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最后的家园

2014-07-08 08:43梁侠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福柯名牌权力

《哦嘘 哦嘘》是大连作家艾芩和侈哆合著的长篇小说。他们在对原著《考试》进行深入修改的基础上,推出了这部新著。两位作者都有诗歌写作的经验,此外,侈哆先生还有在美术学院深造的经历,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脱俗清丽的文字到简洁凝练的插画,处处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而最让我心弦为之一动的地方,在于它涉及到的现代人“心灵家园”的守望问题。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始终追求心灵世界的自由与完美。面对现实世界带来的种种束缚,他选择了通过考试的方式来争取话语权。然而,考试不过是现代社会规训人的方式之一,他的挣扎不但没有让他求得自由,还让他陷入一个隐蔽的功能圈中,难以自拔。如何在自由与权力之间找到完美的契合点,现代人如何才能觅得一条通向心灵家园之路,这是《哦嘘 哦嘘》带给我们的问题。

一、渴望理想化的“内宇宙”

《哦嘘 哦嘘》属于成长小说,由主人公对他的童年、故乡、爱情、考试以及工作等人生经历的回忆构成。面对种种人生境遇,主人公始终怀抱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心灵世界的完美和现实自我的理想化。在美好的愿望和粗暴的现实出现冲突的时候,在人类无比辽阔的外宇宙与无比深邃的内宇宙发生偏离的时候,他总是渴望通过强化这种理想化的自我想象,通过强化自己的内宇宙,来跨越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他总是会用心中的完美标准来衡量。这个标准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理想状态——正所谓文化就是对完美的追寻,而这种追寻,就是不断趋向精神的自由状态的过程。这种心态有时候表现在主人公对周围人的外貌形象的品评上,有时候表现在他对自身境遇的认识上。主人公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比如他的女友田遇、陆篱和吴遇静,她们每个人都有着窈窕的身材、明亮的眼睛、白嫩的肌肤,而且散发出独特的气质,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主人公心目中的理想的男性形象,不仅有着英俊潇洒的外形,更有着丰盈充实的内心世界,他的二哥和表哥都是如此。

当主人公怀揣着理想化的愿望走向生活,首先遇到的问题总是理想与实现的遥不可及。比如说,他希望自己能在兄长们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牌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实现自己的艺术家之梦,但有时候,他会背离既定的轨道,成为一只“反刑的羔羊”;他希望和自己美丽的女友田遇长相厮守,但女友却在他备考的过程中移情别恋;他获得了名牌院校的毕业证书这块敲门砖之后,渴望获得留京的名额,体面地工作,但别人略施小计便夺走了名额;他希望自己可以在边远城市的高校工作中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安宁,然而工作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他焦头烂额、痛苦不堪。主人公内心努力经营的美好愿望,一次一次遭到现实的冷嘲热讽,但是我们总能够看到他心中的那份理想。每一次失败,都激起了他的意志力的反弹。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境遇,而这种努力,就是直面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他希望通过考取名校、考取研究生,甚至考取博士学位,来获得更高的平台。这种努力,被他当做成长的证明。

二、争夺“话语权”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对于话语权力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哦嘘 哦嘘》主人公的挣扎求索。在福柯看来,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人是受话语支配的”。[1]话语总是包含特定的权力关系,因此,话语权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的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哦嘘哦嘘》的主人公,显然意识到了话语权的意味。他曾这样说道:“如果一个普通人的话,说对了对别人来说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说错了对别人来说也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而如果是一个专家,那么说对了,人们会认为说的确实有道理;如果说错了,人们会认为说的很‘深刻”。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获取话语权呢?他看到自己的兄长们在考取名牌艺术院校之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对事物有了发言权,于是也想效法。布迪厄在他的《社会空间和象征力》中,提到行动者在社会中地位的获得,与他所占有的资本有关。这种资本除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之外,还包括文化资本。考试意味着文化资本增值的可能。当他以名校毕业生去“大千艺术学校”报到的时候,确实受到了系里面领导的特别礼遇,体验到了文化资本带来的尊严。

然而,这种资本化的尊严仅仅体现在交易的瞬间。大学的体制环境,毕竟属于马克思•韦伯概括的科层制。一旦进入这个体制,扮演起年轻教师的角色,他就立刻变成了一个权力匮乏的人。地位就显得比较低下了。面对这样的状况,主人公决定通过考取研究生进一步累计文化资本,改变处境。

主人公一直追求超越性的心灵自由和自我的实现,可是,当他为了得到同事的认可和尊重,选择以考试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象征资本,他实际上追求的,却是自己在现实给定的权力关系中的优势地位。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个人主义追求,必然是以他人的失利为代价的。而且,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他已经遗失了的自由的真正意义,不知不觉地陷入到无边的“考试”这样的一个“怪圈”之中。在小说的扉页上有这样的一句话“奢侈的来到人间,再也找不到回去的的路。”这正是作者对像主人公一样在现代社会中经历各种各样的考试的现代人生活的一种鲜明写照。

三、逃离“功能圈”

纵观主人公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的每一次人生的转折都与考试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教育制度的下,考试成为决定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捷径,主人公在兄长们考取北京名牌美术学校辉煌战绩的背景下,他也萌发了考取艺术学校的想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如愿以偿的考取北京的名牌艺术学校。在大学生活接近尾声的时候,他的留京资格被人取代之后,他选择到一个偏远城市的高校做一名教师。当面对工作中繁复的人情世故时,他又一次选取考取研究生离开工作的地方。随着研究生毕业阶段的临近,是开始自己进入社会工作呢?还是考取博士研究生?……其实,主人公对于考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困境中的无奈之举。在经历了失恋的痛苦之后,他选择高考逃离到名牌艺术学校的“避风港”;面对着工作中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他又一次选择考取研究生,体验文化资本带来的“安全感”。考试意味着自我实现,但也构成了一个无形的怪圈。

刘索拉在小说《你别无选择》中,提到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功能圈”。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功能圈已经被人正式用镜框挂在了墙上,挂在黑板的正上方。功能圈是在一块雪白的的确良上画的。用黑漆涂的TSD三个大的符号上又涂了一层金粉。每个字有人头大小。正上方是T,左面是D,右面是S。这三个符号用一个极圆的圆圈连起来,金粉在阳光下晃人眼睛。”功能圈实际是一种和声进行的基本特点,是指和声由“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由“协和”到“不协和”再到“协和”的交替循环的一种模式。其功能进行的图式的一种就是:T-S-D-T。功能圈是作曲者最难掌握的一种和声学理论。每个人都想要掌握它,从而获得一种自由,可是真正能够对它融会贯通的人寥寥无几。许多人想要逃离它,但是要想在作曲上有所成就,就永远也不可能逃离它。它就象征着作曲家的无法逃脱的某种宿命。

从福柯的角度来看,考试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权力关系的体现。它只会将主人公驯化为容易操控的主体,最终丧失了他孜孜以求的自由状态。但是在福柯看来,权力以消极和积极两种形式出现,权力关系除了具有控制功能之外,还可以创造主体。因此,福柯区分了两种主体:“因控制或依靠而受制于其他人,因良知和自我认识而维系于自己的身份。”福柯所推崇的创造性主体是自我行为主动选择的结果。作出这种区分的意图,正是为了给现代人探寻一条摆脱权力宰制的自由之路。

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哦嘘 哦嘘》的主人公是一个知识分子。现代社会的知识群体都想获得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或者像《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那样,帮助自己和别人,一旦发现追求自由的心灵在麦田的崖边即将坠落时,就抓住它,把它送回原来的轨道上。为此,我们便需要特别警惕福柯指出的权力的陷阱,体会他对对自由之主体的想象。

参考文献:

[1]刘北成编著.福柯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梁侠,陕西汉中人,大连大学人文学部2011级文艺学研究生。

endprint

猜你喜欢
福柯名牌权力
撕名牌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企业名牌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主体的黄昏:福柯视觉理论中的镜子与画
“福柯与法律”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名牌表
唤醒沉睡的权力