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健
【摘要】本文分析比较了三种以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为主要目地的教学模式(情景法、叙事法和浸入法),并对各自适用性和使用策略提出一些看法,认为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如认知能力、二语/外语水平)和所具备条件(如师资、语言环境等),来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地只运用一种模式;旨在为探寻能更有效促进目前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切实办法作些努力,以应对国内日益增加的对具有外语应用能力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叙事法 情景法 侵入法 外语应用能力
目前,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交往日益密切,因而对熟练外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要求也越发迫切。而随着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大,对既有高水平专业能力又具备熟练外语应用能力的人才大量需求尤为显得突出和紧迫。从实际来看,在中国外语学习以实用性最强的英语为主,然而因汉语与英语属不同语系,语言形式上关联度较弱,加之缺乏语言学习环境,因此就大为增加了外语习得难度,尤其欲达到高水平的应用能力更属不易。此外,我国在历经多年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的专业人才其英文应用能力往往与需求水平相差甚远。因此在我国外语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紧要问题是如何高效率地培养兼具较高外语应用能力的各行业各领域专业人才,而高效培养必然会涉及找寻、选择和实施更优化、更有效的二语/外语教学模式。
面对中国学生外语学习最大障碍在于缺乏语言环境,而且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情感等心智因素投入也很不足,有理由认为,利用尽可能接近真实语境(情景)和具备潜在激发或调动学生动机、兴趣、情感的教学模式都应成为积极有效提高学习者外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首选方法之列。本文分析比较了三种外语教学模式:即情景法、叙事法和浸入法(内容依托法),其中有我国几十年来常用的教学法,也有近几年引起较多关注的教学法。认为这些方法均十分注重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及应用能力,在外语教学中都起到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各自的实施中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三种教学模式的特点
情景法,即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生动形象环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内容。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较能充份体现这种外语(英语)教学方法的经典教程是由欧美传入的“跟我学(Follow Me)”,“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等。
叙事法,即叙事教学法,是国内学者近年提出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该方法主张在外语教学过程及教材(如篇章、语言知识等)中尽可能通过创造真实情景或所谓‘可能世界实施叙事化手段,意在使学生身心尽可能多地投入学习情景,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情感、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在生活化或艺术化的认知活动中习得语言。语境是外语学习不可或缺的,“有效的语言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学习者必须成为如同真实生活一样的语境中的参与者(Stern 1999)。”叙事教学法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成为语境的创造者和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叙事教学法针对群体一般是年龄较大的二语/外语学习者,尽可能利用学习者较高的认知能力去促进外语学习。(熊沐清 邓 达 2010)
浸入式(Immersion Programme) (又称依托内容式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教学法:是指用学习者非母语语言作为直接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学生主要通过学科内容而不是正规的(传统的)语言教学来学习二语/外语语言,学生在校期间始终处于第二语言环境中。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通过自然、真实、有意义的活动获得使用英语的能力( Krashen 1985)。这种教学方法创始于加拿大,其特点和效果都很突出,是对传统第二语言教学的革新。
总的来说,这三种模式都强调语言学习材料在内容方面尽可能真实生动,但三者在内容真实性上程度不同。在“情景法”,教师或教程设置生动的形象环境(情景)的教材内容,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来学习语言;而叙事教学法则试图把‘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语景,‘真实世界或‘可能世界)交给学生去创设,即‘创作故事和讲故事由学生能动地完成,以综合调动起后者内在的积极因素,即该模式认为‘情景+‘主动参与才会更有效实现‘情景对语言学习的效果,借以提高外语/二语学习效率;而‘浸入法模式,教程内容本身就是真实的学科或课程,外语/二语仅作为载体,学生专注于内容学习,语言习得仅作为‘学习的副产品在较自然和较充分的语言环境中完成。
二、三种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的比较分析
‘情景法是将语言知识和一定的具体生动的环境结合起来,其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已被公认,为国内几十年来大多外语教程所采用,尤其是近些年多媒体技术发展更为丰富和强化了情景法的内涵和实际效果。但这种方法的缺陷仍在于‘被动地视和听,学生缺乏整体参与感,若单纯采用该模式,即使动用再多的刺激学生感官的手段,如‘多媒体,对高效率地改善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仍显力度不够,因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一些内在因素,尤其如动机,兴趣,联想,想象,情感等语言习得关联度较大的心智因素,缺乏足够有效的调动。但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发达的现今,任何情况下,都应努力充分发挥实施情景模式的效能。
叙事教学法的关键是 “主张教师应该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去创造情境,借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熊沐清 邓 达 2010)。显而易见,该方法认为:学习者尽可能自己创造‘如同真实生活一样的语境,即为‘该语境的参与者,而这种语境其称之为‘可能世界。但问题在于: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形成的‘情境(语境)是否能够属于‘如同真实生活一样,而语境中的参与者也不应仅指‘其创造者,‘参与还应有全身心投入(包括足够强的动机,尽可能多的注意和情感,及其他心智活动因素)的涵义在其中。而注意力和情感及其他心智活动(如联想和想象力,对素材逻辑组织能力等等)尽可能多地投入(参与),应该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一般认为即必须由来自生存需求和兴趣的驱动力才可能较大限度来调动这些心智活动。那么可以认为,该方法能否积极有效地发掘学生生存需求和调动起兴趣应成为问题的关键。“就教学而言,叙事教学法的意义在于:引发兴趣,保持注意,投入情感,激活想象,增强叙事能力等(熊沐清 邓 达2010 )”。鉴于此,即使由学生所创造的‘故事情景或可能世界还达不到‘满意或理想程度,我们仍可以在不同情况下灵活采用这种方法,借此来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帮助增强学生二语/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以叙事性手段来应对‘事件或故事的人物、时空、过程等大信息量连贯性强特点,有助强化学生外语应用的真实逻辑性联想和组织素材能力,及表达的流畅性。如同熊沐清等引用Ur所称“叙事是适用于语言教学任何层次的一种相当有趣的任务”,“叙事教学法也可适用于各个不同层次的外语教学,但具体形式、要求、故事的复杂度和所用语言应根据学生外语的不同水平和不同认知能力有所区分(熊沐清 邓 达2010)”。
近30年来,“‘浸入式教育被包括许多国家的10多个语种借鉴,用来实施浸入式教学,常取得显著成绩,获各国广泛认可。如在高等教育阶段,该法教学的专业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获取工作有必然的密切关联性,而且这些课程设置大多并无二语应试压力,并赠送语言学分予以鼓励,不少学校还会得到政府财力资助,社会和家庭也积极配合,甚至创建有‘浸入学习法家长协会,这些为教学模式实施所作的努力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和兴趣的调动激发都应该是很有效的。 十几年前开始,中国也在部分城市低龄儿童群体(主要为幼儿园、学前班)实施英语浸入法教学,并取得显著进展(强海燕, Linda 2004)。”国内一项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浸入法英语教学可明显提高试验组学生阅读能力,且试验组语言的综合应用水平有很大提升(袁平华、俞理明2008)。但国内,就方法的普及性来说,因一些方面条件限制,如师资、语言环境等问题不易解决,尤为不利的是外语教学仍为‘应试引导大环境,“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大龄群体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仍尚处于摸索阶段(王蒙2006)。”
在中国具体情况条件下,部分采用或借鉴浸入式教学模式的某些精髓或要点,可能是实际而有效的策略。对低龄儿童群体,可部分(如目前国内一些双语学校和某些课程)采用浸入式(依托内容的)外语教学模式;大龄群体,可通过解决师资质量(如配备外教)创造学校语言环境等条件,或在一些适合的科目专业实施浸入教学模式。譬如:‘商务英语因其是一门专业课程,以‘商务学为实际专业内容,二语/外语是承载形式,这门课程的专业内容也不很深奥难懂,一般英文教师较容易掌握,在真实语境(实际场合)实践机会也很多,这样就属于非常适合‘浸入式教学法实施的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实施某些外语教学方法的环境条件也在发生变化。在外语学习的社会环境如应试教育影响方面,针对目前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状况,国家教育部将逐步实施政策减少英文在高考中的分数所占比例或取消英语高考,该政策的实施将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外语学习应试压力,有利于为外语学习营造更为轻松的心智氛围,尤其有利于浸入式模式的实施。我们知道,母语的习得过程(尤其听说能力的发展)一定是自然而轻松的历程,那么二语/外语的学习也应尽可能创造这种环境,本文所讨论的几种方法其主要特点也是旨在尽可能创造接近自然而真实环境(或语境),其效果即使都仅为一定程度或某些方面在局部得以实现,但都是以努力通过充分调动、协调心智方面的要素,以利于有效地增进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为最终目标。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如认知能力、二语/外语水平)和所具备条件(如师资、语言环境等),来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最佳效能,真正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2]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1985.
[3]Stern,H.H. Fundamental Concept of Language Teaching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