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群众性传播特征分析

2014-07-09 12:35:41付子京
理论观察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新媒介双刃剑特征分析

[摘 要]现阶段,新媒介以大幅超越传统媒介之势迅猛发展,成为传播的重要力量和方式。新媒介的传播主体是群众,具有广泛性;新媒介传播沟通是群众之间,具有互动性;新媒介传播内容是群众产生,具有自由性;新媒介传播时间是群众掌控,具有即时性;新媒介传播区域是网络世界,具有无国界性;新媒介传播信息是人人相对,具有精准性。新媒介传播正改变和影响着社会发展,我们不能否定新媒介积极而深远的正能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媒体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引导和合理规范新媒体的发展,掌握好其传播群众性特质的双刃剑,使新媒体承担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同时避免由于其开放性和创新性对现行的经济秩序、文化秩序和政治秩序造成过大的冲击,这是我们目前必须慎以待之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新媒介;群众性传播;特征分析;双刃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28 — 02

[收稿日期]2014 — 09 — 30

[基金项目]本文是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利用新媒体推进我市体制改革的问题研究》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SX2014-23QN,类型:(青年)项目。

[作者简介]付子京(197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主任记者,研究方向: 传媒学。

随着互连网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媒介已超越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成为传播的重要力量和方式,因其具有的群众性特质,很容易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这种个性化、互动化、即时化群众传播,已经带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因此,无论是从政治层面,还是经济社会层面,我们都要从传播理论入手深层次分析和探索新媒介的群众性传播特征。

一、 新媒介传播主体是群众,具有广泛性

由于新媒介的出现与发展,人们更愿意使用新的媒介来替换传统的媒介,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自己了解的事,自己获知的信息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电脑等互联网媒介传播出去。大众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内容提供者,改变了以前只能是受众身份的历史,在新媒介上一样拥有随时发布个人见解、编辑个人节目、生产影像内容的能力,这时,人们只要拥有一台能上网、能照相、能摄录的手机,就能够把自己想拍摄的影像拍下来,上传到网络,供他人观看甚至开办自己的专栏。受众的地位和角色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编辑、都是导演,也都是演员,通过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将自己所掌握的、所了解的最新消息,第一手资料以最快的速度发布出去,颠覆了传统媒介一家发声的局面。

二、 新媒介传播溝通是群众之间,具有互动性

传统媒介下,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受众只是单一的信息接受者,被动地接受相同或类似的信息,这一方面是因为受众没有参与传播的欲望,另一方面则源于他们根本没有表达思想的条件,只能选择被动接受。新媒介的出现直接改变了这一现状,受众有了直接的传播话语权和主动权,也有了实现传播的技术平台,于是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信息、参与传播,他们渐渐演变成集信息制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于一身的多元化复合型角色,传统意义上的单向“传播”流程在新媒介的语境下逐渐被双向互传互受的“沟通”所取代。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地位是对等的,沟通是自由的,沟通的深度也是可以保证的。尤其是新媒介技术的诞生标志着信息传播方式的进步,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播体制、组织结构和传播渠道,形成独具特色的“扁平式”传播,简化了传播程序,缩短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空间、时间乃至心理距离,并把影视传播引领到一个新时代。新媒介也由单向传播转变为互动性传播,节目的视频点播技术改变了受众被动收视的传统习惯。特别是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开发与普及,新媒介与受众将有可能建立起完全开放性的、个人化的互动性沟通渠道,受众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自由选择自己的需求。

三、 新媒介传播内容是群众产生,具有自由性

正面的、负面的充斥新媒介,真实的、虚构的难辨真假。在传统的传播时代,传统媒介发布信息都要经过把关人的严格审查,因此信息内容是受到限制的,而且传者和受者的定位非常明确:传者是信息的发布者,受者能做的无非是被动地选择和阅读高度同质化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了严格的把关与调整,尽管权威但却缺乏个性。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崛起和迅速发展,一直由传统媒介编辑部门承担的“把关人”角色和权利迅速转向成千上万最普通的大众,大众完全可以采取自我的方式让人们参与其中,发布的信息几乎都没有经过任何筛选和过滤,每个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评论别人的观点,信息在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之中横向转移、自由流通。此时,受众的主体色彩日益突显出来,自主选择权得以极大地施展,用户自己主导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自己定制和管理自己需要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如2014年7月份,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搬迁新的办公场所以后,原办公楼实施爆破拆除,爆破的过程被不明真相的路人拍下,第一时间传到网上,并配音说“豆腐渣”工程瞬间轰然倒塌,引起了很大社会反响,央视新闻对此亦进行了报道,澄清了事实。

四、 新媒介传播时间是群众掌控,具有即时性

新媒介传播带来的“快捷性”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传统媒介无法企及的。无论是信息的发布还是信息的传播,新媒介都表现出惊人的“快”。一条小小的信息,通过新媒介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能传遍世界各地,使人人皆知。新媒介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受限制,这源于新媒介传播环境之下的信息可以随时制作、发布、传播,没有了传统媒介复杂的制作发布流程,也没有了传统媒介对发布时间的硬性要求,信息的传播过程启动迅速、便捷、灵活,发布的信息时效性极强,更加凸显出新闻的“新鲜”价值。而在这一过程中,受众不但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最及时的信息,也可以选择在任意方便的时间自主获取信息,这就使得新媒介传播下的受众不但收获到“快捷”,同时也收获到“便利”。比如说我们的报纸记者得到一条新闻,他非常兴奋,但是他也只能等到第二天出报,才能把这种兴奋传递给我们的受众。我们的电台如果认为这个新闻不够重要的话,也不会在节目中进行插播。而新媒介不是这样,新媒介随时随地传播,人们可以随时表达他的看法和不满。这种传播是一种什么传播呢?是一种几何级的、裂变的传播。我们以往的传播是一种线性的传播,或者是网状的传播,它们的传播链条会到某一个环节的时候戛然而止。而这种传播,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结束。很多地震都是网友先报道的;击毙本·拉登最早的消息不是奥巴马宣布的,而是美国前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的一个助理参谋长在微博上宣布的,5分钟之后,奥巴马才宣布消息,他比奥巴马、比美国总统快了5分钟。大家看,这是当时的传播路径,这个人讲后,通过无数的传播路径到这里。而其实这人的粉丝并不多,但是由于《纽约时报》的记者关注了这个人,两分钟之后,就有三百多人转发了这条消息,一会儿就传遍了全球,很快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这就是全媒介,视频、照片、音频都可以上传,现在又有了语音微博。我们知道,我们所有的传统媒介,它们的介质、媒介的形式都是单一的。比如说,报纸是文字加图片,电视是声音和图像。互联网则是多元的,这个源于群众的产品,击败了所有的产品形态。

五、 新媒介传播区域是网络世界,具有无国界性

历史上,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扩大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地理范围,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出现之后,信息可以借助电波传播至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然而由于传统的大众媒介主要依靠地面的信息传递系统,同时国家之间出于文化控制的需要对境外媒介在本国的传播进行限制,所以传统大众媒介所传播的大部分信息被限制在国家和地区的范围内,并未真正实现信息的全球化传播。而新媒介利用连接全球电脑的互联网和通信卫星完全打破了地理区域的限制,只要有相应的信息接收设备,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接收到由新媒介传播的信息。另外,无线网络的发展,还使新媒介摆脱了有线网络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接收信息。新媒介还大大缩短了信息交互传播的速度,甚至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即时传播。传统大众媒介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受众不能直接进行反馈,只能利用其他媒介,如书信、电话等进行反馈,而且反馈也是延迟的。新媒介提供的在线评论功能使信息反馈的时间大为缩短,电子邮件可以将任何信息在几秒钟内传至全球任何一部联网的信息终端,即时通讯服务则完全消除了交流双方之间在时间上的间隔,使信息的交互传播突破了时间限制。

六、 新媒介传播信息是人人相对,具有精准性

傳统的大众传播遵循的是点对面的传播,面向的是众多而不确定的个体,很难准确地知道信息的接收者是谁。而新媒介自一面世起就在通过各种方式打造其精准性高的特征,最典型的就是手机,通过手机进行的每一个具体的信息传播活动都是点对点的。信息发送给谁?是否发送成功?发送信息的人都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网络传播虽然做不到手机媒介那么精确,但博客网站之类还是可以追溯到有哪些人浏览过博客上的信息,还可以通过链接的地址查到相关的博客。同时,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融合,网络应用逐步移动化。新媒介的发展正从PC、笔记本终端走向手机终端,网络视频、博客、播客等新媒介从固定走向移动化。新媒介的移动化趋势,更增强了新媒介信息传播的精准性。

新媒介传播正改变和影响着社会发展,我们不能否定新媒介对传播机制、对社会文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新媒体传播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有些问题甚至是非常严峻的。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引导和合理规范新媒体的发展,掌握好其传播群众性特质的双刃剑,使新媒体承担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同时避免由于其开放性和创新性对现行的经济秩序、文化秩序和政治秩序造成过大的冲击,这是我们目前必须慎以待之的重大问题。

〔参 考 文 献〕

〔1〕魏超.大众传播通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2.

〔2〕付斌.浅谈户外广告〔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09).

〔3〕原阳.新媒体与传播分众化〔J〕.编辑之友,2008.(01).

〔4〕段京肃,罗锐.基础传播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225.

〔5〕沃纳·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6〕魏超.大众传播通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10.

〔7〕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事业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700.

〔责任编辑:陈玉荣〕

猜你喜欢
新媒介双刃剑特征分析
“行高人非”还是“见贤思齐”?职场上行比较对员工行为的双刃剑效应*
心理学报(2023年4期)2023-04-10 03:18:32
工作狂领导对团队绩效的双刃剑作用机制*
心理学报(2021年9期)2021-09-09 06:38:46
2012 年南海夏季风特征分析
新媒介在工艺美术绘画中的应用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35:41
浅析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7:09:28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1:54:23
基于PowerPC的脉内特征分析算法的工程实现
雷达与对抗(2015年3期)2015-12-09 02:38:53
媒介融合的内涵、典范及意义
科技视界(2015年25期)2015-09-01 16:43:11
功性与神采——书法教学中的双刃剑
不良汽车驾驶行为特征分析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