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秋
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我独自一人出去散心。回来的途中,经过一家书店,每每走到这儿,我总是无法抵御书的“诱惑”,于是便走了进去。
这里的书真多啊!我走过一排排书架,在“书海”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书。终于,我的视线锁定在一本书的封面上,书的名字叫《脑筋急转变》。我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加上书的篇幅不太长,就下定决心站在书店里一口气把它读完。
《黄生借书说》中不是有一句“书非借不能读也”吗?现在我就来尝尝这种“非借不能读”的滋味。
我倚着书架,找了一个挺舒适的姿势看起书来。书中的故事十分吸引人,虽然离开我们的生活很远,但每一个故事无不蕴藏着一个深刻的哲理。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忽然感到脚已经麻木了,四周看了看,希望找个地方坐下来。可对于这普通的书店来说,只是一种奢望。我看了看手里的书,“战绩”可嘉——已经看完了三分之二。于是我轻轻地拍了拍双腿,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把剩下的给“消灭”掉。可是麻木的双腿向我发出了“最后通牒”。无奈,我只好把书放回书架,等下一次有机会再来欣赏。
刚走出书店,猛然有一个念头在脑海里闪过: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应该买下来。于是,忘记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古训”,忘记了双腿的酸麻,飞一般地冲向书店……
结果,这本书一直躺在家里的书橱里,也许是由于学校里的作业太多,也许是由于家里的事太忙,总之,我一直没有看过那本书。
直到有一天,老师布置作文《创新的故事》时,我才在书橱里发现了那本曾经受宠的《脑筋急转变》。我坐在沙发上,沉思了半晌,但始终没打开书。想想我当初宁愿站着看书忘记腿脚麻木的毅力,想想我飞奔回书店买书的冲动,以及买下书后的置之不理,觉得挺可笑。那本书我不是还有三分之一没看吗?或许这三分之一的书里蕴含着更深刻的哲理,能给我以无穷的启示,可我却差点儿和它擦肩而过,这令我感到一点庆幸,但更多的是悲伤。
其实,机会也同样是这样:它是平等地分给每个人的,但就看你能否抓住它,并把握好它。只要握住了这公正的机会,我们就握住了成功的一半。
【评点】
本文先叙写买书前“我”不顾腿脚麻木,坚持站着看书的经历,继而又记叙了买书而不读的情况,买书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通过对比叙述表现出来。如果仅满足于叙事,文章也就只能仅此而已。可贵的是,小作者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达了要抓住机会,把握好机会的愿望,提升了文章的主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