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成
摘 要: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是转型期区域发展的两大重要主题,城镇化水平是衡量国家与区域综合实力与发展软件实力的重要指标,而城镇化进程的土地承载约束成为新时期城镇化推进的重要制约因子,因此,如何协调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是新时期区域发展与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分析与测度武汉市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探讨武汉市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武汉市
Abstract:Urbanization and land use are the two them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development period.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the state and region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development soft-power, at the same time, land resource constraint is main restricting factor of urbanization. Therefore, it is hot problem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tilization in the new period. Based on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took Wuhan Municipality as an example, applied co integration test, Granger causality test,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to analyze and measure the impac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tilization of Wuhan, and to develop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h.
Key words: urbanization;land-use;coordinated development;Wuhan municipality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6-38(6)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化则是21世纪的主题,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国家、区域综合实力、软实力水平的核心指标。同时,城镇化是一个多指标的演化的累积与发展过程,伴随城镇化进程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资源环境等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经济指标、人口指标、生活指标、资源环境响应等是评价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内容。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已步入快速城市化阶段,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主持编写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2011年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1],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根据中国市长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卷显示,截止2012年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在52.57%。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脱离国情盲目扩张建设用地规模、大量占用优质耕地、浪费土地、城镇摊大饼式无序扩张等问题。与此同时,农村建设普遍相对滞后,土地利用粗放,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差距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2]。而城镇化进程的空间结构演化与土地利用结构演化是两个重要研究内容,同时伴随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土地供需矛盾、人地矛盾日益突现,因此,如何平衡与协调城镇土地利用规模、结构、效益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
土地是城镇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空间载体,城镇化进程的空间扩张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形成城镇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与土地利用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实践中,城镇土地利用与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利用是不完全相同的,城镇土地利用因城镇的形成和城镇化发展而产生和演进,并在调节和控制城镇化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日益成为土地科学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大热点[3]。从国内外研究进展可知,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间存在双边的互动与协作关系,但对相互影响的程度与强度,不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城市化如同洪水猛兽,大量地蚕食耕地,致使耕地面积持续减少[4-5];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城市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是解决我国“人多地少”与城乡一体化矛盾的主要途径,史育龙(2000)[6]通过对19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和土地资源及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实证分析,探讨了我国土地资源和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认为: 城市化不是造成1980年代以来我国耕地数量下降较快的最主要原因。但从城镇化长期演化看,土地资源的城镇化约束是存在的,驱动与约束是两者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关系,近几年,国内外学者从经济驱动、市场驱动、政策驱动等方面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以及相关影响机理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健康与持续发展、土地集约与高效利用的路径[7-11]。但是快速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利用效益等的正向、负向作用是持续存在的,同时土地利用的城镇化约束也是持续存在并产生作用,因此,深入了解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剖析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的驱动与约束机理及其协调路径是协调两者关系的重要思路。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建立反映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协整、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分析等建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定性与定量研究,以探究优化与协调城镇化、土地利用的双向互动的路径与政策建议。endprint
1 研究方法
1.1 基本思路
根据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武汉市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评价的计量模型。为了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运用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采用Johansen检验法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若存在协整关系,则在此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考察变量的相互关系;然后,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判断两者的内在联系;最后建立VAR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揭示与分析某一个变量对于自身以及其他变量所造成影响的程度大小。
1.2 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城镇化和土地利用内涵,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武汉市城镇化和土地利用的特点,分别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与土地利用评价指标。城镇化评价指标主要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土地城镇化4个方面来考虑(表1),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结构4个方面(表2)。
1.3 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用于本文评价的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建设统计年鉴》、《武汉市统计年鉴》等。
1.3.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与指数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城镇化水平与土地利用的评价,指数分析法主要用于评价城镇化综合指数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以确定城镇化与土地利用间相互影响的定量测评。
2 综合指数测度
2.1 测度方法
本文主要对城镇化综合指数与土地利用综合指标进行测度。具体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镇化和土地利用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求解综合指数。
2.2 测度结果
根据前面研究方法,可求得武汉市城镇化综合水平与土地利用水平的综合分析(图1)。
由图1可知,从1998年开始,武汉市的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仅仅在2002年的时候出现小幅度回落,而从2006年开始武汉市的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结果表明,武汉市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并逐渐向全面城镇化轨道迈进,2006年以来,受国家、省、市宏观政策驱动,城镇化进程呈持续快速演进趋势;土地利用水平相对城镇化水平来说,2007年之前呈阶段性波动的增长态势,2007年之后呈相对平稳增长趋势,总体而言,武汉市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水平自1998年以来总体增长趋势良好,两者间呈较好的协同关系,特别是从2002年以来基本上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
3 城镇化对土地利用影响分析
3.1 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在对城镇化水平(URBAN)和土地利用水平(LANDUSE)进行协整分析之前,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判断变量是否存在单位根。本文采用ADF检验时间序列URBAN、LANDUSE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原时间序列URBAN和LANDUSE的ADF检验值分别为0.292880、-1.145160,均大于在1%、5%、10%的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4.886426、-3.828975、-3.362984,从而接受原假设,表明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水平的原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都在相应临界值的水平上通过检验,该系列为平稳序列,即URBAN和LANDUSE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3.2 协整检验
ADF检验表明,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水平是同阶单整的,为了进一步分析两者是否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本文以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为基础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分析前首先建立VAR模型,通过不断试验并综合考虑AIC、SC的值以及LR检验结果,确定滞后期为2,检验结果如表4。
检验结果表明,武汉市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水平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3.3 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分析虽然反映了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水平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两者的短期动态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两者的长期和短期的动态关系,本文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进行分析。
首先,用变量LANDUSE对URBAN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得到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
LANDUSEt=-0.001102+1.205759URBAN+et (4)
然后,以第一步中求到的残差作为非均衡误差项加入到误差修正模型中,并用OLS法估计相应参数,从而得到城镇化水平与土地利用水平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关系:
LANDUSEt=0.001582-2.204961URBAN-0.154356et-1 (5)
在误差修正模型中,被解释变量LANDUSE的波动可以分为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其中LANDUSE的短期波动可以由解释变量URBAN的短期波动和两个变量的长期均衡误差两部分来解释;e为误差修正项,其系数表示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波动的调整力度[12],短期内,土地利用受到城镇化的负向影响,并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从长期来看,二者处于相对均衡状态,且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通过模型分析也可以看出,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长期对短期偏离均衡的调整力度达到了15.44%。
3.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为了判断两者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我们对两者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表5),检验结果显示:武汉市城镇化是土地利用的Granger原因,土地利用却不是其城镇化的Granger原因。endprint
3.5 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是用来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用时间序列模型来分析影响关系的一种思路,就是考虑扰动项的影响是如何传播到各相关变量的。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在城镇化的一个正标准差的冲击下,土地利用水平随后开始下降,即对土地利用水平产生负效应,并在第3期达到了负向峰值;随后开始上升,并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正向响应迹象,这样的趋势同时也说明:在短期内,城镇化会导致土地利用有小幅度的恶化状况出现;但从长期来看城镇化是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利用绩效的提高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的。
3.6 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本文对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的预测均方误差进行分解,结果见表6。
结果表明,在第一期时,土地利用只受其自身的影响,从第二期开始,城镇化对其开始产生影响,并且影响的力度增加的非常迅速,在第四期的时候,城镇化影响力超过土地利用自身的影响,成为影响土地利用的主导因素,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综合解释程度达到93%左右,从长期来看,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效果十分显著。
4 结论与思考
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水平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协整检验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均表明二者间存在一种保持均衡的稳定机制,并可以通过影响一个变量来影响另一个变量;同时,在武汉市城镇化进程中,短时间内,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有利于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起到促进土地利用的作用,从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均显示,短期内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都引起了土地利用的小幅度恶化,但受到城镇化的不断冲击,土地利用水平也随后开始呈现出增长的态势,而方差分解分析也进一步显示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土地利用的解释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影响土地利用水平的主导因素。
因此,从协调武汉市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关系的角度看,应立足武汉市国家中心城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度,从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整合规划的基础上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注重土地利用与城镇化进程的过程管理,强调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优化人地关系,引导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建立绩效评价与引导机制,促进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的动态协调与持续共生共赢的动态演化与发展。
4.1 在城镇化战略路径方面
武汉应站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战略高度,坚持组团化思路,贯彻实施劳动力与人口城镇化并重、以人口城镇化为主的“双线推进、质量并重”的深度城镇化战略,着力构建紧凑型、集约型城市空间结构,合理打造城市内部空间与功能组合,以新兴战略产业、现代城市服务业为主线,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打造点、轴、网络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空间组织形态。着力从人的城镇化、物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的协调方面构建城镇化进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按“集中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空间模式,推进城镇化进程“主城-新城-镇”三位一体的城乡一体化、产城一体化的空间格局。
4.2 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效益提升方面
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人口向城区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业向示范区集中”即“三集中”原则,走土地利用集约经营道路,破解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间的矛盾难题。在实际运作中,加强集约用地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规律等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形成综合运用经济杠杆、财税政策推动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坚持政府、专家、公众共同参与的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用好用足有限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低消耗的高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坚守耕地红线,确保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大力修复治理国土生态环境;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充分挖掘潜力、盘活存量,有效保障发展需求。
4.3 在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方面。
强化“大家用、大家管”的执法监管共同责任体系与科学评估机制,优化市场配置、调整利益预期。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障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保护耕地、节约耕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土地整治、提高土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在落实城市统一规划、发展现代农业上实现新突破,在土地使用制度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按减量、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开源、节流并举,在中心城区实施“双增双减”、存量土地再利用,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郊区清晰城市化战略构想,确立“新城—新镇—中心村”的组团式、紧凑型的用地布局。
参考文献:
[1] 朱天舒,秦晓薇.城镇化路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问题[J].地理科学,2012,32(11):1348-1349.
[2] 郑伟元.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6):4-5.
[3] 刘新卫,张定祥,陈百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特征[J].地理学报,2008,63(3):301- 302.
[4] 陈爽,姚士谋,章以本.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思考[J].经济地理,1999,19(4):111-116.
[5] 欧阳婷萍,朱照宇,匡耀求.广州的城市化与耕地保护[J].城市问题,2002,(2):37-41.
[6] 史育龙.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4):45-49.
[7] 吴郁玲,曲福田.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6):106-113.
[8] 郑伟元.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政策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3):16-19.
[9] 郑华伟,刘友兆,王希睿.中国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9):1029-1034.
[10]张换兆,郝寿义.城市空间扩张与土地集约利用[J].经济地理,2008,28(3):419-424.
[11] 陈逸,黄贤金,陈志刚,等.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苏州高新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6):11-16.
[12] 孙敬水.中级计量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72-313.
责任编辑:张吉明endprint
3.5 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是用来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用时间序列模型来分析影响关系的一种思路,就是考虑扰动项的影响是如何传播到各相关变量的。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在城镇化的一个正标准差的冲击下,土地利用水平随后开始下降,即对土地利用水平产生负效应,并在第3期达到了负向峰值;随后开始上升,并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正向响应迹象,这样的趋势同时也说明:在短期内,城镇化会导致土地利用有小幅度的恶化状况出现;但从长期来看城镇化是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利用绩效的提高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的。
3.6 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本文对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的预测均方误差进行分解,结果见表6。
结果表明,在第一期时,土地利用只受其自身的影响,从第二期开始,城镇化对其开始产生影响,并且影响的力度增加的非常迅速,在第四期的时候,城镇化影响力超过土地利用自身的影响,成为影响土地利用的主导因素,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综合解释程度达到93%左右,从长期来看,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效果十分显著。
4 结论与思考
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水平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协整检验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均表明二者间存在一种保持均衡的稳定机制,并可以通过影响一个变量来影响另一个变量;同时,在武汉市城镇化进程中,短时间内,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有利于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起到促进土地利用的作用,从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均显示,短期内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都引起了土地利用的小幅度恶化,但受到城镇化的不断冲击,土地利用水平也随后开始呈现出增长的态势,而方差分解分析也进一步显示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土地利用的解释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影响土地利用水平的主导因素。
因此,从协调武汉市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关系的角度看,应立足武汉市国家中心城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度,从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整合规划的基础上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注重土地利用与城镇化进程的过程管理,强调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优化人地关系,引导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建立绩效评价与引导机制,促进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的动态协调与持续共生共赢的动态演化与发展。
4.1 在城镇化战略路径方面
武汉应站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战略高度,坚持组团化思路,贯彻实施劳动力与人口城镇化并重、以人口城镇化为主的“双线推进、质量并重”的深度城镇化战略,着力构建紧凑型、集约型城市空间结构,合理打造城市内部空间与功能组合,以新兴战略产业、现代城市服务业为主线,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打造点、轴、网络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空间组织形态。着力从人的城镇化、物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的协调方面构建城镇化进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按“集中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空间模式,推进城镇化进程“主城-新城-镇”三位一体的城乡一体化、产城一体化的空间格局。
4.2 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效益提升方面
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人口向城区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业向示范区集中”即“三集中”原则,走土地利用集约经营道路,破解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间的矛盾难题。在实际运作中,加强集约用地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规律等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形成综合运用经济杠杆、财税政策推动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坚持政府、专家、公众共同参与的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用好用足有限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低消耗的高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坚守耕地红线,确保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大力修复治理国土生态环境;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充分挖掘潜力、盘活存量,有效保障发展需求。
4.3 在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方面。
强化“大家用、大家管”的执法监管共同责任体系与科学评估机制,优化市场配置、调整利益预期。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障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保护耕地、节约耕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土地整治、提高土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在落实城市统一规划、发展现代农业上实现新突破,在土地使用制度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按减量、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开源、节流并举,在中心城区实施“双增双减”、存量土地再利用,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郊区清晰城市化战略构想,确立“新城—新镇—中心村”的组团式、紧凑型的用地布局。
参考文献:
[1] 朱天舒,秦晓薇.城镇化路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问题[J].地理科学,2012,32(11):1348-1349.
[2] 郑伟元.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6):4-5.
[3] 刘新卫,张定祥,陈百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特征[J].地理学报,2008,63(3):301- 302.
[4] 陈爽,姚士谋,章以本.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思考[J].经济地理,1999,19(4):111-116.
[5] 欧阳婷萍,朱照宇,匡耀求.广州的城市化与耕地保护[J].城市问题,2002,(2):37-41.
[6] 史育龙.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4):45-49.
[7] 吴郁玲,曲福田.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6):106-113.
[8] 郑伟元.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政策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3):16-19.
[9] 郑华伟,刘友兆,王希睿.中国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9):1029-1034.
[10]张换兆,郝寿义.城市空间扩张与土地集约利用[J].经济地理,2008,28(3):419-424.
[11] 陈逸,黄贤金,陈志刚,等.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苏州高新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6):11-16.
[12] 孙敬水.中级计量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72-313.
责任编辑:张吉明endprint
3.5 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是用来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用时间序列模型来分析影响关系的一种思路,就是考虑扰动项的影响是如何传播到各相关变量的。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在城镇化的一个正标准差的冲击下,土地利用水平随后开始下降,即对土地利用水平产生负效应,并在第3期达到了负向峰值;随后开始上升,并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正向响应迹象,这样的趋势同时也说明:在短期内,城镇化会导致土地利用有小幅度的恶化状况出现;但从长期来看城镇化是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利用绩效的提高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的。
3.6 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本文对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的预测均方误差进行分解,结果见表6。
结果表明,在第一期时,土地利用只受其自身的影响,从第二期开始,城镇化对其开始产生影响,并且影响的力度增加的非常迅速,在第四期的时候,城镇化影响力超过土地利用自身的影响,成为影响土地利用的主导因素,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综合解释程度达到93%左右,从长期来看,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效果十分显著。
4 结论与思考
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水平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协整检验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均表明二者间存在一种保持均衡的稳定机制,并可以通过影响一个变量来影响另一个变量;同时,在武汉市城镇化进程中,短时间内,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有利于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起到促进土地利用的作用,从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均显示,短期内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都引起了土地利用的小幅度恶化,但受到城镇化的不断冲击,土地利用水平也随后开始呈现出增长的态势,而方差分解分析也进一步显示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土地利用的解释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影响土地利用水平的主导因素。
因此,从协调武汉市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关系的角度看,应立足武汉市国家中心城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度,从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整合规划的基础上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注重土地利用与城镇化进程的过程管理,强调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优化人地关系,引导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建立绩效评价与引导机制,促进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的动态协调与持续共生共赢的动态演化与发展。
4.1 在城镇化战略路径方面
武汉应站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战略高度,坚持组团化思路,贯彻实施劳动力与人口城镇化并重、以人口城镇化为主的“双线推进、质量并重”的深度城镇化战略,着力构建紧凑型、集约型城市空间结构,合理打造城市内部空间与功能组合,以新兴战略产业、现代城市服务业为主线,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打造点、轴、网络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空间组织形态。着力从人的城镇化、物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的协调方面构建城镇化进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按“集中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空间模式,推进城镇化进程“主城-新城-镇”三位一体的城乡一体化、产城一体化的空间格局。
4.2 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效益提升方面
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人口向城区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业向示范区集中”即“三集中”原则,走土地利用集约经营道路,破解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间的矛盾难题。在实际运作中,加强集约用地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规律等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形成综合运用经济杠杆、财税政策推动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坚持政府、专家、公众共同参与的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用好用足有限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低消耗的高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坚守耕地红线,确保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大力修复治理国土生态环境;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充分挖掘潜力、盘活存量,有效保障发展需求。
4.3 在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方面。
强化“大家用、大家管”的执法监管共同责任体系与科学评估机制,优化市场配置、调整利益预期。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障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保护耕地、节约耕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土地整治、提高土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在落实城市统一规划、发展现代农业上实现新突破,在土地使用制度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按减量、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开源、节流并举,在中心城区实施“双增双减”、存量土地再利用,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郊区清晰城市化战略构想,确立“新城—新镇—中心村”的组团式、紧凑型的用地布局。
参考文献:
[1] 朱天舒,秦晓薇.城镇化路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问题[J].地理科学,2012,32(11):1348-1349.
[2] 郑伟元.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6):4-5.
[3] 刘新卫,张定祥,陈百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特征[J].地理学报,2008,63(3):301- 302.
[4] 陈爽,姚士谋,章以本.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思考[J].经济地理,1999,19(4):111-116.
[5] 欧阳婷萍,朱照宇,匡耀求.广州的城市化与耕地保护[J].城市问题,2002,(2):37-41.
[6] 史育龙.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4):45-49.
[7] 吴郁玲,曲福田.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6):106-113.
[8] 郑伟元.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政策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3):16-19.
[9] 郑华伟,刘友兆,王希睿.中国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9):1029-1034.
[10]张换兆,郝寿义.城市空间扩张与土地集约利用[J].经济地理,2008,28(3):419-424.
[11] 陈逸,黄贤金,陈志刚,等.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苏州高新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6):11-16.
[12] 孙敬水.中级计量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72-313.
责任编辑:张吉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