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任
各级人大代表在每年召开的人大会议上审议财政预算,基本上都没有认真地审议过政府的“会议经费”,因为政府在财政预算报告中没有将会议经费单独列示。而且有不少代表可能还会这样想:近两年来各级都在着力改进会风,会议经费有什么值得认真审查的呢?其实不然,人大对于政府会议经费的监督是不应忽视的。
广州市是全国第一个公开会议经费预算的地方,市本级各部门2014年会议经费预算2.26亿元,相当于“三公”经费的近一半。其中该市所辖的花都区2014年会议经费预算2850万元。在2014年的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给花都区算了一笔账,按一年250个工作日计算,每天的会议费要超过11万元,按该市规定的最高会议费标准每人每天不得超过280元计算,每天参会人数则高达407人,比国家规定的二类会议的规模还要大。于是,新华社在报道这一消息时,采用的标题是:《一年花费上千万每天开会数百人》。
自从贯彻中央关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以来,各地少开会、开短会,可开可不开的不开会、可通过视频开会的不再集中人员开会等等做法,媒体不时地有所报道。这些做法和效果,自然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但一年下来,总共开了多少会、花了多少钱、效果怎么样?这才是衡量改进会风的重要依据。广州市近年来也有许多改进会风的亮点,但一算年度会议经费预算的大账总账,不禁令人吃了一惊。广州市在公开2014年部门预算时,除了“三公”经费之外,又将会议经费单独列出,在全国率先公开,因此不仅引起了人大代表,而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没有单独公开会议经费预算的地方,是否也存在像广州市这样的情况,这则是很值得仔细查一查,切实加强监督的一个重点。由此可见,对于改进会风不能盲目地满足于某个时间段少开了几次会、开了几次短会,以及“没有摆放鲜花”等表面现象。而是要从总体上科学地评价会风,从经费上具体地审查支出的合理性。尚未公开会议经费预算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定期听取政府关于召开各类会议情况的报告,对其会议数量、会议规模、会议经费进行审议,并提出相应的审议意见,则是十分必要的。
广州市41个本级部门及下辖区的会议经费预算,在政府网站公开后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有的单位回应说是将其他科目的经费“打包”纳入到了会议经费科目之中。这就更值得警惕了。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下,公款接待的口袋越扎越紧,于是不少公款吃喝的支出就隐藏在了“会议费”的账单里。结果会议费成了一个“筐”,什么不好报销的支出都往里面装。
必要的会议不仅要开,而且一定要开好。这不仅是改进会风、执政为民的需要,也是良好作风、执政水平的体现多数会议是需要支出费用的,但要按照规定标准会前精打细算、会间认真执行、会后严格审查。2013年9月份财政部下发了《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各单位严格控制会议经费,并将其纳入部门预算,单独列示。地方各级党政部门也都出台了相应的规定,只有严格按照规定办会,会议才能开出新气象、新效果。对此,人大的监督是不可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