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能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才能不断提高估算能力。
一、动手比一比,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教师要充分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搬弄具体事物时,他们的思维易于发散,所收获的印象及其深刻,学习数学的兴趣越学越浓。
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中《我们身体上的“尺”》一课时,教师对学生说:为什么要在“尺”字上加了个引号呢?这不是真正的尺子,但却能像尺子一样帮助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师通过课件直观图的演示身体“尺子”:一拃、一庹、一步、一脚,学们会不由自主动手比一比:一拃、一庹、一步、一脚大约的长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记忆。又对学生进行估算训练,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估一估,测一测, “身体尺”与“米尺”的关系。让学生估一估大约几拃是1米,同学们估计的准确不准确,要通过测量才行。有同学量的是7拃,有同学量的是6拃,……因为每个人的“身体尺”是不完全一样的每个人的手不一样,有大有小。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通过动手比一比,估一估,测一测,让学生在对自己的几种“身体尺”的长度有了理性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二、动手掂一掂,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千克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带了两袋食品:红枣,膨化食品,它们的包装大小差不多,先请小朋友先不动手,只用眼睛看,在心里估测一下,哪个物品重,哪个物品轻些。刚才是小朋友的估测,那究竟估测得对不对呢?可以用“掂一掂”这个办法来验证小朋友的估测。 老师告诉同学们用“掂一掂”这个办法真简单、真方便!教师边说边示范,把两个物品分别放在左手、右手上,掂一掂,然后学生跟着掂一掂小组的学生依次序进行。在让学生把你验证的情况说给大家听。接着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质量。教师先请小朋友把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体会1千克有多重,给学生多体会几次。找到1千克的感觉,学生对掂一掂“1千克”的质量这一教学游戏环节,饶有兴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眼看一看、动脑估一估,动手掂一掂等手段,让学生充分对实物进行感知体验,加深对1千克的物品质量的理解和掌握。也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价值。
三、动手抓一抓,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在实践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们认识的数》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用学过的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玩动手抓一抓游戏。教师这里有一些蚕豆,张明同学张开大手用力抓一把,可能抓了多少粒呢?请同学们估一估,数一数。张明同学抓一把蚕豆大约在10粒左右。
再玩抓黄豆游戏。如果让你再抓一抓黄豆,不要数,你觉得一把黄豆比一把花生米的粒数多还是少?你能估计一下有多少粒?把自己估计的数,和数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觉得自己估计得怎么样?估计能力好的,奖励“智慧星”。教师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肯定自己,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自信。
总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讨论等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增强估计意识,掌握估计方法,提高估计的能力。
【作者单位:金湖县育才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