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永伟
在上一期,我们已专门对2014年年初由国际最为权威的TRIZ机构——国际TRIZ协会(MA TRIZ,The International TRIZ Association)正式发布的对于现代TRIZ理论基本理念的修订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部分的分析解读,本期中,我们还将继续对其修订的具体内容中的第三部分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在第三部分内容中,国际TRIZ协会针对现代TRIZ理论基本理念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并与经典TRIZ做了对比。下面,我们将逐条进行分析解读:
1.传统的TRIZ理论认为:人们需要发明,发明往往比传统的解决方案好,即发明新方法总是比老的方法好。而新的观点则认为,客户对于项目成功的定义有自己的标准,应该以如何有效的解决客户的问题,以此达到客户的目标为标准,而并不在意其中有多大的创新,有多新的想法,有多好的发明,因此达到客户的目标而没有产生发明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
2.传统的TRIZ理念认为,高等级的发明比低等级的发明好。例如,阿奇舒勒在对专利进行分析的时候,曾经将发明的等级分为五级,而且还将TRIZ定义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即TRIZ是用来解决发明方面的问题的,同时还提出,解决了矛盾的发明才是真正的发明,这类发明至少是二级以上的发明(关于“阿奇舒勒五级发明的划分”,请读者参考作者之前刊载的文章)。因此,认为级别高的发明要比级别低的发明更好。而新的理念则认为判别一项发明的好坏,必须要看市场的表现,即发明的好坏由所获得的市场收益以及所付出的成本决定的。所以,不能以发明级别来判断发明的好坏,而是应以是否为企业带来收益作为判断的标准。
表1
3.传统理念认为,TRIZ的主要使命是实现在最高等级上的发明,即等级在二级到四级的发明,而且发明等级越高越好(即追求最高等级的发明)。而新的观点则认为TRIZ的主要使命是指导工程系统向市场价值最高的方向进化。就是说,更高级别的发明不再是TRIZ理论追求的目标,取而代之,最大化的市场价值将成为现代TRIZ理论的追求目标。
4.传统的TRIZ认为,TRIZ已被开发,并且必须继续根据专利中包含的知识和技术的历史沿革进行开发。TRIZ是由大量的专利发展而产生,因此它也必须循着它出生时的方法继续向前发展,即继续进行专利分析,继续挖掘专利中的规律,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继续发展TRIZ理论。但新的理念则认为,TRIZ应该是基于创新,即已经被市场价值所证实的新型的解决方案来发展的,而这些新型的解决方案并不一定是专利,但它一定是经过市场验证过的。不少公司已利用TRIZ解决了很多问题,并开发出了创新的产品或技术,这些利用TRIZ解决问题的案例理所当然应该成为TRIZ理论今后发展的源泉。
5.传统的理念认为,TRIZ是一种“独立”的方法,它与试错法,以及“头脑风暴”等方法是相互矛盾、格格不入的,是无法将它们结合起来运用的。而新的理念则认为,TRIZ不是独立的方法,并且指出,TRIZ运用时,必须与其它方法论相结合,而且必要的时候还应将这些方法论包含进来,使其成为TRIZ理论的一部分,或者将TRIZ与其它理论相结合,由TRIZ支撑其它理论的应用。事实上,现代TRIZ理论已经引入“因果链分析”,用来查找系统中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引入了价值工程的概念,从而形成了“功能分析”方法。另外,TRIZ理论也应与其它理论相结合,用以支撑其它方法论的发展,比如,早期TRIZ与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质量功能展开理论)相结合,解决了不同的CTQ(Critical to Quality, 质量关键点)之间相互矛盾的问题。再比如,TRIZ与DFSS的结合,就很好的弥补了DFSS在创新方面的不足,同时,DFSS也有力的解决了TRIZ进行详细设计时难度比较大的问题。TRIZ与失效模式分析相结合,可以为解决潜在的失效模式分析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此外,TRIZ还同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利战略相联系,为专利战略提供着具体的工作支持,比如利用剪裁法解决专利规避的问题,就是通过运用这种TRIZ解决问题的工具,破坏专利的等同原则,从而实现专利规避,再比如,将技术进化的趋势运用于专利布局等等,也是TRIZ为专利战略所做出的贡献。
图1 TRIZ吸收其它理论的工作,补充自身的不足
图2 TRIZ的某些工具支持其它理论的发展
图3 质量屋
图3为一个QFD的案例,屋顶具有相互矛盾的两个CTQ之间的问题(带X标记的格子),可以用TRIZ中的矛盾矩阵来解决。
6.传统的理念认为,在利用TRIZ解决问题的时候,得到的应该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即像我们所学的数学一样,是有标准答案的,不同的人利用TRIZ理论得到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唯一的。而新的观点认为,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案,因为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可以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解决方案,也可以形成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案,将这些方案进行一定的筛选,选择其中的某一个解决方案,进而产生概念设计,以此作为未来主要的研发方向,然后开始进行详细设计的工作。
7.传统的理念认为,利用TRIZ所产生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接近理想的解决方案,即实现“全局理想化”,而实现了全局理想化,也就意味着矛盾已经完全被解决。而新的理念则认为,有的时候,全局理想化会对系统产生过于大的改变,有的甚至已经涉及到了工作原理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产生的风险太大,成本过高,相关人员的培养不容易跟上,同时,操作流程改变较大,而且有些流程也难以改变,所以并不一定具备具体实施的条件,因此有必要根据项目的需求,以及项目的经费、人力资源等条件的限制,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虽然这种理想化并不一定是最高的,但在它的具体实施条件下却是最合适的,因此可称为“局部理想化”,很大程度上,局部理想化是一种折衷的表现,这比起传统理念中认为TRIZ是要解决矛盾的观念,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变,也更加适合在企业中进行应用。
渐进式的创新在企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当MPV处于第二个阶段(成长期)的时候,在这一阶段,主要的矛盾已经解决,但系统的各个参数还没有达到最佳的状态,这些参数的不匹配制约了工程系统的快速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优化”成为了最主要的发展战略。
8.传统理念认为,TRIZ侧重于提示和解决矛盾,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矛盾展开的,而对于整个项目的支持却是不够的。而新的理念认为,创新并不一定能解决矛盾,同时,渐进式的创新,即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创新。TRIZ理论除了产生新的想法外,还应该支持创新的整个过程,比如,对问题进行一个清楚的定义;对问题进行重新描述,从而使整个项目团队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分析问题,将复杂的问题细化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关键问题,以利于后续利用TRIZ进行解决;产生新的想法后,还要解决这个想法所带来的次生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经典TRIZ中的大多项目都是在次生问题上走不下去的);评估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难度等;最终列出可执行的实施计划。也就是说,TRIZ并不是单纯产生想法的理论,而是贯穿于整个研发项目的方法论,涉及到了项目的方方面面。
图4 在MPV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优化”成了主要的发展战略
9.传统的理念认为,技术或者产品的进化是沿着技术进化的趋势所指定的方向进行的,只要我们的系统沿着这个方向进化,我们的产品就会获得成功。但新的观念则认为,技术进化趋势反映的是技术发展的声音,工程系统期望向这个方向进化,而决定工程系统的下一步进化是否能够真正发生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则是市场的需求,也就是MPV,如果它的进化方向不是一个MPV,则这个工程系统只是在理论上可以进化过去,但不会在实际的市场中获得成功,即技术上可能实现,但现实中并没有这个需求。因此,决定一个工程系统进化的因素,不仅包括技术进化的趋势,它只是影响工程系统进化的一个因素。工程系统的进化是受技术进化趋势、商业模式和市场因素综合影响的,它们之间的综合影响最终决定了这个工程系统的进化。因此工程系统跳过一两个模式,或者倒着进行进化是完全有可能的。
比如以前的手机有翻盖式的,但现在普遍是平板式的,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10.传统理念认为,进化的模式必须完全基于高等级的发明。工程系统的进化之所以能从一个模式变化到别一个模式,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某个或少数几个高等级的发明。但新的观点却认为,进化的步骤有大有小,这主要是依赖于最近一段时间工程系统进化趋势的发展。与传统的八大进化法则不同,现代TRIZ理论中提到的“进化”则更加细化,其中含有大的进化趋势的分类,在大的进化趋势下面又有不同的“线”(即方向),而在每条线上又有一些点的分布(即“进化模式”),线上的点的分布往往跨度不大,也就不需要有较高等级的发明了。因此,进化模式应该反映进化的所有步骤(模式),不但要有大的创新,也要有小的创新。
11.传统理念认为,TRIZ方法论在技术上已经全面发展完毕了,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成熟的理论,因此我们在今后的重点不再是发展TRIZ理论,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利用TRIZ解决问题,以及利用TRIZ理论培养创新人才的方面上。而新的理念则认为,TRIZ还在不断地发展之中,最近几年围绕TRIZ发展出来的一系列的新工具就已经说明了问题。而且,在现有的TRIZ框架的“工具集”中,还是有许多方向认识得不是很清楚,仍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和发展。图5就列举出了现代TRIZ仍然需要发展的方向(红色英文部分)。比如,TRIZ的各种工具之间应该如何结合,应用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技术进化趋势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什么?有些进化趋势的线条比较明显,但有些相当不明显,它们背后隐含的规律是什么?等等。
注:不同语言版本的修订可以通过国际TRIZ协会的中文官方网站进行下载:http://bbs.matrizchina.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3&extra=page%3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