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会计系统的应用及优化策略

2014-07-10 03:29李洋
金融发展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参数设置账务凭证

央行会计系统的应用及优化策略

TCBS功能及参数管理设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TCBS是基于数据集中处理模式开发的国库业务核算系统,该系统将传统模式下预算收入业务“批量处理、层层报解、逐级上划”的方法,变革为财政收入、支出等业务的原始信息采集后,由数据处理中心逐笔实时进行处理的模式,实现了各级税款直达入库、资金划拨实时到账、数据集中存储和共享使用等功能,既减轻了国库人员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国库会计核算和服务水平。但随着系统的全面推广应用,系统在功能设计和参数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始凸显,对日常业务处理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一、存在的问题

国库会计具有集银行会计和预算会计于一身的特殊性,决定了TCBS的系统构架极其庞大,内容非常繁杂,自身包袱较重。同时,复杂的参数设置体系以及以亿为单位的年业务量,更加重了系统的运行负担,因此,系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系统功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业务集中处理时段系统运行缓慢,工作效能降低。随着TCBS在全国的推广应用,业务集中处理时段系统运行缓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年初和月初。每年年初,各级核算主体都必须要在新年度业务开始前完成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新增、修改和删除等参数的维护工作;每月月初,各级核算主体都必须要按国库主体集中查询打印上月各类报表及导出相关数据。当业务集中处理时段各项任务叠加时,巨大的访问量导致系统运行速度极其缓慢。虽然目前TCBS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启用了TCBS灾备系统进行报表查询打印和数据导出等工作,但这也只是暂时分担了生产环境的运行压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部分源参数控制功能薄弱,形成漏洞,资金风险加大。收支等业务的原始数据采集后,TCBS应该按照系统内在的源参数(如账务勾稽关系等)和外部干预设置的参数规则进行账务处理,但在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系统存在不按规则正常运转的情况,容易形成资金风险和业务差错。如系统内在的库款类账户透支控制功能,仅对支出款项实行即时“圈存”,对由退库或更正业务引起的库款减少并不即时“圈存”,在日切时可能会造成库款透支,导致系统不能正常日切;操作标志为“已止用”的预算支出科目,在额度计划中仍然可以有效录入,系统在此失去参数控制功能;部分联网退库业务销号后,系统在业务处理界面显示为“处理成功”,但相关账、簿、表并没有记载,存在前后台处理码不一致的问题;在手工处理固定级次的缴款书业务时,要素中的“辅助标志”不进行录入复核一致性校验,容易造成无法通过辅助标志调用相关体制分成参数的问题。

3.缺乏对核算主体签退后账务处理完整性的保障功能。核算主体签退后,表明当日账务处理全部完成。但由于TCBS采用7*24小时运行机制,核算主体若在大额支付系统截止前签退,通过中心转发的大、小额业务仍然会自动记入收款核算主体相关账户,系统对来账业务缺乏签退后的“闸门”功能,形成以下事实:一是当日签退后的来账业务不能及时打印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存在当日账务处理不完整的情况,有违会计制度“日清”原则;二是次日核算主体登录后,由于支付系统无来账提示功能,业务人员必须每日查询上日极少发生的“或有”来账,容易麻痹疏忽,漏记相关账务,造成差错。

4.部分查询功能不够完善,实际查询难度大。一是部分业务查询功能设计较为烦琐,查询过程耗时费力。如收、支、退等业务,不仅必须按国库主体分当日、历史查询,而且要分不同的进出渠道逐项查询,仅收入类业务便有手工缴款、地方横联、TIPS自缴核销及TIPS联网联机等四种渠道。受系统一次只能查询7天业务量的约束,查询某个预算科目一个月的业务量,平均需10次以上,耗时费力。对收、支、退业务进行登记簿查询,一次只能查询3天,搜索必录项多且系统反应缓慢,现实中很难应用。二是部分登记簿查询功能欠缺。如国债收款单登记簿,系统初始化时铺入存根联号码,但系统运行后却查询不到此项内容。由于国债收款单在兑付时,需连动登记簿铺底时的存根联号码信息,才能完成兑付过程,但1982—1984年国债收款单属分段兑付,其分段铺底号码与原收款单号码并不一致,系统不能提供铺底号码信息,导致部分国债收款单无法顺利兑付。

(二)参数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申请生效参数设置过程复杂,难以及时生效,影响业务处理和对外服务效率。目前TCBS的大部分参数为申请生效参数,即各核算主体在进行参数维护前,需层层申请至中心,再由中心层层下发批次,然后再根据参数管理的权限进行维护、审批。下图为县级核算主体申请生效参数的设置过程。

图1:县级核算主体申请生效参数的设置过程

正常来说,申请生效参数一般次日生效,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大多需要3—4天,甚至更长时间,不能完全满足预算资金处理时效的要求。有些申请止用或删除的参数,在等待生效的过程中,存在继续发生业务可能性,影响核算质量并增加业务人员冲(更)正的工作量。

2.部分业务参数设计思路不能贴合工作实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一是省管县的设计。TCBS省管县是为了契合财政省管县体制,将省管县支库的各类报表数据(国债除外)直接汇总在分库。但在实际工作中,省管县支库的业务管辖权仍然在中心支库,中心支库不能从TCBS中获取省管县支库的数据,造成业务与管理脱节,不能形成对省管县支库业务的有效管理、指导与监督。二是中央返省预抵返还参数的设计。TCBS将市级及以下核算主体发生的中央返省预抵返还数据,列示在省级核算主体报表中,而非市级及以下核算主体报表,导致市级及以下核算主体无法通过报表直观核对数据及参数设置的准确性,若出现差错,追根求源,极其困难。三是集中支付注销额度的设计。TCBS将注销的集中支付额度返填在额度对账单“已清算额度”栏,与实际清算额度不符。在与财政和集中支付代理银行对账时,容易产生分歧,影响对账的严密性。

3.系统缺乏对已生效参数的清理功能,无法自身减负。近几年,财税体制改革频繁,大量的参数需要增加、修改或删除,仅以山东省省级体制下放为例,全省各级核算主体共有8万多条参数需要删除。但TCBS对于已经生效的参数,虽然设计了删除功能,实际却又禁止删除操作,只能选择止用或注销的方式圈禁,导致大量垃圾参数沉积系统,占据系统空间,增加系统的运行负担。

4.参数设置的自动化处理程度不高,禁止日常导入,灵活选择性差。TCBS仅在系统初次上线时具备参数导入功能,日常设置只能逐条手工录入,禁止自动导入。手工录入方便零星参数的设置,但难以满足批量参数设置的要求,其弊端在于既增加工作量,也容易出现差错,不利于参数及时准确生效。

二、相关优化策略

(一)系统功能优化策略

1.建立省级数据备份中心,采取“多点带面”模式,提高系统运行效率。TCBS数据集中处理模式,客观上要求各核算主体必须要访问中心的服务器才能获得所需数据,在业务集中处理时段,容易造成路径拥堵。因此,除对TCBS服务器进行磁盘阵列扩容、增加带宽外,建议以省为单位,建立省级数据备份中心,由TCBS中心在系统日切时对数据进行分流,将省辖的数据冗余在省级备份中心,省级数据备份中心负责处理省内的数据查询、打印及导出等业务,减少TCBS中心压力,以“多点带面”取代“一点带面”,有效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2.完善参数和业务勾稽环节,弥补漏洞,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建议尽快优化系统功能,理顺参数和业务间勾稽关系,保障设置的参数能有效控制账务处理过程。对与库款类账户有借方关系的所有业务,增加即时库款透支控制功能;对预算支出科目,实现按照设定参数全面控制额度和实际支出的功能;对联网退库类业务前后台处理结果显示不一致的情况,保障系统正确处理码的返回;对需手工复核的各类业务,完善一致性校验功能。

3.设置核算主体来账业务“闸门”开关及提示功能,确保账务处理的完整性。基于核算主体无法控制来账业务的现实,建议中心设置核算主体签退后来账业务“闸门”开关。核算主体签退后,其来账业务由中心在其内部往来户暂挂,次日核算主体登录后再自动进行转发,同时增设来账提示功能,解决人工每日查询上日“或有”来账的弊端,提高系统智能化控制水平,保障核算主体账务处理的完整性。

4.改造系统查询功能,合理减、并、增,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对于业务量查询,建议合并清算查询方式,取消当日查询菜单,每种业务类型只设计一个查询窗口,窗口下增加“核算主体”和“当日查询”功能项、“核算主体或国库主体”可选、“当日或历史”可选、“清算方式”全部或可选模式,并将可选项中的关键字显示在每条信息栏中,方便查询,提高系统后续服务能力。对于登记簿查询,增加国债收款单登记簿号码显示栏,并对由于工作疏忽造成系统铺底号码与实际收款单号码不一致的情况,设置主管授权处理功能,保证收款单业务的顺利兑付。

(二)参数管理设计优化策略

参数的设置应该既满足风险控制的要求,又兼顾设置时的方便、高效,同时也应与业务实际相符合。因此,建议参数设置实施以下改进策略:

1.精简参数设置环节,适当增加参数校验次数,提高实用性和时效性。一是将中心维护的“体制参数”下放至省、市两级核算主体,由省级核算主体负责参数批次的下发,市级核算主体负责辖内参数的具体维护及审批工作。二是取消“基础参数”和“业务控制参数”中的部分批次限制,将上述两类参数全部修改为即时生效参数,由各核算主体自行维护审批。三是对共性参数由中心统一维护,系统内共享,减少访问量,减轻系统运行压力。四是适当增加参数校验次数,满足参数及时修改需求,提高参数设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因势制宜,改进部分参数设计思路,贴合工作实际。一是取消TCBS省管县设计。从国库角度出发,财政体制中的省管县,是将原来由市、县两级分享的税收比例改为全部由县级独享,只涉及共享分成比例问题,不改变两级国库的管辖关系。TCBS省管县的设计,不利于市级国库对省管县国库的业务管理。二是增加市、县报表中央返省预抵返还数据。数据增加后,利于市、县核算主体定期核对返还比例的准确性,并通过核对结果达到及时修正错误参数的目的。三是设置集中支付额度对账单“已注销额度”栏。每年年底额度注销后,填列在此栏中,与已清算额度进行区分,简单明了。

3.区别设计,实现参数删除功能,减轻系统运行负担。按照参数维护主体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实现相关参数的删除功能。由各核算主体维护的参数,实现直接删除功能;对中心维护的参数,可采用由中心先注销、注销后再定期删除的缓冲法,避免直接删除参数对系统正常运行造成的不良影响。

4.启用参数导入功能,设置参数重复导入障碍,提高参数设置效率与准确性。建议重新启用参数导入功能,同时,为避免参数重复导入,增加相同参数不允许再次导入的设置,由系统管理员根据业务量的大小,自主选择参数设置方式,提高参数设置效率,保障参数设置的准确性。

(张华俊,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

OCR技术在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应用初探

一、ACS业务处理与OCR技术简介

(一)ACS业务处理简介

ACS(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在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ABS)的基础上,对央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进行了流程再造,采取“分散受理、集中处理”的模式,处理流程整体上是“凭证扫描切片,集中并发处理,流程授权监控,后台实时记账”。ACS柜台发起业务是由各级营业部门生成影像信息,全国两个业务处理中心集中业务录入,系统完成账务记载的处理流程,提高业务处理集中度和效率。但由于业务处理中心集中人工录入,无法实现凭证影像输入系统后完全意义上的自动化处理,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利于ACS业务处理效率提升。

(二)OCR技术简介

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技术通俗讲就是让计算机“认字”,其原理是将影像信息输入计算机,通过OCR系统影像前处理,包括影响正规化、去除噪声、影像矫正等,将含有文字的图像按字切割成可独立识别的单元,然后运用各种算法分析每个图像单元中文字的形态特征,通过比对标准特征数据库,判断识别出相应字符,按通用格式输出保存在文本文件中。

在ACS系统中引入OCR技术,可实现“无干预”交易驱动并发处理一站到底,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

二、OCR银行系统的应用实践

近年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以及某些农村商业银行等均将OCR引入业务处理系统,并根据银行系统的业务处理特点进行流程改进,在提高自动化程度的同时,也扩展了业务范围,完善了管理机制。以国内较早应用OCR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哈尔滨分行为例,该行的会计、储蓄综合业务影像缩微系统,通过OCR技术实现了自动识别凭证影像,并根据凭证的类型进行自动处理。系统投产后,减轻了操作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ACS引入OCR技术的必要性

(一)OCR技术将大幅提高“录入”效率

根据目前ACS人工录入模式,网点扫描上传的凭证影像经过切片拆分(部分影像无需拆分)后由专业录入人员录入,每一项要素至少经过两人录入,两人录入要素比对一致后方进入系统校验等自动处理环节。这种人工录入模式因节点多、影像申领慢、易受人为延误影响而效率较低。根据ACS日常业务凭证,假定一张凭证可拆分为10个切片,每个切片6个字,按照国际打字速度评级标准,专业人员每分钟仅能输入150—240个字,按照240个字/分钟,一个人录完一张凭证需要15秒;OCR每分钟识别6000个字,一张凭证转换需要0.01秒。两者的处理效率高低显而易见。OCR技术与ACS业务的有机结合,将大幅提升ACS系统的处理效率和精确度,增强ACS的业务承载能力和自动化水平。

(二)OCR技术将大幅降低经济成本

OCR技术代替人工录入能够大幅节约人工成本,减轻内控管理的压力,规避一定程度的道德风险。一是录入人员报酬和机器设备投入较大。ACS在全国推广上线后,业务处理中心将会有近200名录入人员需求,按照每人月均2000元投入,每年仅人工费用投入为480万元;同时还应配备相应规模的录入设备。二是为保证录入人员的最优配置,并且考虑到录入工作机械重复、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因素,业务处理中心将要承担较高的内部管理成本。三是人工录入情况下,基本消除了串谋作案的隐患,但仍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OCR技术与ACS整合以后,将会避免以上问题的存在。

(三)优化ACS业务流程,提高处理时效

目前,ACS业务处理流程包括影像扫描上传、影像拆分、影像切片录入、业务撮合校验、账务处理等。若OCR技术在ACS中应用,将改进ACS处理流程为影像扫描上传、OCR影像识别、要素信息输入、业务撮合校验以及账务处理等,不需“影像拆分”环节,业务处理环节减少,处理时效大为提高。尽管OCR识别需要“人工校正”辅助处理,但基本实现了柜台扫描发起后,系统的全自动化业务处理。

(四)推进ACS真正实现档案管理电子化

目前鉴于技术原因,ACS档案子系统对凭证影像的归档作用仅仅局限于“存储”,未能真正实现对影像的分类检索,导致电子档案的调阅、查询仅限于“逐张翻阅”。引入OCR技术后,ACS档案子系统可借助特殊技术实现原始图像与识别结果共同存储的功能。

四、OCR应用于ACS的实施方案

鉴于OCR技术在ACS中应用的诸多优势,建议在ACS系统中引入OCR技术识别模块。对于央行营业网点扫描上传的会计凭证影像信息,推送至系统的OCR识别模块,经计算机自动提取会计凭证影像信息,进行影像信息识别、输入识别结果等过程,将会计凭证的要素信息提交系统进行账务处理。其核心工作是保证自动识别效率、正确率以及完整性。

(一)提高识别影像的规范度

影像预处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影像导入ACS系统前进行控制或处理。相比商业银行凭证由社会大众填写,ACS作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其凭证填写人员为人民银行内部人员或者开户单位专业人员,凭证填写相对专业和规范。二是影像导入系统后,进行字符识别前处理,包括影像校正、去除噪声,比如对加盖印章的凭证进行识别时,通过去除噪声技术去除印章对凭证要素识别的干扰。三是按照凭证和业务种类设计识别模板,排除无关字符,对凭证中相应要素进行选择性识别。

(二)集成双OCR串行识别校对技术

由于人工填写的凭证影像千差万别,难免会出现识别错误的情况,为减小影像识别出错率,建议使用两套不同厂家的OCR软件,保证选购软件的差异度,设计双OCR串行识别校对方式,起到相互校正、优益互补的效果。只有两套程序识别均认为正确的情况,才能视为正确识别的字符。即使可能会降低识别通过率,但确保了影像识别质量。

(三)设计人工校正平台

人工校正是弥补系统识别错误的有效环节,也是影像识别的最后关卡。一般来说,OCR对于不能完全确定或识别认为有误的字符,会对字符进行差异化显示,转人工处理。通过字符识别校正平台,人工判断或补充识别结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有提示出错的地方也可能有错误,故应辅助提供人工监测平台,使用者尽力找寻发现OCR出错的地方,及时予以人工校正。

(四)实现档案电子化存储

整合OCR技术与ACS档案子系统,采用“双层PDF技术”即实现一个图像包含两层,上层是扫描所得到原始图像,下层是OCR识别的文字结果,实现凭证影像档案的分类检索,提高电子档案的查阅或调阅效率。OCR技术与档案子系统的有效整合,将大幅改善目前档案系统“半电子化”存储的现状。

(李洋,中国人民银行德州市中心支行)

(责任编辑 孙 军;校对 XQ,XY,XS)

猜你喜欢
参数设置账务凭证
带您了解医保电子凭证
已完成汇交并出具汇交凭证的项目统计
金融终端应用系统账务风险防范设计
浅谈电力企业电费账务管理工作
(2018年)《中国司法》
(2018年)《司法所工作》
蚁群算法求解TSP中的参数设置
RTK技术在放线测量中的应用
动车环境下U900异频切换参数设置探讨
浅析融资租赁实务中承租人的账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