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 波
圈子和机遇
■文:胡 波
几年前有本叫《圈子圈套》的商战纪实小说曾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虽然是部小说,但其情节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并揭露了在华外企圈子中不为人知的一些事情,使其在一定意义上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而且能让人引发一些更多的思考。
暂且不说其中有关“圈套”层面的内涵,单就“圈子”来说,这个概念其实在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新领域、新事物及新形态中均有所体现,并且愈发明显。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实际上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好朋友或者同学之间就是圈子,同事或者部门之间也是圈子,还有很多圈子,我们则处于这些圈子的交集当中,在不同层面与不同的人组成一个圈子,或者基于某些目的去参与到相应的圈子中。
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就是一个能对“圈子”很好诠释的例子,它与博客、微博、QQ空间或是其他社交媒体互动功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朋友圈能将圈子群体的划分更为精准,也使得个人与圈子中其他人的联系更为紧密,交流、沟通或传播也更为有效。这就是互联网将圈子变得更为社交化和平台化的典型例证。
车联网(Telematics)是当下非常前瞻的一个领域,这个能够将互联网产业和汽车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新兴领域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是需要用互联网思维去拓展传统产业的一个领域。这个领域的上下游投资者、从业者及创业者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圈子——T圈,至于未来车联网的发展状况如何,就看T圈的圈内人如何去开拓和挖掘这块市场。
我想说的是,对“圈子”这个概念的强化,以及对“圈子”实际的维护和运营,对于某个领域,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领域来说是很关键的。因为它会自动地吸纳或筛选进入圈子的优势个体,换句话说也就是只有“志同道合”、“精明能干”的个体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分享和创新,会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起走下去,这样才会对某个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机遇也会随之而来。
那么我们以车友会为例,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大“圈子”,但是目前在国内无论是车企官方层面的,还是民间自发性质的,成功的案例并不算多,其部分问题还是在于这些“圈子”的运营者不能很好地与圈内群体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或者在利益层面不能形成一致,运营者也没有很好地维护与圈内群体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此外,车友会或是车友俱乐部的运作应当属于客户关系管理(CRM)的范畴,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依靠“大数据”挖掘和分析,进而才会发现机遇,获得发展。
再多说两句,其实一个品牌或者车型对客户人群的界定就相当于划定了一个圈子,如果这个圈子是经过市场调研、准确定位、实事求是地正确规划,且运作措施得当,能获得圈内人认可,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对自己本身就定位不准,不够实事求是,单凭一厢情愿主观地去随意划定个圈子,非但不会有机遇,就更别提会如何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