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被大幅度删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和僵化,导致部分中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存在着严重误读,鲁迅形象被极端地扭曲和变形,成为一个演绎“政治正确”的特殊文化符号。事实上,鲁迅的许多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蕴涵,是中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典范文本。广大中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接近鲁迅,努力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远离鲁迅,鲁迅传统才有可能在青少年中间得以有效延传。
前几年,在广大中学生之间流传着一段非常有意思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真实地道出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和尴尬。在许多中学生看来,鲁迅就像一座高高屹立的山峰,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攀登到顶端。毫无疑问,鲁迅作品成为部分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效果。当下,鲁迅似乎成为一位最不受中学生欢迎的代表作家。对于他们来说,阅读鲁迅绝对不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痛苦折磨。不仅如此,许多教师也感到鲁迅作品最难教,因为他们无法真实地描述鲁迅作品的全部价值蕴涵。于是,在广大读者和部分专家的共同呼吁之下,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被大幅度地删减。我们不仅要问,这究竟是一种令人欣慰的现实解脱,还是一场巨大的思想灾难?到底是鲁迅作品本身出现了问题,抑或是我们现代社会患上了精神危机?一切似乎都显得扑朔迷离。
我们知道,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部分作品就被选入民国政府法定的国文教科书之中,比如《故乡》《风波》《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论雷峰塔的倒掉》《秋夜》《风筝》等等。可以说,鲁迅作品在当时国文教学过程中就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同时代其他任何作家都难以企及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受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深刻影响,鲁迅的诸多作品必然会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第一套全国统一语文教材《初级中学语文教材》和《高级中学语文教材》各6册,共收录鲁迅作品16篇。其中,《一件小事》《故乡》《社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药》《呐喊·自序》《祝福》《友邦惊诧论》《藤野先生》等名篇,都被确定为新中国语文教材收录的范文,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普遍欢迎。1956年秋季,全国中学使用新编的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这是新中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此时的编选者就非常注意从文学特质上把握入选作品。这套教科书共选入鲁迅作品14篇,和1950年的语文教科书相比,增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风波》《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篇目。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新编的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和新编全日制重点中学阅读课本、写作课本和试教本,这套教材在当时起了拨乱反正的积极作用。其中,鲁迅的作品篇目也得到了重大调整,新增了《拿来主义》《狂人日记》《阿Q正传》《范爱农》《雪》5篇文章。2000年之后,在各种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增加了《阿长与<山海经>》《鲁迅自传》《灯下漫笔》《流产与断种》等一系列文章。可以看出,在过去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鲁迅作品一直是广大青少年语文教育的重头戏,使他们逐渐走向了思想成熟。但最近几年,在执行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之后,鲁迅的许多作品却被大量地删减。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仅把《记念刘和珍君》《祝福》《药》《拿来主义》作为保留篇目,其他文章则几乎被删减殆尽。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又将鲁迅的《风筝》一文删减,顿时又成为教育界的热议话题。
可以说,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大幅度删减,肯定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客观原因。比如,教科书必然要紧跟当今时代发展步伐,吸收最新的文学成果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何况,部分鲁迅作品的确过于深刻,甚至部分篇目的思想主题存在着严重偏激,这对于现代社会的中学生而言无疑是有阅读困难的。实际上,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被大幅度删减是具有一定现实背景的,并不是一种偶发事件。可以说,世俗化思潮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直接参与了这一删减事件。正是在这一社会思潮的有效裹挟之下,打倒权威,消解崇高,颠覆传统,成为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共同呼吁。加上许多教师认为鲁迅作品在思想上过于沉重,语言表达也相当晦涩难懂,无益于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被大量删减也是正常的事情。这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一切似乎都显得顺理成章。但是,倘若我们认真思考一下这一“删减事件”,到底是不是鲁迅作品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语境,二者是不是一种严重的错位关系?或者说,现代社会是不是已经不需要鲁迅式的启蒙主义立场?鲁迅是否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之中?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外在理由好像都是不能够成立的。表面上来看,在“告别革命”的现代社会,鲁迅的部分观点与当下社会语境存在着差异,甚至部分价值观和思想主题是严重相左的。然而,鲁迅作品中的许多思想蕴涵是常读常新的,绝对不会因为时代原因而失去其自身价值。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鲁迅作品经过各种传播方式进入了人们的阅读视野之内,早已内化到国人的心灵深处,成为几代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作为一种经典性阅读文本,鲁迅作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推崇和认可,绝不是偶然之间的事情,这是经过时代历史反复检验的。毫无疑问,鲁迅作品对于广大中学生群体而言,其显著的教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现代社会的种种迹象表明,我们不是应该远离鲁迅作品,而是应该更加深入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重点学习鲁迅作品中闪耀的智慧和光芒,从而能够给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以正确指引。
当前,许多中学生之所以对鲁迅作品存在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对鲁迅作品存在着诸多认识误区。在他们的心目中,鲁迅几乎就是一位不苟言笑、毫无情趣的“革命作家”。他们认定鲁迅思想是极度灰暗的,而且许多部分显得过于偏激和狭隘。试想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作家,怎能唤起现代广大青少年的阅读激情?然而,此种描述是一种真实的鲁迅形象吗?这与鲁迅本体之间究竟具有多大距离?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如此单调乏味的鲁迅形象?众所周知,在过去极左的历史时代,由于受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观念的严重影响,鲁迅作品曾经被各种利益集团所利用,逐渐沦为对从旧时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于是,在各种教科书和参考资料中,鲁迅就被描述为一位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用无比犀利的杂文直击国民党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好像鲁迅天生就是一个为中国革命而生的作家。但是,这也许仅仅是鲁迅形象的一个侧面而已,远远不是鲁迅形象的全部。事实上,鲁迅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精神存在,这就决定了任何描述和鲁迅本体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因为鲁迅形象具有多副面孔。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鲁迅是极富生活情趣的,而且充满了幽默感,当然也是非常和蔼可亲的。毫无疑问,这与“横眉冷对千夫指” 和“举起了投枪”的鲁迅形象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用单一的僵硬标准来衡量鲁迅的全部意义。换言之,鲁迅及其作品是具有多种维度的,我们只有运用不同视角来观照鲁迅,多角度地阐释鲁迅作品的意义,才有可能呈现出鲁迅及其作品的全部蕴涵。
首先,要想正确地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核,把一个鲜活而又完整的鲁迅形象呈现给广大中学生,还原鲁迅本真的丰富形象,中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变原来的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化被动为主动,让广大教师首先真正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理解鲁迅和消化鲁迅作品的丰富内涵。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固化现象,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的经历。可以说,他们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依然处于一种浅层阶段,许多僵硬结论充斥着他们的头脑。因此,他们在解读鲁迅作品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部分严重误读的现象,甚至许多结论是和鲁迅作品本身相距甚远的。倘若按照此种方法对广大中学生进行施教,其教学效果实在不容乐观。因此,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要加强业务学习,及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用一种研究性的眼光来审视鲁迅作品,而不是照搬各种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可以说,鲁迅作品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经典文本,我们只有努力挖掘其中的多重内涵,才有可能真正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从而还原一个真实可靠的鲁迅形象。
其次,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要养成一种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在充分占有可靠材料的基础上,敢于对各种现成结论提出质疑,培养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小心求证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在不断质询过程中实现思想认识的提高。只有如此,广大中学生才有可能走近真实的鲁迅,发现鲁迅的诸多可爱之处,才能让鲁迅及其作品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焕发出活力。现在,广大中学生之所以对鲁迅敬而远之,表现出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厌烦之态,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对鲁迅形象进行了一种妖魔化改写,直接导致了鲁迅形象的扭曲和变形,这不但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不幸,更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大不幸。因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作家,中学生如果对鲁迅作品实质缺乏一定程度的认知,势必会严重影响他们对中国现代历史语境的深度体认。长期以来,我国现有教育体制虽然也十分注重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许多教育内容却往往流于形式化,明显缺乏一种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培养层次也就相当肤浅。从主题内容和外在形式上来讲,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是广大中学生群体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典范文本。倘若我们置身边的绝佳教材于不顾,而去寻找一种离我们相当遥远的案例,那无疑将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思想重镇,鲁迅作品的精神内涵堪称复杂,构成了一个丰富独特的结构体系,这对于广大中学生群体而言,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理解障碍。但是,这绝对不能成为鲁迅作品被大幅度删减的根本理由。因为鲁迅作品作为文学经典,已经成为国民精神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精神放逐、娱乐至上的社会环境之下,鲁迅作品不是不合时宜,而是显得越发重要。因此,我个人认为,许多中学语文教科书对鲁迅作品的大幅度删减是存在诸多问题的,至少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这倒不是说不能对鲁迅作品做出一定程度的置换和调整,适度的变化也许并不影响中学生对鲁迅作品的体认。当然,中学语文教科书肯定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尽可能地迅速地吸收现代社会文学创作的最新成果,但是如何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审美教育和历史教育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鲁迅作品在这些方面可以说做到了一种极致,我们的确应该重视鲁迅及其作品在中学教科书中的地位,捍卫鲁迅的文学史地位,为鲁迅的伟大精神人格辩护,把鲁迅作品中的精髓内化到青少年的灵魂深处,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性力量,中华民族的未来才有可能希望无限。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民国文学史”的意义辨析和阐释空间》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111010205.
禹权恒,武汉大学文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责任编校:晓 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