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的课堂是学生阅读的重要阵地。阅读教学实施的效果直接关涉到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阅读的质量,直接关涉到学生做人品位以及学生的人格修为。然而,阅读教学在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对很多语文教师而言确实是一大难题,由于认识的偏差、经验的浅陋以及对课改把握的不足,常常陷入了种种误区。
一.阅读目标的繁杂化
阅读目标是阅读课堂教学确定的教学任务,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应达成的学习目标。阅读教学目的看似简单,然而确立什么目标,确立多少目标才适度,也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笔者认为:尽管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活动,然而,在具体的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单一、单纯,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才能一课一得,或一课几得。但是,有的教师在阅读中常常由于对学生的学情预估不足,或者对文本的把握不够,常常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过高、过繁、过杂的目标。如有的教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确立了多个目标:一是扫清文中字词的拦路虎,掌握生字、生词;二是把握文章的脉胳,给文章划分层次;三是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菲利普夫妇、若瑟夫、于勒、船长等;四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腐朽;五是学习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方法特别是文中人物的神态描写与心理描写方法;六是掌握文中标号符号特别是省略号的用法。试想一篇文章的教学要完成六大目标,这好比六座大山压在学生的身上,且不说学生的阅读兴趣全无,就连我们教师也被这六大目标驱赶得疲于奔命,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给师生带来的只是繁重的劳动与不堪重负的心理压力。殊不知,我们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快乐阅读,享受阅读,是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愉悦与心灵的快乐,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淀素养,厚实底蕴与提升人格。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应把学生当作鲜活的、有思想、有灵气的阅读个体(或阅读生命)而不应该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应该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产生阅读的冲动、阅读的欲望,这样就能打开学生的精神视野,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体验人生,感悟时代的精髓,走进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他们一起同喜同忧,同乐同愁,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种文本的教学,语言的学习,而是一种心灵的历练与精神的升华。基于此,我们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可浓缩教学内容,简化教学目标,依据文本的主旨、文体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可确定一至两个教学目标,一是了解文中人物的丰满个性,二是学习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文中人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了解人物性格可确立为本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此外对文中人物性格的分析也不应该流于形式,人云亦云,应有自己个性的认识与见解。比如:对文中重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分析,应站在人性的角度,把他们当作特殊时期特定背景下的人来看待,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把人与人之间关系变成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了对人物个性的准确把握,再来探究文中为什么能把人物写得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就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另外一个教学目标,即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与独具特色的神态与语言描写。抓住了这两个教学目标,这篇文章的教学任务就能水到渠成地完成。
二.阅读方式的单一化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应能较熟练地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交流活动。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的体验应该是学生真切的心灵体验,而不是我们强加给学生的或者说是教给学生的,因此,我们阅读教学的形式应该是丰富的,多样化的。然而,我们许多语文教师总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形式,认为只要自己的知识教到了位,学生懂不懂,会不会就是学生的事,学生不会应试,不会得高分是学生的错,教师则问心无愧。这样的阅读教学只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奴隶,只会让学生对阅读兴味索然,从而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事实上,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阅读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组织有趣味的课堂活动来实施,通过诵读活动来完成,如阅读《羚羊木雕》可以采取角色诵读的方式,教学《海燕》可以采取深情诵读的方式,同时诵读的呈现方式也可以变化,可以是个体读,集体读,小组对抗读等等,对于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也可以让学生依据文章内容创编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这样既让学生在改编课本剧时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让学生在表演时训练了表达与表演的能力,同时,其他学生在观看课本剧表演时,既能把握好文本,完成学习任务,又能获得心灵的愉悦。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比拼活动,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依据阅读目标,借助一些阅读技巧开展阅读比拼活动,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可以选取一些片断,如文中对过去、现在罗布泊的描写文字,让学生分组比拼阅读,让学生阅读情感(对过去“仙湖”的赞美,对现今罗布泊的忧虑),语言的品味(文中运用的比喻,如“一道道肋骨”)等角度的阅读比拼,让学生在一种高昂亢奋的情绪状态中完成阅读,这样,就能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三.阅读流程的程式化
阅读文本固然有阅读文本的规律,这是阅读教学要遵循的规则,如一篇文章的阅读首先要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接着是重点探究,即探究文中的重点段落,再接着就是赏读品析,即品析文中语言与写法,最后是拓展迁移,即链接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这是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常见的实施流程,但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能全篇一律,如自读课文或文体特殊的课文,阅读教学的流程也应该有所变化,自读课文可以以整体感知为主,只要求学生读懂文章,大致了解文本的内容即可。对于“拓展迁移”这一环节,不同的文章也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近可以链接学生生活,适度进行拓展,但有的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不宜拓展,就可删去这个教学环节。现在新课改的教材都是以专题为单位组元,如一个以四季为主题的单元,每篇课文都以积累描写四季的优美诗句为拓展点就显得重复单调,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另外,新课改要求学生课堂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其实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而组织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走过场。但是,我们有的教师错误地把课堂是否组织合作学习作为是否用课改的理念进行教学的惟一标志,如有位教师执教《故乡》这篇课文,首先是小组合作勾画出文中难点字词,通过查工具书扫清字词拦路虎;第二轮合作学习是理清文章结构,通过合作学习分析出文章可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第三轮合作学习是探究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形象;第四轮合作学习是分析出文章的主题——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导致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的根源;最后一轮合作学习是搜集古代诗中描写故乡的名句。这么多轮的合作学习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出现其实价值不大,仅仅是追求了合作学习的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其实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学生靠个人自主学习难以完成学习任务,需要与他人合作,发挥群体智慧,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并非每一堂课的教学都要组织合作学习,而要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另外,有些学校自主创造了一些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要求所有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都要“依葫芦画瓢”,这样做势必会束缚教师的个性与创造力,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与能力的提升。
四.阅读研究的表面化
阅读教学的价值在于教会学生阅读,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应根植于常态课堂,使常态阅读课堂的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我们很多学校不少教师对阅读的研究方向出现了偏差,总认为课堂越热闹,教师的表现越充分就是好课,其实,很多地方打磨的“好课”一般教师是学不来的,也是学不会的。比如,多媒体教学,很多农村的学校只有为数不多的一至两间多媒体教室(或电子白板教室),学校教师多,班级多,学科多,多媒体教室“僧多粥少”,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这样,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学校很难真正落实到课堂,况且,对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多媒体教学固然有许多先进之处,它能帮助学生打开学习的视野,但也有一些弊端,如汉字的书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多媒体教学很少能给学生提供上黑板展示书写的机会,板书大多能展示学生学习思维的过程以及教师教学思维的过程,而多媒体上的板书大多只是展示思维的结果,很少展示思维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另外,在有些“优质课”上,教师才艺表现得非常充分,令人赞不绝口,但真正能够学习模仿的教师很少,这样研究的“好课”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可观而不可学,这样就会导致我们对这类课研究价值的缺失。我们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应该根植于家常课堂,根植于我们的常规教学,既要有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又能为大部分教师所学,更好地为我们常态课堂的教学服务,这样的“好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古语云:人恒过,然后能改。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时弊”,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用心分析当前阅读教学的误区,引导学生读好书,训练学生好读书,会读书,为学生的人生奠基,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把学生培养成有内涵,有品位的人,让学生在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汲取知识的养料,精神的养料,文化的养料。
刘辉平,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武穴。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