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相伴,幸福成长

2014-07-09 15:36张乐华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心语讲座研讨

张乐华

屈指算来,自己跟随“心语”团队(早期为郑立平班主任成长研究室)成长已有6个年头了。6年来,“心语”团队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上千人,从初创时的立足本地教师发展到现在走向全国开展公益活动,其团队活动形式在不断创新,管理也更加科学规范,逐渐成为很多优秀青年教师向往的成长摇篮。到现在,我还记得郑立平老师制定的目标:半年内,团队成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一年内,个人选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开展实质性工作;两年内成员要成为自己所在学校的优秀教师,可以外出到各地讲学;三年内,成员出版自己的个人研究专著。三年过去了,检视自己:我已出版个人专著3部,评上了地市的教学能手,获得省优质课一等奖,参加外出讲座20余场。根据自身的经历,我可以说,相伴“心语”就是相伴成长。那么,“心语”作为一个民间草根团队,何以能做到让年轻教师不断成长和发展呢?

一、“心语”让我学会用智慧来工作

工作在教学一线,我们普遍会感觉比较累、比较烦,这是很多老师的正常反应。忙忙碌碌中,大家可能只顾上拼体力、拼经验,难得再去静下心来,开动脑筋思考工作该怎么干。有时,即便与同事讨论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也是难得深入。而如果有一个组织,能让大家相约在一定时间,针对工作中共同受到困扰的问题互相探讨交流,就可以把问题变成研究课题。“心语”第一期研讨的问题是“学生遭遇敲诈怎么办”,大家从校园敲诈事件发生的原因、如何防范入手展开研讨,最后形成了近十条具体的防范策略。这些研讨中碰撞产生的智慧,会慢慢迁移到我们的工作中。大家可以学会更多地用脑子工作,逐渐摆脱被“忙”控制的状态。

二、“心语”让大家相扶相伴、互相激励前行

大家相约一起成长,一起研讨,开始都是自发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要坚持下去是比较难的,毕竟这种自发的学习要占用一些时间,还是在自己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有时家人会不理解,有时在工作成效上也不会立竿见影。好在加入团队后,大家会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督促。我曾负责《心语月刊》的《心理导航》栏目,任务虽然不多,但是要约稿、要审稿,有时还要自己写稿。当我感到有些疲惫的时候,好友的QQ留言、短信、电话等都来了,朋友的这种信任、这种鞭策,让我坚持了下来,我也慢慢积累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记得我在写《学校安全教育怎么做》这本书时,要不是郑老师不断跟我交流、不断督促我,我可能坚持不下来。某一天,当郑老师把《学校安全教育怎么做》的新书交到我手上的时候,我再次清楚地意识到:要是没有团队朋友的互相陪伴、互相搀扶,一个人本来可以取得的成绩,可能首先被他自己的惰性给毁了。

三、“心语”让我对自己和职业更加认同

团队里的朋友都是那些渴望成长、寻求发展的人,都是一些不甘平庸的人,都是有着自己梦想和追求的人,都是愿意交流分享的人。在团队中分享心得体会,别人不会指责你,不会批评你,而是会给你很多鼓励,还有很好的建议。这让你感觉自己还行,感觉自己被大家认可。这种感觉会增强一个人在团队中的归属感和在工作中的自信,帮助他挖掘出自己的潜力。在“心语”群里,你很少会看到有人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即便有,也立刻会有朋友过来问候他、帮助他。大家分享的都是自己的好经验、好方法。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中,大家自然会忘掉工作中的辛苦,学会用积极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心语”团队的“老班话幸福”讲座开了一年,大家把班主任这个被普遍认为是学校里最苦最累的岗位演绎成了一个可以享受幸福的岗位。团队中的张玉芝老师、刘宵老师、宁杰老师等,就是幸福班主任的榜样。跟他们坐在一起,看到他们谈起班级工作时眉飞色舞的劲头儿,真让人羡慕。可回过头来一想,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自己还是踏实学习、努力实践吧,等到未来,自己结出果子来也让他们羡慕一把。

2014年春节前后,“心语”组织的全国班主任骨干成员高级研修班开班了,一共有10场讲座,年前5场,年后5场。春节是忙碌的,研修班的学员们更是忙碌,简报、心得体会、作业一样不少。“心语”像一支火把,正在点燃全国各地很多年轻教师的成长热情。

(本栏责编 卢丽君)

猜你喜欢
心语讲座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邦尼心语
邦尼心语
绿豆发芽了
打个盹,记事牢
读编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