童重重地摔在地上,随即驾车逃逸。小女孩伤势严重,当场失去知觉……
七、《敬畏生命》的价值
设计意图:感受作者呼唤的迫切性,思考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感,深化阅读效果。
思考:
1.为什么说这是一篇散文?请具体说说。
2.你觉得这篇文章,哪些人最应该读?
投影一:
地球上已无一块净土,珠峰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云雾在加浓变酸——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地球上每天有上百种生命灭绝,有145种哺乳动物、437种鸟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和250种植物正处在灭绝的边缘……
投影二:
生命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
敬畏生命,做有道德的人!因为植物和动物的生命与我们同样重要!
(张一山,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2115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江苏教育研究2014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