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和德
吉安县永阳镇涯湖村委会中洲村小组是禾水中央的一个沙洲,也是吉安县美丽乡村“一区一带”上的重点建设村。 2013年,由江西中烟公司重点帮扶,吉安县扶贫和移民办组织实施,对永阳镇中洲村进行了扶贫开发。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沙洲小岛,嬗变成“村庄整齐、产业发展、农民舒心”的美丽乡村。
马年伊始,笔者慕名前往中洲采访。从永阳镇过桥,见新建村部落落大方,一座名叫“中洲岛”的农家饭庄古色古香。一个偌大的停车场,三面围以长墙,墙头青砖黛瓦,墙面展示着扶贫成就,令人耳目一新。环望四周,但见绿树掩映,农舍洁白,庭院整齐,道路宽敞,一幅整洁优美的江南美景次第展开,顿觉神清气爽。
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忠是名退伍军人,他面目刚毅,却笑容可掬。在有力握手、和煦寒暄之后,感觉他中年的仁和醇厚尽显。
中洲全岛总面积约700余亩,四面环水,水天一色,樟香袭人,松涛阵阵,风景迷人。因为是冲积而成,中洲土壤皆为沙土,故不宜种稻,而大宜瓜果菜蔬。1907年,赣州上犹县一批张姓、薛姓、谢姓客家迁徙到此。进村道路两侧的一溜长文化墙,讲述的就是中洲客家人的四个大致迁徙历程:北宋南渡、闽粤驻足、继续扩散、定居中洲。同时展现的是他们因地制宜的生产生活场景:早期以捕鱼、养蚕和种植西瓜、甘蔗为生,遂后又改弦更张,逐渐尝试种植毛豆、花生、芝麻、萝卜,辟耕地400亩,林地120亩。积近百年之风水孕育,播衍至今凡75户258人。
进村道路两侧是文化墙,文化墙的转折篇,翰墨飞舞,笔走龙蛇,且高低错落地矜有朱红章印。是哪个名家书法名帖呢?凑近仔细端详,原来这“帖”内容是市委领导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八不八多”的倡导指南,内容是:“不推山,村庄前后是风水山。依山而住,涵养水土,护我家园……”既是良苦用心,又是时代箴言。以行云流水形式,应敦敦引导之用,足见设计者匠心独运。子衿书房琅琅……该是一幅多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世外桃源的耕读诗画!
中洲文化墙
信步来到村东头。远处,是大片大片的萝卜菜地。已经收获的,露出无数的坑坑洼洼;还没来得及拔的,依然郁郁葱葱,煞是好看。最好看的,还在近处,是近处的晒场。冬日暖阳,正值中洲晒腌萝卜的好季节。在这个客家人称为“禾坪”的偌大晒场,家家户户在那里晒、揉萝卜,场面壮观、朴实、温暖。夕阳里,空气中,到处弥漫淡淡的五香萝卜味。
中洲人经过百年的繁衍,在实现人丁兴旺目标的同时,也培育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名优特产:“中洲萝卜”。有道是:“永和豆腐登龙芋,中洲萝卜赛雪梨”。中洲萝卜为何这么好?这里的沙土松软透气,且富含矿物质,一年只需施一次农家肥,便可茁壮成长两三茬庄稼。一亩萝卜年产八千斤左右,一户人家年产萝卜好几万斤,
进入村中,可见有保存尚好的早期客家建筑特色的杉皮房,有为数不多的中期具有庐陵特色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房屋,更有如雨后春笋般拔起的小洋楼。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解放到改革开放,房屋的变迁见证着农民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正是“物换星移几度秋”啊!
村中有几排学堂教室模样的小平房。刘书记解释说,1958年经教育部门批准在此设立吉安师范,建教室、寝室共12间,1960年因闹饥荒,学院就此停办,两年共接收学生近百名。这些教室与寝室的小平房之间,还有十来棵一丈来高、一人难合抱的古桑树,逢春枝叶繁,来夏桑葚紫。遥想当年,渔樵江边欸乃,蚕妇室内呢喃,腌制后十分受远近超市的欢迎。100斤鲜萝卜9斤盐,通过20多天的反复晒、揉,100斤鲜萝卜能腌制出18斤左右萝卜干。原先饱含水分的普通鲜萝卜,在中洲巧妇之手的揉捏下,变成了醇厚喷香、回味悠长、理气致中的“黄金条”。萝卜干便于储存、携带,炖汤、小炒、配菜皆宜。并且,它是穷人的“励志菜”——哪个庐陵穷书生不曾“寒窗苦读萝卜干”呢?家家户户腌制五香萝卜是中洲的传统。仅腌制萝卜干一项,中洲户均收入一万余元。
刘书记说,在产业扶贫政策扶持下,中洲人准备把萝卜产业做大,统一包装,提升附加值,兴岛富民,全力以赴打造“中洲”萝卜品牌。同时着力生态开发,规范完善村落建设,将中洲打造成一个交通便利、产业兴旺、风光秀丽的休闲观光岛。
村妇女主任刘望英神秘地告诉我们中洲萝卜晒腌技术的一个“秘诀”:“萝卜晒一天后,当晚不收,任它在晒场吸一夜露水,萝卜会更柔韧。”说完,这位身兼乡村医生身份的农家妇女爽朗地笑,笑得璨然自信。
哦,采白日之阳光,吸夜月之阴华,中洲萝卜能不“理气致中”么?“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深谙光阴调和、天地融通的中洲客家人,性情与他们揉制的萝卜干一样,理气致中,历久弥香!
愿中洲群众在脱贫致富道路上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