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机场作为21世纪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正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以机场为载体,利用机场的全球通达性、地域吸引力、临空产业辐射力、空港社会创新力、多元文化融合力、区域国际影响力,不断地吸引着众多与航空业相关行业在其周围及交通走廊地带集聚,从而形成一种新型城市模式——航空大都市,这也是全球城市化的未来。建设郑州现代航空大都市就是以机场为载体的航空经济为主导,“所有的产业和功能都围着机场枢纽这一核心来布局,无论是南部的高端制造业聚集区、北部的城市综合性服务区,还是东部的临港型商展交易区”,紧扣智能、低碳、绿色、环保主题,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协调完善的基础上,“一核领三区、两廊系三心、两轴连三环”发展城市,形成宜产宜居、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形态。
一、郑州建设现代航空大都市的有利条件
虽然航空大都市这种新型城市形态已然成为全球城市化的未来,但并非所有的城市都具备建设航空大都市的条件。郑州因其独特的禀赋资源、业已存在的产业形态、全方位的政策支撑,使其航空大都市建设优势凸显。
(一)航空禀赋资源要素优势明显
建设航空大都市,航空资源条件的支持不可缺失。郑州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是中国东西南北地域空间交会处,空域环境方便衔接四方航线,航空禀赋资源条件优越。以郑州机场为中心可以衔接东西南北航线,与东北地区机场的平均直线距离是1237公里,与西南地区机场的平均直线距离是1171公里,与华南地区机场平均直线距离是1164公里,与华东地区机场平均直线距离是812公里,与京津地区机场平均直线距离是623公里,从郑州出发基本上两个小时可以到达中国90%的国土,通过开展“空陆联运”,可以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经济区,实现货物集聚。近几年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速居全国重要机场前列,持续保持年客运增长20%、货运增长30%以上态势,凸显了郑州独特的航空禀赋资源优势。
(二)航空关联产业和航空枢纽建设互动发展态势良好
不断吸引着众多与航空业相关的行业在其周围及交通走廊地带集聚是航空大都市的突出特点。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一批国内外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航空运输等企业加速集聚于此,诸如俄罗斯空桥、美国联邦快递等国际知名航空货运公司,顺丰、国航等国内知名航空货运公司以及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富士康等国际知名企业。加之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集中布局,航空、铁路、公路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各类园区与航空港联动机制初步建立,呈现出航空关联产业和航空枢纽建设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建设航空大都市政策支撑体系完备
建设现代航空大都市离不开各级政府、行业系统的支持。郑州建设现代航空大都市有三大强力支撑。国家层面,2013年3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获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地方层面,河南省政府积极造势,强力推动促进发展,力争通过3~5年的发展“打造大产业,形成大枢纽,塑造大都市”;郑州市政府通过《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将国际航空大都市定位为郑州职能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系统方面,民航总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也积极为郑州建设航空大都市提供航空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二、建设郑州现代航空大都市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郑州现代航空大都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建设航空大都市是一个充满挑战与艰辛的旅程,就国际航空大都市发展来看,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临空产业区发展的空港极化空间阶段、临空产业区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的综合体空间阶段、形成充分体现创新的高端产业城市综合体知识创新空间阶段等三个阶段;目前国内航空大都市的建设可借鉴的模式缺乏,郑州现代航空大都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如何将航空港区机场规划、城镇规划、商业选址规划结合在一起,实现三个阶段科学发展,同时突破性地实施好与城市功能发展成熟的主城区、产业聚集区以及关联城市区域科学对接,发展出一个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以空港为中心的郑州现代航空大都市,是当前建设郑州现代航空大都市顶层设计中需厘清的重要问题。
(二)郑州现代航空大都市建设载体——空港容量有效体制机制
以机场为载体空港是航空大都市的核心依托。空港航线网络通达性决定了空港对外连接能力,决定了城市可连通国际市场范围。空港地面综合交通网络即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程度,决定了空港对内沟通能力,决定了连接城市腹地资源的范围,也决定了航空大都市的区域影响空间范围。机场设施和空中交通、市场增长三者之间需要有效的发展,如果它们不能有效发展,那么机场就会出现容量失效问题(设施过多或过少)。如果没有一个可行的评估体系,机场的发展将会变得随意、效率低下、缺乏吸引力、不可持续。航空大都市建设就会失去强力依托。因而需要关注检测机场设施和空中交通、市场增长三者之间是否有效的体制机制建设。
(三)郑州现代航空大都市建设综合指标体系
机场繁荣度、临空经济高效度、空港社会和谐度和生态友好度这“四度”的有机协调被称为是航空大都市的四大指标。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航空大都市机场繁荣度、临空经济产业高效度、空港社会和谐度。国际临空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发展成较成功的航空大都市,空港所在区域的人均 GDP 达到3000 美元以上才会保证临空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据此,结合实际,如何构建郑州航空大都市的建设指标体系,既是建设郑州现代航空大都市需要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中需要量化的现实问题。
三、建设郑州现代航空大都市的几点思考
国外研究及实践显示,建设航空大都市或以机场为中心,向外延伸;或以由城市为中心,向外扩展;或沿机场主要出入走廊两边布局。郑州当下已有了主城区和关联都市区,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结合河南自身的特点,笔者就如何建设郑州现代航空大都市提出几点思考。
(一)建设理念上要注重前瞻科学
首先,规划理念要前瞻科学。前瞻科学的政府规划是航空大都市发展的方向标,政府应当根据空港和城市发展定位,前瞻科学地制定规划,确立科学、合理、独具特色的航空大都市核心设计理念,准确地识别航空大都市的区域市场定位,这便于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促进区域集聚能力的提升。
其次,布局理念要前瞻科学。郑州现代航空大都市建设的布局理念要前瞻科学,以航空经济区为核心,把机场规划、城镇规划、商业选址规划结合在一起,联动郑东新区及其他城区。借鉴国际经验,规划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区,为空港、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打造畅通高效的交通网络、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集约有序的城市空间,建设现代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发展出一个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郑州现代航空大都市。
(二)建设机制上注重完善协调
首先,沟通机制完善协调。沟通机制包括政府政策的快速响应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企业互动机制等。有效的空港与区域沟通机制是航空大都市发展的客观要求。空港运营和发展离不开区域为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质资源及产业等相关配套,航空大都市发展也取决于这些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因此建立完善协调的沟通机制是推动航空大都市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次,产业遴选机制完善协调。临空产业区是航空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空大都市发展的经济动力。科学的产业定位制定、产业选择定性与定量分析、产业布局与空间结构结合、产业关联分析、产业发展时序确定等临空产业遴选机制是航空大都市发展的保证。只有建立完善、协调的临空产业遴选机制才能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才能使航空大都市的发展具有强劲的动力。
最后,配套机制完善协调。虽然在航空大都市的建设中,机场所在城市的大都市建设与一般城市大都市建设类似,但航空大都市的社会配套、创新空间、空港居住区、生态环境等的建设都具有航空大都市的特殊性,这些既要体现空港所在城市大都市建设,同时还应体现出航空大都市的“以人为本、国际标准、多元兼容、空港特色”。
(三)建设策略上注重突破发展
航空都市的产业链建设,要紧扣临空经济发展的特色要求。首先,找准产业重点突破发展。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内移,电子、医药、汽车零部件等适合航空运输的产业,正加速向河南汇集。与航空运输相关联的电子信息、精密制造、光学材料、仪器仪表、医疗器械等数十种制造业正在河南快速发展。依托航空货运网络,加强与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需求商的协同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供应链和消费供应链,带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构建以航空物流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其次,利用大项目带动突破发展。大项目带动的优势表现在龙头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从直接竞争转向协作机制,龙头企业把众多中小企业牢固地控制在它们所确定的生产技术范围内,而众多的中小企业为了维持合作竞争关系,主动适应龙头企业的要求,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确定围绕大项目的临空产业体系,形成关键产业链条、核心产业集群,是促进航空大都市临空产业良性循环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最后,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突破发展。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但政府服务屡被诟病为低效,只有创新公共服务型,才能为建设郑州航空大都市大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和保障。规范服务收费,从而降低城市运行成本,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四)建设环境上注重同步优化
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同步优化发展是现代航空大都市建设的内在要求。航空大都市建设应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优势,并围绕特色优势资源完善空港运营区,发展支柱性临空产业,建设特色空港居住区。航空大都市建设最初承接空港业务外迁、提高城市功能,随后加大空港业务与城市功能融合,以生态优先、宜居宜业、特色突出为原则,最终形成高端人才、高端产业铸就的航空大都市。航空大都市的国际流动性要求注重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文化渗透力,优化城市形象;同时航空大都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型形态,更注重构建大都市的终极目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只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带来较高的生活质量。
【本文系2013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3B18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