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课程干预研究

2014-07-10 09:33雷浩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8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价值观心理健康

●雷浩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教师对其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主要包括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四个成分[1]。在我国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渐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实施, 但其专业教师还处于职业的探索期, 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认同水平还有待提高。 比如,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功能的认识模糊,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任务认识不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角色模糊[2];还有研究指出,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尤其表现为个人成就感降低[3]。 因此,为了进一步拓展前人的相关研究,为今后在实践中的教师职业认同心理干预研究提供借鉴, 本研究拟考察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课程培训对其职业价值观、 角色价值观、 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的影响,进而探究该课程对其职业认同感的干预效果。

一、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被试来自重庆市的各中小学54 名参加《重庆市“国培计划”—教师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其中小学教师26 名,中学教师28 名,男教师16 名,女教师38 名。 对照组被试为54 名来自重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 其中小学教师28 名,中学教师26 名,男教师20 名,女教师34 名。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别就是,实验组参加培训,对照组不参加。

(二)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班和对照班前后测的等组实验设计。自变量是重庆市的教师国培计划课程, 因变量是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 实验为期一个月。

(三)研究工具

职业认同问卷采用魏淑华编制的 《教师职业认同问卷》[4]42,该量表由18 个项目组成,主要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角色价值观(6 个项目),职业行为倾向(5 个项目),职业价值观(4 个项目),职业归属感(3 个项目)。

(四)心理健康国培计划课程的材料设计

以专门编写的《重庆市教师国培计划课程》为实验教材,共分为三个专题。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心理素质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两个大部分;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心理素质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主要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基本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与操作技术、个体心理咨询的操作技术和中小学教师的咨询者角色——教师如何做心理咨询等内容。

2.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主要是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课题分析和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教师如何做研究等内容。

3.效果评估课程

效果评估课程主要包括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系统及其分析”,“心理测量实施技术与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管理系统分析”等内容。

(五)培训的步骤与方法

1.判断鉴别

通过自我测验、认知改变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方式,使被试了解自己职业认同的存在状况,以引起他们对课程的认同感,唤起情感共鸣与震撼,使其认识到职业认同的作用, 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

2.训练策略

通过设计有关活动情境,采用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感悟等方式进一步启发教育被试,激发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愿望, 引导他们思考并体验掌握处理不良职业心理问题的技巧。通过团体辅导、课堂讲座、 实践操作等手段给予中小学教师职业成长的支持、鼓励和指导,使其能够有信心逐步克服自己的职业认同问题,增加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横向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师在职业认同全量表和各内容量表上前后测得分的横向比较(见表1)。

表1 表明,干预前心理健康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在总量表及各内容量表的得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但在实验后测的比较中,实验组教师在总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5 个内容量表中,实验组教师在“职业行为倾向”、“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归属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教师(P<0.01 或 P<0.001),仅在“角色价值观”上两组教师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前后测水平的纵向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师在教师职业认同全量表和各内容量表上前后测得分的纵向比较(见表2)。

表2 显示,从总体上看,实验组教师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上的后测总分比前测有显著性升高 (P<0.001),这说明实验后,实验组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在4 个内容量表中,“角色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P<0.001),“职业行为倾向”的后测得分相比前测得分显著上升(P<0.01),“职业归属感” 的后测得分也较为显著地高于其前测水平(P<0.05)。而对照班在教师职业认同全量表和各内容量表上的前后测得分都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

三、讨论与建议

(一)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的认识,提升了教师的角色价值观

角色价值观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角色”对自我的重要程度等的积极认识和评价,表现为教师个体以“教师”自居并用“教师”角色回答“我是谁”的意愿[5]。本研究发现, 课程干预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角色价值观水平。在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干预中,授课教师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强调: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从而让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来进行与之适应的教育, 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业成就又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而中小学教师价值追求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4]45,教师职业成就感提升了, 教师越容易对自己的教师角色产生积极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授课教师们还经常强调非智力因素在个体成长和成功过程中的作用。 经过这样的课程干预之后, 教师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的重要性有了重新的认识。由此,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角色价值观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横向比较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纵向比较

(二)增强教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维护策略体验,进而提升教师的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行为倾向是指教师表现出完成工作任务、履行职业责任必需的行为,虽然没有在职业责任中明确规定但却有益于提高职业工作效能的行为倾向。本研究显示,课程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师们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的改变,造成了教师们职业行为倾向的变化。由于学科的差异,中小学教师们在中小学的地位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形成了一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消极态度,然而,经过专家们的疏导和启示,中小学教师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态度得到更正,进化心理学研究一般认为进化来的心理机制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ultimatecause)[6],态度作为一种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其必然会对个体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由此,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水平得到提升。 二是,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改变了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 在课程干预中,聘请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来专门针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就各种心理问题的咨询策略给予讲授,并且进行了现场模拟,还教给中小学教师各种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 开展专家与学员之间的面对面交谈, 学员们的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讨论等,在这种融洽的环境和文化的熏陶下,进化心理学还认为社会环境或文化是心理行为变化的当前原因(proximate cause),正因如此,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心理健康课程的干预,提升了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

职业价值观,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作用的积极认识和评价。本研究发现,课程干预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 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水平的改变,可能是由于教师培训培养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情感,从而提升了其职业价值观水平。 伴随着教师们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过程,他们对其从事的职业逐渐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且伴随着积极成分的情感体验。而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又增强了教师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对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职业憧憬,这使他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进而促进了教师们职业价值观水平的提升。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职业归属感是指教师个体意识到自己属于教师群体中的一员,经常有与教师职业荣辱与共的情感体验;本研究还发现,课程干预能够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水平。 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其一,本次培训以众多教师为对象的课程干预,这就给予了老师们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让老师们能够一起相互倾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忧与乐, 打破了教师在一个学校仅一两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独, 并且这也给予中小学教师一个不良职业情绪的适当发泄平台;其二,本次课程干预让教师们认识到同行们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职业困惑,让教师们认识到存在职业困惑的正常性;其三,授课专家们对教师们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进行疏导, 引导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有归属感。由此,教师们的职业归属感得到有效的提升。

[1]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J].重庆:西南大学,2008.

[2]孙晓青,於荣,田海洋.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师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5,7(003):148-149.

[3]周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1):86-87.

[4]向祖强,刘鸣,何伯锋.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02).

[5]管培俊.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10,(017):29-31.

[6]李宏利,张雷.求偶动机对男性冒险行为倾向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0,42(5):618-624.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价值观心理健康
我的价值观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